分享

叛逆期的困扰--如何正确理解与对待孩子的叛逆行为?

 昵称64307503 2022-04-29

叛逆期的困扰

叛逆期是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状况,这个时期家长常常难以和孩子相处,孩子们的做法家长不理解也无法控制,孩子的世界拒绝他们的参与。当我们以爱的名字施以干涉时,往往事情变得更加适得其反,那些在我们看来显而易见的错误和极易解决的问题,似乎都被情绪放大,并且显得更加无助和无奈。叛逆期产生的亲子对抗会让家长们陷入极度煎熬,有时会影响一生,又或许即便得到了解决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以至于心力憔悴。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就会知道,我们真正期待的只是孩子可以健康长大,有属于他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必为了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发愁,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家庭关系。但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点,就是没有经历过磨练和反思的人生一定不足以支撑这种幸福和美好。而当这种磨练和反思作用于我们对孩子的爱之上时,家长就会变得无法接受,甚至失去理智。我们只允许孩子一顺百顺,当孩子承受一定的错误和压力时我们就变得焦虑万分,并施加一切行为去阻碍孩子的试错行为。尤其当孩子的试错行为与当下流行的功利性做法相违背时,所有家长都会缴械投降。而我们的理智似乎总与现实相违背,我们是否可以认真的思考一下这个事关叛逆期的问题,因为你怎么对待叛逆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叛逆期是什么?叛逆是什么?

叛逆期并不是产生叛逆的时期,而是所谓孩子的叛逆行为到了有能力展现出来的时期。叛逆是始终存在的,无论再小的孩子都有与家长不同的意见和表达方式,但是当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抗家长或者说必须依赖家长的时候,他们只能压抑自己的叛逆行为,以获取家长的爱。但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立能力后,他们便迫不及待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实施自己认为正确或者试错式的行为。

正确理解和对待叛逆行为

孩子小时候的叛逆行为。比如有些孩子从小喜欢吃手、乱动家里东西,家长如果认为这些行为是错误的,就被归为了叛逆行为。首先,叛逆行为是人为判定的,每个人的判定方式也不一样。之所以许多行为被家长们认为叛逆,是因为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其实是不同的,比如在儿童看来某些事情是他们最在意的,但在家长看来却并非如此,儿童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属性和内在成长规律,就是说一个人的不同年龄、成长阶段的内在属性是不一样的,但这些不一样之间却存在着不理解甚至碰撞,如此便有了“叛逆”这个说法。这么说来,叛逆是一种客观且无法彻底消除的行为存在,但依旧不妨碍它在相对的程度上达成一致,这样家长和孩子就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并和睦相处。那么如何做才能做到呢?我觉得首先家长应该多站在儿童视角去看问题,这样更容易理解孩子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孩子喜欢吃手,当家长惯性的以为这样对孩子非常不好并且因此剥夺孩子吃手的权利时,他们心里也一定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从成人角度来说确实如此,吃手不卫生,会把指甲啃的乱七八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等等。但如果这个家长通过学习知道孩子在那个年龄阶段与世界接触最重要途径就是嘴巴,这种用嘴巴去感受不同触觉味觉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建立链接,而这些链接的多少将决定孩子的思维世界多样化和丰富性,说的更直白点就是可以让孩子思维和感受都更加敏捷,知道了这些,家长或许就懂得不再阻止孩子去吮吸手指,而通过将手指清理干净的方式获得一举两得的办法。再比如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吃饭时喜欢自己动手,打扫卫生时喜欢给大人帮忙,看到有人玩手机会凑过去看,这些行为方式都是孩子本身所自带的,但许多家长因为平时的事务繁杂和劳累,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添乱并不愿意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或者简单敷衍,而孩子年龄尚幼,只好压抑自身的想法和做法。这些被压抑的东西会像弹簧一样势能越积累越大,当孩子成长到自以为可以独立时,便会爆发出来,积累越多爆发就越猛烈。知道了这个道理,更应在平日里做好疏通和缓解,甚至是多支持各种合理的儿童行为,这样孩子就不再容易积累叛逆情绪,因为他们一开始就被已经被理解了。这样长大的孩子,他们尝受过被理解和尊重的滋味,自然也就会变得懂事和容易理解他人,当家长对于他们的某些行为表现出担心时,反而更容易被孩子理解,某种程度上更容易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更容易理解家长的想法。这样的家庭相处方式使双方都更舒服,也便于形成更为健康的亲子相处模式。

而当家长不善于学习并拒绝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他们就永远不会产生更好的相处方式,因为总体上来说孩子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当孩子做出家长认为不妥的行为时,他们会第一时间制止,在这期间家长不会深入思考或站在儿童视角去观察,他们只是从老一辈对待自己的经验出发处理问题,当孩子做出反抗时(实际上总会做出反抗),他们就会以加倍的力度去处理这种情况。如果说是通过打骂去教育孩子,那么当孩子不服从时就会实施更严厉的打骂,直到孩子顺从为止。这样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始终不被理解,始终被以成人世界中粗粝的方式对待,而他们年纪尚幼,不得不顺从于父母,于是只能压抑自己的内心。时间久了,直到他们自以为可以独立,便爆发出难以抑制的叛逆情绪,这时就被我们冠以“叛逆期”的说法。孩子们这时仍旧渴望被爱被理解,但家长以“叛逆期”或者“为你好”为名,始终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和控制孩子,孩子便会变得更加的叛逆。就算家长以某种方式控制住了孩子的行为,那也不算实质上的成功,只是孩子被再一次的压抑了。如果这个压抑情绪无法释放,久而久之的话,孩子就会变得逐渐抑郁,逐渐开始自我否定,变得不爱自己,从而在今后不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爱,没有理解和尊重,只有加以虚名化的爱和理解,他们从没有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如此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永久伴随着内心的自卑和缺陷,并且大概率会影响到下一代。当然,他们也可能会超越这个自卑,但是这需要更为艰苦百倍的磨难和思考。

其实,叛逆这个问题是无处不在的。叛逆只是用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一个名词,其实质就是想法的不同,你认为我错了,而我也认为你错了,并且其中之一被过度评判或控制。这种想法不同的隔阂真实的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任何关系中,并且伴随一生。比如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或者同事关系等等,只要是两个不同的人,思想就一定不同,这是谁都无法否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立足,就一定懂得“和而不同”这四个字,因为这是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最健康的相处方式。其实健康的亲子关系也应当是如此的,但为什么常常难以做到呢?我以为是权力地位的不对等造成的。权力地位?是不是说的有点夸张,其实并不夸张,这些都是每个家庭里隐性存在着的因素。你有没有发现,当夫妻关系存在一方较强另一方较弱的情况时,家庭关系往往就会失衡。即使我们在社会关系中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与平衡好各种关系,做到和而不同,或者委屈自己求同,但当回到我们几乎天天见面的最熟知的家庭关系中时,都会变得多少有点敷衍。父母的地位天然的处于孩子的上层,孩子无法离开父母的照顾,大多父母会无意识的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难以做到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因为尊重和理解意味着反思,这需要耗费自身巨大的精力,而站在道德制高点随意做出控制确是最简单容易的选择,并且会给自己带来满足,因此我们就选择了这种最省事的处理方式,直到亲子关系出现重大问题时,我们形成的惯性思维和生活方式都将受到重创,并且很可能被撕裂,造成终身遗憾。


结束语

叛逆期会造成家长和孩子的共同焦虑,并且加剧焦虑。我们内心都希望彼此可以生活的更幸福,唯一的路径是我们都尊重这一段时期的行为方式,并尽量去学习和理解它。这些都不止是说说,而是切实需要去做的,切实去做的东西自然都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思考,但也会为我们带来难以估量的幸福和价值。

其实,总结一下主要就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多观察多沟通并给孩子适当的试错和承担压力空间,相信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