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途如虹 || 祥林嫂的精神苦旅

 墨染千秋诗社 2022-04-29

祥林嫂的精神苦旅



每次读鲁迅先生的《祝福》,心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过去我们常说鲁迅对劳苦大众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说实话,我读《祝福》读了很多遍,实在是读不出鲁迅对祥林嫂有丝毫的“怒其不争”。在我看来,祥林嫂并不是一个在命运面前逆来顺受的女人,她为了活得有尊严,努力过,挣扎过。是那个时代的观念容不下她,将她一步步逼到了绝望的境地。

祥林嫂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后,祥林嫂为了不被婆婆卖进山里,便去鲁镇做女工。“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是一个非常勤勉耐劳的女人。祥林嫂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摆脱婆婆对自己的控制。

在鲁四老爷家里,祥林嫂的精神状态是不错的,“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那时的祥林嫂,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靠着自己的勤劳在鲁镇上安安稳稳地过下去。

可是,祥林嫂逃出婆家的事情还是败露了。祥林嫂最终被婆家人捆着塞进了花轿,抬到了山里。面对被卖掉的命运,祥林嫂并没有屈服。她“一路只是嚎,骂”,甚至在被逼着拜天地的时候“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可是,刚烈的祥林嫂最终还是接受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祥林嫂为什么一开始如此抗拒再嫁呢?仅仅只是因为祥林嫂想要为自己的第一任丈夫守节吗?不完全是,祥林嫂如果真的觉得自己必须为第一任丈夫守节的话,是不会安安心心地和买她的贺老六一起过日子,并且给他生孩子的。

祥林嫂可以笑着和柳妈谈论自己的第二个男人贺老六,可见她是发自内心地从第二段婚姻里感受到了温暖。

祥林嫂一开始真正想要抗拒的是被婆家卖掉的命运。她是不愿意被人像一件物品那样卖给别人当老婆。

卖掉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而严厉的女人。她为了让自己的小儿子有钱娶媳妇,就决定卖掉祥林嫂,丝毫没有考虑过祥林嫂的意愿。因为在她看来,自己有权力支配祥林嫂的命运,而祥林嫂逃到鲁镇上做女工的行为则是一种罪过。

祥林嫂在发现抗争无用之后选择了接受第二段婚姻。而且她发现,贺老六能够给自己实实在在的幸福。

可是这样的幸福实在是太短暂了。不到两年之后,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相继出事,一个死于伤寒,一个被狼吃了。祥林嫂为此深受打击,“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尤其让祥林嫂难以接受的是失去儿子阿毛的痛苦。祥林嫂反复地向别人讲述阿毛被狼衔走的经过,甚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

失去儿子,对于祥林嫂而言就是失去一切。在贺老六去世后,儿子阿毛就是祥林嫂的生存希望和精神支柱。阿毛的死,让祥林嫂活着没有了盼头。祥林嫂不断地咀嚼着失去阿毛的痛苦,并不是单纯地想要博取同情。到后来,祥林嫂已经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冷漠和鄙夷,还是会在无事可做的时候叹息着自言自语道:“唉唉,我真傻。”

我想,祥林嫂之所以不断地讲述阿毛的死,是因为怀念自己失去的儿子已经成为了祥林嫂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活下去的意义。阿毛的死带给祥林嫂的痛苦实在是太深刻,太沉重,太难以释怀了。祥林嫂每次提起阿毛的死,总是说“我真傻”。可见,她内心是多么自责,仿佛是她害死了阿毛一般。
祥林嫂如果可以通过忘我地劳作让自己暂时摆脱失去儿子的精神痛苦的话,还不至于绝望。但是更可悲的是,她被鲁四老爷视作是一个“败坏风俗”的女人,被剥夺了参与祭祀的资格。于是,祥林嫂不仅要承受内心的痛苦,还要承受来自外界的排挤。

祥林嫂为什么被视作是一个“败坏风俗”的女人?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她没有为自己的第一任丈夫守节,而且还克死了自己的两任丈夫和儿子,是一个有罪的女人,也是一个不吉利的女人。

这样的观念在现如今看来自然是很荒唐的。可是,在过去,这样的观念是深入人心的。尤其是鲁镇这种重视祭祀的地方,更加难以接纳祥林嫂。祥林嫂即使听从了柳妈的话,去花钱捐了门槛,还是无法参与祭祀。

这一系列的精神打击使得祥林嫂愈发失去了生存意志。“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黑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失去第二任丈夫和儿子已经让祥林嫂够难过的了,更让祥林嫂绝望的是她连做一个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的人都没办法。当柳妈告诉祥林嫂可以靠着捐门槛的方式赎罪的时候,祥林嫂是看到了微茫的希望的。于是,当祥林嫂辛辛苦苦攒够了工钱去捐了门槛之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可是,当祥林嫂自以为可以参与祭祀,“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的时候,四嫂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将她再次拉回了残酷的现实。

祥林嫂对生活没有什么奢望,她只是希望能够不像一个有罪的女人那样活着。可是,她生存的环境使得她连这样简单的心愿都无法实现。于是,当祥林嫂的精神状态差到连作为一个劳动力的价值都没有了的时候,她便只能沦落为乞丐。

当祥林嫂对现实彻底绝望之后,便把希望寄托在了死后,所以向“我”询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这个问题对于“我”而言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让“我”感到悚然,如芒在背,惶急。为了不增加祥林嫂这样一个“末路的人的苦恼”,我“吞吞吐吐”地回答“也许有罢”。“我”其实是好心,不愿意告诉祥林嫂人死后没有灵魂,因为这样的答案意味着祥林嫂不仅活着没有盼头,死了也没有盼头,对于祥林嫂而言太残忍了。

当祥林嫂继续问到有没有地狱和死掉的一家人是不是能见面的时候,“我”感到更加为难,甚至是“胆怯”,于是,便用“说不清”去搪塞祥林嫂。在祥林嫂的叩问面前,“我”显得很无措。“我”没有给予祥林嫂真正的鼓励。但是至少,“我”是真正同情祥林嫂的。

祥林嫂是一个命很苦的女人。可是,真正害死祥林嫂的并不是她不幸的命运,而是环境的冷漠。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柳妈等人对她都是冷漠的,甚至是歧视的。“我”虽然同情祥林嫂,却无法让祥林嫂建立起对未来的信心,无法给予祥林嫂切实的帮助。不过,“我”倒是给了祥林嫂些许慰藉。毕竟,“我”没有在祥林嫂面前否定人死后有灵魂,否定地狱的存在。祥林嫂在走完人间的精神苦旅之后,或许能够在临终前盼望着在另一个世界里看到自己的家人,能带着欣慰的笑容离开这个残酷的人间。



作者简介
朱益伟,家住山城重庆。目前是一个自由撰稿人。热爱文艺,崇尚人道主义。喜欢在简单的生活当中发现美妙的点滴。喜欢在阅读当中体会人生百态。喜欢欣赏富有雅趣的文化。关注时事,且欣赏客观中正,有正能量的时事评论。写作是我表达自我,抒发心情的方式。希望以文会友,期待自己的文章可以得到大家的青睐。

归途如虹 || 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

归途如虹 || 鲁迅悲剧作品的真实性

归途如虹 || 王维诗歌当中的禅味与画境

归途如虹 || 李清照笔下的秋天

归途如虹 || 有一种胜利,更让人震撼

本期编辑|南郑樵隐|

目前100000 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请关注我们留言吧▼

墨染千秋原创工坊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点击右上角转发到“朋友圈”吧—

墨染千秋感恩您的每一次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