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里仁篇》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莫远忧的图书馆 2022-04-29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数[shuò]:屡次,多次,烦琐。

【译文】

子游说:劝谏君主太过烦琐,只能自取其辱;劝诫朋友太过烦琐,关系会越来越疏远。

【学而思】

事君可参读《宪问篇》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卫灵公篇》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交友可参读《颜渊篇》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季氏篇》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知识扩展】

朱熹《论语集注》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

李炳南《论语讲要》:君臣朋友,皆以道义结合,必须以礼节之。事君三谏不从则去,不去则必召祸。不但谏不过三,平常亦须见之以时,不可烦琐,否则必然召辱。交友不同于事君,来往烦琐,不致于辱,但必趋于疏离。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此章须配合《礼记》学之。

《礼记·曲礼下》:“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译文】为人臣之礼,在规劝国君过失时,要讲究方式、场合,不可有损其威严,如果多次规劝而国君仍不醒悟,臣子就可以离开他。

清·俞樾《群经评议》:此字即《礼记·儒行》所谓“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他们的过失可以委婉地批评而不可以当面数落)。数者,面数其过也。《礼记·曲礼下》:为人臣之礼不显谏。故谏有五而孔子从其讽。其于朋友,则曰忠告而善道之。事君面数,则失不显谏之义。朋友而数,则非所谓善道之矣。

五谏:《孔子家语·辨政》: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jué]谏,二曰戆[gàng]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讽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讽谏乎。

【译文】忠臣劝谏君主,有五种方法:一是委婉地规谏,二是鲁莽、冒失地规劝,三是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地进谏,四是耿直劝谏,五是含蓄委婉的话向君主进谏。这些方法需要揣度君主的器量来采用,我应该会采用婉言隐语的方法来规劝吧。

《资治通鉴·魏纪五·魏明帝青龙四年(公元236年)》:十二月癸巳,颍阴靖侯陈群卒。群前后数陈得失,每上封事,辄削其草,时人及其子弟莫能知也。论者或讥群居位拱默;正始中,诏撰群臣上书以为《名臣奏议》,朝士乃见群谏事,皆叹息焉。

袁子论曰:或云:“少府杨阜岂非忠臣哉?见人主之非则勃然触之,与人言未尝不道。”答曰:“夫仁者爱人,施之君谓之忠,施于亲谓之孝。今为人臣,见人主失道,直诋其非而播扬其恶,可谓直士,未为忠臣也。故司空陈群则不然,谈论终日,未尝言人主之非;书数十上,外人不知。君子谓群于是乎长者矣。”

【译文】十二月癸巳(二十四日),颍阴靖侯陈群去世。陈群曾前后多次上书陈述治国得失,每次都是封好上奏即毁掉底稿,当时的人和他的儿子、兄弟都不知道其中内容。议论的人中有的讥讽陈群身居高位,只是拱手而默无所言。正始年间,诏命选录群臣上书编纂《名臣奏议》,在朝人士才见到陈群进谏事迹,都赞叹不止。

袁宏评论说:有人说:“少府杨阜难道还不是忠臣吗?看见君王的过错就迫不及待地尖锐指出,与人谈话时也不加隐瞒。”我的回答是:“仁人君子爱人,如爱的是君王则称之为忠,如爱的是父母则称之为孝。如今作为臣属,看见君主失去道义,竭力批评他的过错并且处处宣扬,这种人可称为直士,但不可当作忠臣。前司空陈群就不是这样,他终日谈论,也未曾讲过君主的过错,上书规劝数十次,外人都不知道。因此君子称陈群是长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