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寒冷腊月的夜里

 新用户4099yesI 2022-04-29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

北方的田野是枯干的,大麦和谷子已经推进村庄,

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村外的小河冻结了,

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纵横里闪着一盏灯光,

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

他想什么?他做什么?

在这亲切的,为吱哑的轮子压死的路上。

风向东吹,风向南吹,风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转,

木格的窗子堆着沙土,我们在泥草的屋顶下安眠,

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呜--呜--从屋顶传过屋顶,

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

从屋顶传过屋顶,风

这样大岁月这样悠久,

我们不能够听见,我们不能够听见。

火熄了么?红的炭火拨灭了么?一个声音说,

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

所有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剩下了灰烬的遗留,

在我们没有安慰的梦里,在他们走来又走去以后,

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

锄头,牛轭,石磨,大车,

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1941年2月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中国新诗第一人",是"九叶"诗派的佼佼者。

折叠编辑本段笔名由来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正如查良镛后来将"镛"名一分为二,成为"金庸"。

折叠编辑本段赏析

《在寒冷腊月的夜里》以"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 为时空大背景,来抒发民族遭受苦难的痛苦之情。该诗从景物和人物两个角度,用了一连串的意象。景物方面,诗人描绘田野枯干、岁月尽竭、牲口憩息、小河冻结、寒风肆虐,仿佛历史同被屠杀的同胞的鲜血一样凝固了,到处没有生机,没有活力;苍天仿佛被鬼子的刺刀捅破,世界又倒退到冰川纪,没有温暖,没有欢笑。人物方面,诗人写了"在古老的路上"灯光映照下的"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饱经沧桑 的老人,还在寒夜里为生计奔波。"他想什么?他做什么?""亲切的"、美好的梦想,却被现实的"吱哑的轮子压死"在路上。 诗人还写到了孩子:在寒风的怒吼下,"谁家的儿郎吓哭了, 代哇--呜--呜--",在这寒夜里,孩子的哭声更加衬托出寒夜死一般的静寂。在日寇的铁蹄下,人民的苦难通过这一老一少两个意象充分展示出来。诗歌结尾处描绘的意象可谓意味 深长,"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锄头,牛轭,石磨,大 车,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在静静的承受中,中华民 族实际上正孕育着撕破乌云的闪电和粉碎寒冬的春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