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诗作

 目断柳岸春生少 2015-10-09

  马克·斯特兰德(Mark Strand,1934—2014),当代美国诗坛著名诗人,1934年出生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后随父母移居美国。1959年获耶鲁大学美术学士学位;1962年获衣阿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桂冠诗人称号;1999年以诗集《暴风雪》获普利策奖;2004年获美国诗人学院颁发的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曾出版诗集多部:《睁着一只眼睡觉》(1964年),《移动的理由》(1968年),《我们的生活故事》(1973年),《迟暮时分》(1978年),《诗选》(1980年),《持续的生命》(1990年),《黑暗的港湾》(1993年),《一个人的暴风雪》(1998年),《人与骆驼》(2006年)等。此外,还出版有诗歌评论集《词语的天气》及小说、儿童文学、艺术评论及诗歌翻译等其它作品。马克·斯特兰德曾任教于美国及南美多所大学,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于2014年11月29日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80岁。 

配图配图

  马克·斯特兰德(Mark Strand) 

  《来自漫长的悲伤的舞会》 

 

  有人在说着 

  一些事,关于阴影覆盖着田野,关于 

  事物怎样消逝,一个人怎样睡到天明 

  以及清晨怎样离去。 

 

  有人在说着 

  风怎样减弱又重新回来, 

  贝壳怎样变成风的棺材, 

  天气却在持续。 

 

  这是一个漫长的夜晚, 

  有人说月亮正倾泻银辉 

  在冰冷的田野上,前方杳无一物 

  除了更多的相似。 

 

  有人提起 

  战争前她一直居住的城市,房里有两支蜡烛 

  靠着墙壁,有人跳舞,有人凝视。 

  我们开始相信 

 

  这个夜晚不会结束。 

  有人说音乐放完,但没有人留意。 

  然后有人说起行星,说起恒星, 

  它们多么渺小,多么遥远。 

 

  《月亮》 

  打开夜晚这本书,翻到 

  月亮,总是月亮,浮现在 

 

  两朵云之间的一页,它缓缓地移动,时间 

  好像已经过去了,在你翻开下一页之前, 

 

  在那里,月亮,现在更亮了,它垂下一条路 

  引领你离开熟悉的一切, 

 

  到那些你希望的事情发生的地方, 

  它孤独的音节像一个句子悬在 

 

  感觉的边缘,等待你再一次说出 

  它的名字,当你从书页上抬眼 

 

  然后合上书本,依然感觉到它好像 

  住在那片光里,那个骤然而降的声音的天堂。 

 

  《我母亲在夏末的一个夜晚》 

  1 

  当月亮出现, 

  几座被风侵袭的谷仓 

  在低低的穹形的山里显露出来, 

  闪着一种 

  蒙着面纱、充满尘灰的光, 

  漂浮在田野上, 

  我母亲,头发挽成一个髻, 

  她的脸在阴影里,他们香烟上的 

  烟雾缭绕着靠近 

  她衣裙黯淡的黄色的光晕, 

  她站着,倾听屋子, 

  望着晚来光线的潮气 

  穿过莎草下沉, 

  这最后的灰白色的云朵的岛屿 

  从视野中消褪,风 

  吹皱了月亮淡灰的外衣 

  在黑色的仓房上。 

  2 

  很快,屋子的影子拉近,将 

  小小的灯光的地毯 

  送进薄雾,仓房 

  就要开始它喧闹的喘息, 

  而松树,它磨损的树尖 

  向山上攀爬,仿佛要擦着 

  天堂暗淡的余烬。 

  我母亲凝望着星光的小路, 

  那无尽的虚空的隧道, 

  当她凝视, 

  在时光符咒的魔力之下, 

  她会想起每个夜晚我们是怎样 

  听凭那无声的衰败的风暴 

  撕扯着蜷曲的肉体, 

  她不会知道 

  为什么她会在这儿, 

  或者她是谁的囚徒, 

  如果不是爱的牵引将她带临这里。 

  3 

  我母亲要进屋了, 

  田野里,光秃的石头 

  在宁静里堆积,小动物们—— 

  老鼠和雨燕——安睡在 

  屋子尽头的对面。 

  只有蟋蟀要起床了, 

  重复它单一刺耳的音调 

  朝着门廊腐烂的板壁, 

  朝着生锈的纱窗,朝着空气,朝着无边的黑暗, 

  朝着独居的大海。 

  为什么我母亲应该醒着? 

  大地还没有变成 

  一座花园。星星 

  也不是为迷路的人 

  在夜里敲响的钟。 

  现在已经很晚了。 

  舒丹丹 

  马克·斯特兰德的童年是在不断的迁移中度过的。1934年,他出生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萨莫塞德一个销售员家庭,四岁时随父母迁居美国,之后,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相继在美国及哥伦比亚、秘鲁、墨西哥等地度过少年时代,这种居无定所,漂徙不定的童年生活的阴影后来折射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成为诗人探索人与异化世界的关系,表达人类生存的不确定性与无归属感的灵感来源。1968年,斯特兰德发表诗集《移动的理由》,开始赢得作为一个诗人的全国性声誉。《保持事物的完整》是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一首诗,其中的诗句:“无论我在哪儿,/ 我就是那缺失的”,“我移动 / 为了保持事物的完整”,表达出自我与虚无之间的矛盾和调停,而这,正是斯特兰德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1957年,马克·斯特兰德毕业于俄亥俄州安蒂奥克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两年,在耶鲁大学学习绘画,并于1959年获美术学士学位。早年的这段绘画经历和毕业后对美术的研究对他后来从事诗歌写作不无裨益,斯特兰德的诗因此善于营造一种宁静幽冥的梦幻色彩和视觉空间,有很强的画面感。如《我母亲在夏末的一个夜晚》,“她站着,倾听屋子,/望着晚来光线的潮气 / 穿过莎草下沉,/ 这最后的灰白色的云朵的岛屿 / 从视野中消褪,风 / 吹皱了月亮淡灰的外衣,/ 在黑色的仓房上。”诗人的视角和声音在高与低,远与近,静默与喧嚣,梦幻与真实,意象与絮语之间轻松地游走,呈现出一派沉静而神秘的美感,犹如一帧宁静的黑白照片。 

  但很快,他就将主要兴趣从绘画转向了诗歌。1960年至1961年,斯特兰德获富布赖特基金资助在意大利和巴西学习诗歌写作,开始了他的诗歌生涯。期间深受巴西当代诗人卡洛斯·德拉蒙德·德·安德拉德的影响。1962年,在衣阿华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执教。之后,斯特兰德先后任教于美国及南美至少15所大学,他用一生的“移动”饯行了他的诗歌理念。1968年,随着诗集《移动的理由》出版,马克·斯特兰德声名雀起,他的诗不仅被选入众多诗集,其文体上的单纯直接及诗中比比皆是的超现实主义的古怪意象更一度被许多年轻诗人竞相效仿。随后,斯特兰德获奖频频,包括1987年麦克阿瑟基金,1990-1991年美国桂冠诗人称号,1993年博林根奖,以及1998年因诗集《一个人的暴风雪》而获的普利策奖。 

  马克·斯特兰德的诗通常被归入美国新超现实主义和深度意象派,这个流派深受西班牙和拉美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认为诗是超自然的艺术。他们深信,每一个个体内心深处都有一股不应被束缚的野性力量,只有运用自由联想、非逻辑非时序的布局以及怪诞意象的叠加,才能展示和释放灵魂深处的宗教情怀和神性,引领读者进入幻觉世界,使人诗意地感受到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在这个流派中,对这种超现实主义的黑暗和神性探索最深的当属斯特兰德。斯特兰德的诗歌奇妙地混合了心理冥想和梦魇状态,力求摆脱思想意识的控制,深入挖掘潜意识领域,意象多诉诸日常又超越日常,语言简洁而肯定,在梦幻与现实,抽象和经验之间取得一种奇妙的平衡。幽冥之思,不祥之兆,孤独与荒凉,自我与他者,缺失与虚无是斯特兰德诗歌的常见主题。他的诗擅长以精准的语言和超现实的意象刺激读者的理性,以丰富的隐喻和怪异的场景激发读者的兴趣,又常从感性世界迅速升华到形而上的境界。如发表于诗集《移动的理由》中的《吃诗》一诗,即是描述一个在图书馆里以诗歌为食,大口吃诗的怪人,之后变成一只狗,让管理员惊骇莫名的荒诞场景,“墨水从我的嘴角流出。/ 再没有像我这样的幸福。/ 我一直在吃诗。”但诗人没有停留在“诗痴”的隐喻以及对感性经验进行直观描写的层面上,而是在食物和语词两种意象之间游转,营设一种超现实的灵异氛围,对诗歌行为进行一种抽象而感性的观感再现。诗歌最后一节“我是一个新人。/ 我朝她狂吠又咆哮。/ 我在书香气的黑暗里高兴地嬉闹。”隐喻了诗歌的力量能将人变成面目一新的“新人”,诗人兴致勃勃地以语词和意象邀请读者与他共享诗歌带来的这种迷惑和快乐。“书香气的黑暗”这个意象则点亮了全诗的精神:这是一种神奇的黑暗,一个光线幽暗却弥漫着书香的灵性空间;它预示着光明的前景,是诗歌所展示的无限空间和可能性。 

  斯特兰德主张诗人应向“未知”寻找灵感,超过自我的限制进入梦幻境界,在“潜意识”中获得诗歌的来源和方式。在1978年的散文《诗歌的手艺》中,他说,“诗歌的目的不是揭露,不是讲故事,不是叙述白日梦,也不是某种征候。诗歌就是它自己以及它诞生的方式;诗是自我指向的,不必被任何已知的秩序占先。”他认为,“最具伟大价值的诗是那些打破规则以求生存的诗,那些规则总是急迫地教人怎样写诗或怎样不要将诗写得离题。”尽管马克·斯特兰德对写诗规则不感冒,但他还是从他所尊崇的诗人身上学到了不少技巧,如华莱士·斯蒂文斯,伊丽莎白·毕肖普,他的老师唐纳德·加斯提斯,以及他同时代的诗人W.S。默温。他也从他翻译的诗人作品中学习写诗技巧,他曾翻译西班牙诗人拉斐尔·阿尔贝蒂和巴西诗人卡洛斯·德拉蒙德·德·安德拉德的诗作,这两人对他影响较大。 

  在英语诗歌界,马克·斯特兰德以其句法简洁而独树一帜,以奇特而悲伤的超现实意象最大程度地写出了一种强大清晰度的观察,写出了幻想与现实的相互可换性。他早期的诗着意营造神秘气氛和探索灵魂的幽暗面,意象荒凉,句式简短,大量的肯定句和重复句夹杂富讽刺意味的幽默感,创造出独特的语感。后期诗作风格则有所变化,诗句变长,自1978年的诗歌《纪念碑》开始,更有意尝试散文诗的写作。此外,正如诗集《持续的生命》(1990年)标题所暗示的,斯特兰德对于灵魂极端孤立主题的探索兴趣减弱了,开始更为关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联,力图唤起生命的奇异感与对自身存在的惊奇。有意思的是,他以窥视黑暗的妙法来探讨光明的可能。 

(责编:甄紫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