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希腊简论

 黑龙江波涛 2022-04-29

论述希波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希波战争为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与希腊城邦之间爆发的一系列战争。战争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两个战场。战争对希波两国以及当时的国际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原因

(1)根本原因由扩张霸权而导致的不同文明间的冲突。随着希腊世界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发展以及波斯帝国统治范围的扩大,古代东西方两大政治力量的接触,必然导致双方之间的战争。

(2)导火线米利都起义。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发动爱奥尼亚诸邦起义,反抗波斯对小亚细亚沿岸希腊城邦的统治。在起义中,雅典曾派兵给予援助。起义被波斯镇压后,波斯便以雅典曾援助起义为由,渡海入侵希腊。

(二)过程

(1)第一阶段(公元前492-前479年):波斯进攻阶段。公元前492年,波斯第一次入侵希腊,但因海军遭受风暴,最终无功而返。公元前490年,波斯第二次入侵希腊,双方会战于马拉松平原,希腊方取得了“马拉松大捷”。公元前480年,波斯第三次入侵希腊,双方先后爆发“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湾海收”“普拉提亚平原之战”和“米卡列海角海战”等,最终希腊联军于公元前479年击败波斯入侵军队。

(2)第二阶段(公元前478-前449年):希腊反攻阶段。公元前478年,原联军统帅斯巴达退出战争,由雅典接任指挥,对波斯展开反攻,目的主要是解放爱琴海和小亚细亚诸城邦。公元前449年,双方签订《卡利阿斯利约》,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军事对抗,确定了希腊和波斯的海陆军事地理分界线以及希腊城邦自治。

(三)影响

(1)对希腊而言。战争的胜利使得希腊各邦得以维持独立,极大地提升了城邦政治的自我认同与自豪感。同时大量战俘奴隶和战利品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希腊各邦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希腊城邦进入全盛时代。但是战争后期,雅典的崛起,使得提洛同盟的性质发生转变,由出于保家卫国目的而具有正义性质的联盟转变为雅典控制盟邦、建立海上霸权的工具。这种霸权引发了斯巴达的恐惧,最终引起希腊世界内部相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2)对波斯而言。战争的失败使其扩张野心受挫。但是失败只是局部边境的一次失利,希腊人还无力入侵波斯本土。在之后的时间里,波斯还将继续干涉希腊内政,试图挑起雅典与斯巴达的矛盾,并最终实现自己对于小亚细亚诸希腊城邦的征服。

(3)对东西方文明整体而言。希波战争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维护了希腊文明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东西方文明共存的历史趋势,奠定了日后世界文明东西分立的基本格局。

论述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交融

希腊化时代指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1年最后一个希腊化王国托勒密 王国(埃及)灭亡为止这一段长达近300年的历史时期。希腊化时代的地中海形成了三大希腊化国家:安提柯王国、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国。

(一)希腊化时代的基本内容

(1)政治上,各帝国相继建立起了东方形式的君主专制。神权君主制成为主要的政治形态,国王被神化并享有最高的政治经济权力,同时,大批希腊人涌入东方,成为各个国家的特权和统治阶级。

(2)经济上,东方和西方的经济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阿提卡币制基本上成为通行的货币制度,雅典的诸多经济制度和理念传到东方,极大地促进了地中海经济的发展,诸多新兴的希腊城市成为跨洲贸易的枢纽,尤其是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和爱琴海的罗德岛成为国际贸易的两大中心。

(3)文化上,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希腊化文化。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一直传播到东至印度、西到伊比利亚半岛的广大区域,文化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这一时期希腊语成为国际语言,促进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希腊化文化中希腊文化占主导地位,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东方因素”。因为这种新文化不是两种文化的简单混合,东方各国也并没有丧失自己的文化特色。总之,希腊化文明既具有以希腊文明为基础的统一性,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差异性。

(二)希腊化时代的历史地位

(1)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丰富的文明成果,尤其是科学成就。亚历山大里亚城和帕加马帝国成为这一时期的两大学术中心,尤其亚历山大里亚更是独领风骚,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学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有些科学技术在17世纪以前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顶峰。

(2)希腊化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方文明的走向。希腊化文化是对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罗马文明则是在借鉴和吸收希腊化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希腊化文化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走向。同时,希腊化之后的东方各帝国仍继承了受希腊化文化影响的东方文明,这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的历史发展。

(3)希腊化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便是将希腊文化传到东方并且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桥梁。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民族界限,突破了人们对世界狭隘的认知,促进了人们对扩大了的世界的重新思考,增强了人们的认同感,产生了人类的大同思想,而这种思想一直流传到近代西方。

分别概述雅典和罗马通过对外扩张成为帝国的过程,分析雅典帝国短暂而罗马帝国长久的原因

雅典帝国和罗马帝国是古典时代环地中海区域相继兴起的两大帝国。雅典帝国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对抗波斯帝国的长期战争中,其势力范围主要位于东地中海,而罗马帝国则形成于共和国时期开始的长期对外扩张中,其势力范围囊括整个环地中海区域。

(一)雅典和罗马成为帝国的过程

(1)雅典帝国的形成过程

提洛同盟的形成公元前478年,在雅典的领导下,希腊各城邦除斯巴达以外在提洛岛宣布建立联盟,共同抗击波斯帝国,史称提洛同盟。

由提洛同盟到雅典帝国。伴随着波斯帝国入侵的失败,提洛同盟的性质发生变化,逐渐成为雅典控制各盟邦的工具。公元前471年,纳克索斯岛尝试退出同盟失败,公元前454年,雅典将同盟金库由提洛岛搬迁至雅典卫城,这标志着提洛同盟彻底转化为雅典帝国。

(2)罗马帝国的形成过程

共和国早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罗马共和国扩张的主要目标是统一意大利半岛,通过皮洛士战争,罗马统一整个意大利半岛,开始寻求对外扩张。

共和国中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进行了三次布匿战争,成为西地中海区域的霸主。

共和国晚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罗马通过四次马其顿战争,征服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征服西亚部分地区。

由共和国向帝国转变。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在罗马的内战中,埃及成为罗马领土。之后,罗马在屋大维的统治下,领土不断扩展,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帝国。

(二)雅典帝国短暂而罗马帝国长久的原因

(1)政治上,雅典城邦统治机构和政治制度较罗马落后。从公元前451年起,雅典限制公民权的扩大,而罗马帝国则广泛授予行省上层人士公民权,因此罗马的统治基础较雅典更深厚。雅典的最高统治机构是公民大会,广泛的民主使行政效率低下,始终难以形成稳定的统治核心,而罗马帝国则有屋大维等贤明君主独裁,地方推行行省制,行政效率高,统治相对稳定。

(2)军事上,雅典帝国的军事实力较罗马帝国更弱小。雅典自始至终都没有征服整个希腊,且外敌较多,与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也拖垮了雅典帝国,而罗马帝国则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征服了整个环地中海区域。

(3)经济上,雅典以商业立国,而罗马以农业立国。在古典时代,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罗马的农业较雅典更为发达,使得罗马可以积聚更多的公民兵,承受更多的失败。雅典依赖商业与海军,一旦海军遭到摧毁,贸易遭到封锁,其经济就容易崩溃,很难东山再起。

(4)地理环境上,罗马帝国的中心地区亚平宁半岛三面是海域,岛屿很少,基本是孤立存在,易守难攻。雅典地处阿提卡的中心平原地带,三面环山,一面傍海,但附近岛屿较多,易受攻击。

古代希腊文明

(一)希腊城邦制度

1.试析希腊地理环境及其对古希腊史的影响。

(一)古希腊的地理环境

(1)地理范围广阔,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地带。古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含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岸、南意大利乃至西西里岛,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阔,居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地带。

(2)山地多而耕地少,三面环海,港湾众多。巴尔干山脉的支脉把全岛分为北、中、南三大部分,整个希腊半岛大部分都是山地,一些小平原点缀其间。这就导致了可用于耕种的沃土很少,粮食自给常有困难。同时希腊半岛三面环海,在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没有罗盘的古人航行。

(3)自然资源丰富。希腊半岛的山中盛产大理石和高质量的陶土,还有丰富的铜、铁、金、银矿,客观上有利于建筑、制陶、冶金和商业的发展。

对古希腊史的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多山的地形使得陆地被分割为若干小块,各地区经济上的分裂造成政治上的分裂,加之缺乏地理上的统治中心,遂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小国寡民以及粮食难以自给的现实,使希腊人依赖于手工业和贸易,既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有助于培育希腊人的平等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工商业贸易的发展,为海外殖民提供便利。希腊虽然山多地少,但希腊半岛的气候适宜种植经济作物,加之地理环境适合航行,希腊发展起繁荣的商品经济,主要以经济作物和工商业制品为主,通过海上航行进行贸易。当母邦遇到地少人多的危机时,也便于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有利于海外贸易和物资交换,促进经济发展。

(3)文化上有利于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培育希腊人独特的文化性格。

希腊半岛靠近西亚、北非,有利于希腊人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早期希腊在雕像、文学、建筑等多个领域受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此外,开放的地理环境有助于希腊人形成平等的民主观念,培育开放外向的民族性格,同时城邦林立的政治现实使希腊始终没有越出多神教阶段,以神人同形同性论为主要特点的古希腊宗教有助于增强人的自信。希腊人独特的文化性格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

*2.论述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及特点。

希腊城邦是一种国家形态,就其政治意义而言首先是指公民共同体,是一种高于家庭、村落、部落的特定人群的政治联合体。城邦是在希腊古风时代已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一)形成

(1)氏族部落自发解体发展形成。经过长期自发的解体过程,氏族部落内部发展出阶级和等级的对立,国家在此基础上直接产生。以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区为典型。

(2)氏族部落在对外征服中形成。氏族部落通过征服和奴役外族居民,缓解了内部矛盾,在具备产生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原有的氏族部落组织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抗中转变为国家。在北希腊、南希腊和克里特最为典型,代表城邦有斯巴达。

(3)通过海外殖民活动建立。通过殖民活动,一部分子邦经过内外部的斗争,在殖民地建立起独立的新邦。这种形式属于前两种途径的变种。

(二)特征

城邦特征是指城邦的内在特性,小邦寡民、公民整体主义、邦内自给自足与人本主义是希腊城邦的四大特征,其中小邦寡民是后三者的基础,而政治上的公民整体主义、经济上的邦内自给自足与思想上的人本主义则为小邦寡民充实了内涵,奠定了希腊城邦的固有特色。

(1)小邦寡民是最大特征,也是城邦存在的基础。最大的城邦斯巴达人口总计约40万,更多的小邦人口则仅有万人左右。它使公民的生活趋于稳定,可以有效地行使公民权利和应对外界的挑战。

(2)政治上的公民整体主义。城邦的核心和政治主体是公民集体,城邦追求的是公民间的整体主义,其制度的基础是公民平等,体现为以全权公民为城邦的统治阶级,在诸多方面享有特权,而以奴隶和非公民作为主要剥削对象。公民集体的最高统治权体现在公民大会上,各邦定期召开公民大会,被选出的公职人员需对公民大会和相应的议事会负责。

(3)经济上的邦内自给自足。城邦的国土一般包括农区和城区两部分,两者在经济关系方面是平等的,但保证城邦自给自足的基础依旧是农业,公民权与土地挂钩,因此维持公民人数与公民份地数的动态平衡是城邦自给自足的关键。同时城邦内部没有独立的神庙单位,也没有像古埃及、两河流域那样的神庙经济。

(4)思想上的人本主义。希腊城邦崇奉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从宗教神话到雕塑等诸多领域都有所体现,但城邦在文化活动中也区分阶级,只有公民才享有参与城邦文化活动的特权。

简述古希腊大殖民的原因与影响。*.

从希腊城邦建立到公元前6世纪的200多年间,希腊诸邦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众多殖民地。殖民城邦作为子邦沿袭了母邦的制度和习惯,二者在经济上是平等的。殖民活动既是母邦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措施,也是古风时代希腊国家形成和扩散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原因

(1)社会方面

人口过剩加剧生存资料紧张。古希腊山地多而耕地少,随着人口增加,粮食难以自给,不得已向海外寻找土地。

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因土地兼并而破产失去土地的农民无法维生,只得向外乡寻找生存空间。

(2)政治方面。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往往携其追随者远走他乡或被遣送出国,从而建立殖民地。

(3)经济方面

商业发展的需要。因商业发展谋求原料和开辟市场,在殖民活动的后期越来越重要。

财产私有制的出现。财产私有制的出现从多个角度促使了殖民活动的发生。

(二)影响

(1)政治方面

缓解了母邦的矛盾。殖民活动使希腊本土的社会矛盾有所缓解;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内耗。

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殖民活动有助于公民集体和城邦制度的稳定,且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壮大加强了平民阵营的力量,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2)经济方面

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土地私有制是通过殖民活动而首先在殖民地被确立起来的,此后逐渐传入希腊大陆,构成了公民权的基础。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殖民活动扩大了希腊人的贸易范围。母邦与子邦间的贸易使希腊世界的奴隶制商品经济获得较充分的发展,为民主政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文化社会方面

促进了希腊文明的繁荣兴盛。伴随殖民活动同步发展的化交流有利于希腊吸收东方文明的先进成果,促进了希腊文明的繁荣兴盛。

?②有助于塑造希腊的民族精神与性格。殖民活动希册公民对期文明的着未改及对民族的认同到极大提升,这种统一的希腊人意识也推进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有助于塑造民族精神与性格。

海外殖民活动造就了希腊人勇于开拓求索的民族精神

4.简述斯巴达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一)政治制度

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按来库古改革确定的体制发展,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双王制。双王制是斯巴达独有的制度,两位国王出自两个世袭的王族,权力平等且终身任职,但权力受到极大压制,平时仅作为元老会议中的一员,战时则由一位国王领兵出征。国王在斯巴达的社会生活中享有一系列特权,比如公共集会上为国王保留专门的座位等。国王作为元老会议的成员,还和监察官一起组成斯巴达最高司法机构。此外,在宗教和外交方面国王也具有明显的权力。

(2)元老会议。元老会议由28名元老和双王组成。元老为终身制,需由60岁以上的公民担任,在来库古改革后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元老会议在决策中具有创议权,基本职责是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案,对政策通过有很大影响。此外还有司法权和有权决定王室婚姻和继承事务。

(3)监察官会议。监察官一年一选,共有五位,只要年满30岁低于60岁即可参选,并不限出身。其职能相当广泛,是整个社会的监督者,有权监督国王、中止公职人员的权力,还负责日常民事诉讼。在战时则负责动员公民应征,并由两名监察官随同国王出征,维持军纪。

主持公民大会是监察官最重要的权力之一。监察官的决断由于斯巴达少有成文法而有较大的自由空间,放大了其权威。

(4)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由30岁以上的公民组成,每月召开一次,享有表决权,负责批准法案、选举官员、决定外交事务等,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虽然缺少创议权和辩论权,但公民大会具有重要的否决和修正权。其局限性是没有司法权,立法活动不多,而且缺乏对所选官员的监督。

(二)社会结构

为了维持斯巴达奴隶制国家的武力,方便对内镇压对外作战,斯巴达公民完全脱离生产而专心于军事训练。与之相匹配的是,斯巴达把全国土地按户分给公民,允许世袭使用但不得买卖,由被征服地居民充当的国有奴隶担任劳动者。这套制度在之后的征服战争和镇压反叛中不断强化定型,以土地国有和奴隶国有为基础的经济生活决定了斯巴达的社会结构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奴隶阶级,即希洛人,因被镇压的希洛斯城边民起义而得名。人口20-30万,以家庭为单位固着在公民的份地上提供劳动,属于国家公有。除交纳一半的劳动产品外,平时服侍主人,战时驮运辎重也是应尽的义务。

(2)小生产者阶级,即庇里阿西人,因居于斯巴达附近而得名。人口10余万,是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居住在山区和沿海地带,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的工商业仅限于满足国内的基本需求。有权占有土地和其他财产,在居住区内实行自治,但受到斯巴达官员的监督。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但要承担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

彼此贫富差距不大,完全脱离生产而专注于军事训练和其他政治、宗教等活动。

(3)奴隶主阶级,即斯巴达公民,自称平等人。男性公民最多时也不过9000-10000人,

*5.比较雅典与斯巴达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制度

雅典和斯巴达是希腊城邦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城邦,这两个城邦各自建立起了一套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制度。

(一)政治制度

(1)相同点

①政治机构中都有公民大会,且对成为公民的条件都有严格要求。

统治阶级都是奴隶主阶级,国家性质都是奴隶制国家

(2)不同点

立国方式不同。斯巴达通过征服战争建立起贵族寡头专政;雅典则是在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中通过改革形成国家,并逐步由贵族政治过渡为奴隶主阶层的民主政治。

权力中心不同。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由双王、元老会议、检察官会议和公民大会四部分组成,公民大会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而实权由检察官会议掌握。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经过多次民主改革,由五百人议事会主持。

(二)经济制度

(1)相同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都使用奴隶,对奴隶进行剥削与压迫

土地是与公民权相联系的重要要素,公民一旦失去土地即丧失公民权,非公民则无权拥有土地。

(2)不同点

奴隶制度不同。斯巴达以农业为主,实行土地国有制,工商业不发达,使用国有奴隶进行土地耕作。雅典工商业发达,奴隶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且为私人所有。

国家政策不同。斯巴达地处平原,适宜农耕,实行希洛制和份地制,以农业为本,仅有庇里阿西人被允许从事用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的工商业。雅典则山地多而耕地少,不适宜发展农业,国家政策重点扶植工商业的发展。

(三)社会文化制度

(1)相同点

①都实行公民兵制,非公民无权应征入伍。

②都重视教育,且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教育被垄断在统治阶级内。

(2)不同点

教育目标不同。斯巴达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勇敢的战士和顺从的公民,所以轻视读书写字,毫无文化建树。雅典则是把培育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标,重视文化养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社会风尚不同。斯巴达国内既无市场也无剧场,公民没有自由与营收,而雅典重视文化事业,有着著名的刷场、体育场等。此外,维典重视人才与知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都有助于雅典文化事业的发展。

对待女子教育的态度不同。斯巴达非常重视女性教育,而雅典的正规学校只为男子准备,女性无受教育权。

(二)雅典民主政治

*1.简述梭伦改革的原因、内容与意义

公元前594年,为了缓解平民与贵族间尖锐的阶级斗争,梭伦被选为执政官,受命调解矛盾。

(一)原因

(1)客观原因:平民与贵族间尖锐的阶级矛盾。随着古风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平民与贵族在土地与债务的问题上尖锐对立,具体表现为贵族利用特权侵占平民的土地,不能还债的平民沦为贵族的奴隶。平民武装起义一触即发,雅典亟须改革以化解危机。

(2)主观原因:梭伦能够得到平民与贵族双方的支持。梭伦在对麦加拉战争中的胜利,使其获得了很高声望,加之同情平民,使其获得平民的信任。梭伦的贵族出身和拒绝重分土地的表态也使其获得了贵族的支持。来自双方的支持使梭伦改革得以推行。

(二)内容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废除公私债务,禁止以人身为贷款抵押,解放因欠债而被抵押的人,赎回被卖到海外的公民。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拔除土地上的债权碑,使平民得以重新拥有土地。

(2)规定公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土地集中,通过保护小农来保证城邦体制的健康发展。

(3)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公民的等级并确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以等级来分配政治权利,富有者在担任高级官职的同时也往往需要承担较多的社会义务。四个等级分别要求地产收入达到500斗以上,300-500斗、200-300斗和200斗以下,分别得名500斗级、骑士级、双牛级和雇工级。高级官职由前两个等级担任,第三等级可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没有任职权,只有参与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的相关权利。

(4)设立新的政权机构。四百人议事会负责为公民大会提供议案,民众法庭成为最重要的司法机关。四百人议事会由四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前三等级的公民有资格当选为议事会成员,有效地限制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民众法庭的陪审员对所有等级开放,抽签任职,审案时投票表决。

(5)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比如以给予公民权来激励外邦工商业者迁居雅典;提倡公民的后代学习手工技艺;改革度量衡和币制等。

(三)意义

(1)经济方面

废除债务奴隶制,使平民不再因债务沦为奴隶,恢复并稳定了小农经济,为雅典公民集体和公民意识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②以财产作为划分等级的标准有助于推动公民创造社会财富,相应的措施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政治方面

改革打击了氏族制度,削弱了贵族特权,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缓和了社会矛盾,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增强公民的主人翁精神,促进雅典政体向民主制方向发展。

2简述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公元前508年,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梭伦改革未深入触动的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方面做了较彻底的改革,目的是削弱贵族的政治影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原因

(1)雅典的党争及平息阶级斗争的需要。公元前511年僭主政治被推翻后,保守派与革命派间的党争重新兴起。因保守派意图解散议事会,被人民驱逐,以克利斯提尼为代表的革命派得以掌权。此时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仍在继续,亟须改革。

(2)克利斯提尼能够顺应人民的意愿。克利斯提尼提倡将政府交给群众,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二)内容

(1)以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打破了按血缘划分居民单位的传统,将平原、山地和海岸三大地区各分成十个区,称为“三一区”,每三个组成一个地域部落,以此为准进行选举。

(2)以五百人议事会取代四百人议事会。选举方法为由每个部落抽签选出五十名代表。议事会的权力也有所扩大。

(3)改革征兵方式,按地区部落征兵。由每个部落提供军队并选举一名将军,形成最高军事机构十将军委员会。将军需自费担任,只由选举产生,后来由奴隶主上层掌控,对雅典政局有很大的影响。

(4)创立陶片放逐法。由公民投票决定是否对某一公民实行政治放逐,凡超过六千票者即被放逐国外十年。投票由五百人议事会讨论,若得到同意则召开全体公民集会进行投票。

(三)意义

(1)政治方面。克利斯提尼改革结束了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完成了从贵族制向民主的过渡,首次确立起一整套民主制度。氏族组织遭到沉重打击,此后只在宗教和思想方面有残余影响,进而有利于巩固城邦政治及公民集体

(2)经济方面。克里斯提尼改革后,摆脱了内部斗争的雅典经济迅速发展,日益繁荣,为后来的雅典帝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3.简述庇西特拉图当僭主时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贡献

(一)上台背景

梭伦改革后,雅典的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愈演愈烈,逐渐形成三个政治派别-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山地派领袖庇西特拉图经过三次政变,于公元前546年以非法手段获得了政权,建立了僭主政治,以尽量披着合法外衣的温和的君主制来巩固个人统治。

(二)主要贡献

(1)政治上打击氏族贵族,扶植山地派和下层平民。将没收自流亡贵族的土地分给下层平民,同时严加惩处不服从的贵族,除没收土地之外还流放了一部分贵族。推行有利于农民的政策,逐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2)经济上大力发展奴隶制工商业。推动造船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与海军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在国内积极推行鼓励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3)鼎力资助城邦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雅典出现了不从事物质生产的知识阶层,庇西特拉图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给予慷慨资助和优厚待遇。此外,大兴土木、创立宗教节日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4)维护梭伦改革的立法和政治秩序。继续执行梭伦时期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的做法,并以身作则尊重法律,虽然只具有表面上的象征意义,但总归使得梭伦开创的雅典民主氛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日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三)历史意义

(1)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庇西特拉图执政期间采取的大部分措施都是梭伦改革的继续延伸与发展,在土地问题上更进一步,通过分发贵族土地使贫民成为自耕农,为雅典的小农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促使了平民力量的壮大,为日后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他抑制了党派间的斗争,在统一的政局下使城邦国家的各方面均得到发展。城邦公民精神通过宗教活动也得以发扬光大。

(2)壮大了雅典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实力。通过一系列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雅典工商业奴隶主的财力得到增长,他们继而不断掀起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为日后克利斯提尼改革培育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3)僭主统治时期是雅典走向繁荣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雅典的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发展,旧贵族势力在政治上受到打压,文化上也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日后雅典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简述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基本特征、意义以及局限性。

梭伦和克利斯提尼改革后,雅典的民主政治持续发展。经过希波战争时期的深化,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一)内容

(1)一切公职经抽签向所有公民开放。伯里克利改革后,虽然没有正式废除当选高级公职的财产资格限制,但实际上它已经失去了限制意义。除了将军需用举手表决外,即使是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也是从候选人中抽签产生。

(2)民主机构享有充足的权力。公民大会具有最高权力,由五百人议事会主席团主持,所有公民均可讨论发言并参与投票表决,公职人员受到严格监督。五百人议事会则负责处理日常重大事务。民众法庭负责审理案件,由30岁以上的公民通过抽签产生,判决则通过秘密投票产生,从制度上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民主政治不再受贵族势力的制约。氏族贵族随着公民大会权力的扩大而逐渐式微,只能够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由于平民也可担任执政官,卸任后照例成为贵族会议的成员,实际上推动了旧氏族贵族的衰落。

(4)为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提供工资和补贴。公民担任公职和参与城邦政治活动,均可领取工资和补贴,这极大地推动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

(二)基本特征

(1)主权在民,直接民主。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能够直接参与管理城邦事务,通过在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上投票进行表决。

(2)崇尚法治,反对人治。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基本政治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雅典人认为法治优于人治,并制定相关法律以剥夺支持僭主者的公民权。

(3)权限交叉,互相制约。在雅典国家的权力运行中,不同机构间的权力划分较为笼统且职权互相交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各个机构之间互相制约。

(4)公民意识,城邦至上。雅典的民主政治实际上只能被拥有公民权的公民所享有,占总人数较少的公民在政治生活的参与过程中培养出相应的公民意识,即认识到自己是城邦的主人,因而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并形成了城邦集体事务至上的观念。

(三)意义

(1)有利于创造经济财富与文化成就,促进雅典的发展繁荣。

(2)对西方文明产生极大影响,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与文化有深刻影响,对人类文明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局限性

(1)对权利主体进行严格限制。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中,不仅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本邦妇女也无权参政,雅典虽然对内民主,但对外尤其是对提洛同盟的盟邦专横残暴

(2)本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手段。雅典的民土政治是直接民主,只能在小范围内实行,且极易受到极端民主的危害。

5.论述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但他最终死于以民主自由着称的雅典审判之下,他的悲剧性经历是世界政治史和哲学史上的经典案例,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之弊。

(一)背景

(1)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力量逐渐衰落,城邦内的自由民极度贫困,“民主”丧失物质保障后徒有其名。

(2)苏格拉底对时政的批评。面对日趋衰落的雅典政治,苏格拉底希望以改革重振城邦,并揭露了当政者的无能,寄希望于贤人政治。

(3)苏格拉底的思想与城邦道德、价值观念的冲突。苏格拉底主张理性之上的哲学观念,劝导人们信奉自己心中的理性,这与雅典的宗教意识相冲突,激起了雅典统治者的不满。

(二)过程

(1)雅典公民的控告。公元前339年,雅典公民安涅托斯、吕孔和美勒托将苏格拉底告上法庭,其主要控诉的罪名是:引进新神、不信奉城邦诸神与败坏青年。具体内容包括指责抽签选取领导人的方式、蛊惑青年无视法律、培养出克里底亚和阿尔基比亚两位使城邦受难的学生、教导儿童不尊敬长辈、劝人为所欲为等。

(2)苏格拉底的申辩。面对控告,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申辩,说明自己并未引进新神,只是教导青年从善如流,劝人力争上进,而学生中的叛徒也与教师本人无关等。

(3)苏格拉底赴死。苏格拉底的申辩并未使他获得宽恕,他最终被法庭判处死刑,并拒绝了同伴逃亡的建议和安排,服从了法庭的判决,慷慨赴死。

(三)评价

(1)苏格拉底之死体现了他与民主制雅典的冲突。在苏格拉底追求自由和理性的过程中,雅典的传统礼法和宗教也遭受了质疑,这说明了雅典城邦制度的衰败和滞后。

(2)苏格拉底之死诠释了善的信仰和守法的契约精神,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苏格拉底以自身的死亡坚守了自己对善和民主的追求,其精神对后世鼓舞至深。

6.简述伯里克利的主要事迹

伯里克利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杰出的代表者,活跃在雅典政坛整整40年(前469-前429年),其中有15年(前443-前429年)连选连任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在他的领导下,雅典的民主政治、奴隶制经济、海上霸权和古典文化发展到顶峰。

(一)政治上,推动雅典的民主政治改革,使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1)改革司法制度。战神山议事会的权力受到限制,只保留审判罪行的权力。建立陪审团制度,通过抽签确定陪审员。

(2)严格限制公民权。伯里克利规定凡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儿童才能取得城邦的公民权,巩固了雅典公民的身份概念。

(3)建立公职薪金制度。伯里克利设立服役薪金制度,向所有城邦公职人员发放薪金,参与城邦政治活动也可获得薪金。并通过津贴制调动平民参政的积极性。

(二)经济上,推动雅典经济实力的增强

(1)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和平的环境为雅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行业分工细化,生产规模扩大。除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外,金融业也得到迅速发展,银行不仅从事高利贷,还吸收存款用于投资。

(2)对提洛同盟的压榨推动了雅典的繁荣。希波战争后期,雅典组建提洛同盟,伯里克利通过垄断同盟贡金的使用权、向盟邦殖民等手段控制盟国经济,推动了雅典经济的繁荣鼎盛。

(三)外交上,以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为界,外交政策由和平转向战争

(1)前期推行和平的外交政策,相继与波斯、斯巴达签订和约,并巩固了提洛同盟内部的团结。

(2)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伯里克利做出固守现有实力、陆上坚壁清野、海上迁回偷袭的有限战争战略。

(四)文化上,推动雅典文化事业繁荣

(1)伯里克利动用提洛同盟的金库,在雅典营造大型公共建筑,除兴建神像和神庙外,还修建剧场,并使雅典卫城修建一新。

(2)鼓励公民参与文化活动。慷慨投资宗教文艺活动,除每年举办很多节庆活动外,还为公民提供各种津贴,鼓励公民参与文化活动。

7.列举研究雅典民主政治的著作,并作简要述评。

雅典民主政治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著作更是汗牛充栋,此处主要列举论述部分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着。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首都师范大学晏绍祥教授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讨论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著作,不仅有对雅典民主政治详细的论述,更对斯巴达以及其他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有论述。作者将雅典民主政治放在全希腊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使读者可以从更宏观的视野来理解希腊民主政治。同时本书资料翔实,使用大量一手文献,并广泛吸收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内目前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研究水平。

(二)《民主雅典的大众与精英

美国史学家奥贝尔的《民主雅典的大众与精英》,从话语和意识形态的角度研究雅典展主政治中的权力关系,从雅典的政治演说词入手,试图阐明雅典的“政治社会学”。

作者将雅典社会简单划分为精英和民众,认为雅典民主缺乏制度性的领导机制,使得根本权力掌握在民众手中,精英们只能通过演讲说服大众,并提出著名的“雅典革命”论断,认为那一时期的雅典民众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公民意识,能够在政治上达成共识。

德摩斯提尼时代的民主政治

丹麦史学家摩根斯·汉森的《德摩斯提尼时代的民主政治》系统的阐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人民法庭等民主机构的演变,明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运行逻辑和规则,提出了很多具体问题,例如公民大会一年开多少次,如何投票,从小切口和具体的角度研究雅典民主政治,但是汉森的研究过于注重制度和机制,有用今天完善的政治制度理解古代政治生活的嫌疑

论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一)起因

(1)斯巴达与雅典之间存在矛盾。希波战争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因争霸而展开激烈对抗。将战争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斯巴达的学者认为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斯巴达长期奉行的军国主义国策,导致其时刻准备与雅典发动战争。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主要责任在雅典,因其对科西拉的援助、对波提狄亚的干预等一系列行为引起斯巴达的军事行动。各个城邦保护和扩张势力范围的需要构成了深层次的矛盾。

(2)科林斯及同盟政治在二者矛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伯罗奔尼撒同盟早期松散的内部治理,科林斯及其友邦得以成为同盟内部独立的利益群体。科林斯与雅典产生矛盾后,因为同盟政治的存在,得以依仗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对抗,在其失利时通过反复游说,利用了斯巴达对雅典的担忧心理,促使其参战,导致城邦间的矛盾扩大为同盟间的战争。

(二)经过

战争进行了27年,共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公元前431一前421年,被称为“十年战争”,处于相持阶段。雅典采取陆上防御、海上进攻的战略,双方互有得失,损失都很大,于公元前421年缔结休战条约。

(2)第二阶段为公元前415一前413年,为转折阶段,雅典日趋处于劣势。公元前415年雅典决定远征西西里,结果全军覆没,陷人被动。附属国接连叛离,国内局势动荡。

(3)第三阶段为公元前413一前404年,为斯巴达的进攻和全面胜利阶段。斯巴达在这一时期不仅陆军常驻阿提卡,海军方面还因为波斯帝国的资助而得以建立,于公元前405年羊河战役歼灭雅典舰队。最终雅典于公元前404年投降。

(三)影响

(1)直接导致雅典衰落,提洛同盟解散。作为战胜者,斯巴达要求雅典解散提洛同盟,除12艘巡逻船外,交出舰队,同时拆毁城墙,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直接导致雅典失去之前的地位。

(2)战争结束后希腊城邦相继陷入危机。战争对小农经济造成沉重的破坏,小农的大量破产使城邦失去经济基础,同时争霸战争频发,造成城邦内部贫富差距扩大,破坏公民团结

(3)开波斯帝国干预希腊城邦内部事务的先河,对希腊后期历史影响深远。波斯的介入不仅直接引发了公元前411年的雅典贵族寡头政变,还帮助斯巴达取得最终的胜利,更是对之后的希腊历史产生持续的影响。

*2.简述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城邦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1)奴隶制经济发展破坏了城邦经济的基础。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土地开始集中,脱离土地的破产小农逐渐沦为城市贫民,公民身份与土地所有者逐渐分离,这就损害了城邦经济的根基。

(2)财政危机加剧。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城邦间的争霸战争依旧不断,而此时随着公民兵的来源日趋枯竭,开始依赖雇佣兵制,加重了财政的负担。长期的战争也恶化了城邦的财政状况,削弱了城邦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政治原因

(1)同盟政治的失败导致各城邦间内斗不断。各个独立的城邦出于争霸的目的而结盟打击强大城邦,导致希腊城邦内斗不断,同盟政治没能稳定局势反而激化了冲突,导致长期分立的希腊诸邦缺乏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最终被马其顿征服

(2)波斯帝国的外部干预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自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资助斯巴达之后,科林斯战争自始至终都有波斯的介入。来自波斯的干涉是推动希腊世界内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会原因

(1)贫富差距扩大,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随着小农的破产,少部分人成为巨富,社会矛盾尖锐化,同时也加剧了统治集团内各党派间的斗争。以雅典为例,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形成寡头派,激进民主派和中间派三个党派,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各党派间力量对比出现变化,引发了多次政变,许多公民成为党争的牺牲品,加速了城邦固有结构的解体。

(2)城邦的传统意识形态遭到破坏,随着大量小农破产,原有的公民意识也遭到破坏,私有制的发展使得早先城邦至上的公民集体意识日益淡漠,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愈发激烈。此外,过去传统习惯也被战争瘟疫摧毁,导致宗教信仰,丧葬仪式和爱国热情都发生了改变,使城邦危机加深的表现

论述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历史意义

(一)背景

(1)希腊城邦的内耗与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贫民起义、城邦间的争霸战争使得城邦体制的生命力日趋枯竭,而城邦危机为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及其控制希腊提供了方便。

(2)马其顿王国的兴起。腓力二世的改革使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半岛的军事强国,在控制希腊并向波斯宣战后,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

(二)十年东征及分裂

(1)十年东征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即位,在镇压了希腊各城邦的反马其顿运动之后开始东征。

公元前334年,通过格拉尼卡斯河战役,占领萨尔狄斯和小亚细亚其他地区。

公元前333年,通过伊苏斯战役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2年,攻陷推罗,随后征服叙利亚和埃及地区。

公元前331年,通过高拉米加战役彻底击败大流士三世,次年灭亡波斯帝国。

公元前327年,入侵印度西北部,次年撤军,于公元前325年回到新都巴比伦。

十年东征至此结束。

(2)帝国分裂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病亡,各地总督拥兵自立,继位者间的战争一直持续了20多年。公元前301年,伊浦苏斯之战昭示着帝国无法统一,分裂为托勒密、塞琉古和马其顿三大帝国,马其顿、西亚、埃及三足鼎立的大局已定。

(三)历史意义

(1)政治方面

①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帝国的疆域之广是史无前例的,并因此得以结合马其顿和东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特殊的专制君主政体。在地方上则基本沿袭波斯帝国的行省制,在此基础上削弱了地方权力,实行军事、财政和民政的三权分立。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帝国采取宗教宽容政策,以联姻、招募军队等方式打破民族界限,有利于被征服地区的民族融合。

(2)经济方面。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亚历山大大帝把从波斯金库中获得的金银铸成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在东征的过程中还兴建城市,出现了众多商业中心和经济中心。

推动了东西方经济交流。大量希腊手工业者涌向东方,促进了手工业的技术传播与发展。

(3)文化方面。

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与接触。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上的交流,创造出一种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希腊化文化”。

通过战争形式使古希腊美术得到广泛传播。古希腊美术以亚历山大东征为契机实现了由区域性向世界性的发展,从而在人类艺术史上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力。

(五)古希腊文化成就

简析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

(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古希腊繁荣的工商业促进了奴隶制经济发展,这就为文化繁荣打下物质基础,在生产力发展能够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之后,各种文化活动才能发展繁架。对奴隶的剥削使得知识分子可以免于物质生产而专事文化活动。

(2)城市对文化繁荣具有重要贡献。城市既是工商业经济的中心,也是公民参与各种活动的中心,除此之外,城市还具有吸收人才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而城市对古希腊文化繁荣具有重要贡献。

(二)政治原因

(1)民主政治的发展为文化繁荣创造开放的环境。这种环境使得公民的人格受到尊重,个性得到发展,为从事精神生产创造良好的基础。此外,正是由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文化事业方能得到城邦的支持与重视,得以获得物质上的基础。统治阶级所实行的鼓励文化事业发展的措施也正是基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2)公民的集体意识得到激发,为文化活动提供高参与度的群体。古希腊文化的繁荣不应只归功于某些名人,而更应该注意到公民团体在文化繁荣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出于城邦至上的公民意识,文化活动拥有广泛的公民基础,能够有效吸引公民的参与是古希腊文化能够长期繁荣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原因

(1)宗教中的人本主义特征为文化活动创造活力。古希腊的宗教有别于东方的宗教,其对人的束缚更少,更能体现出一种人本主义的倾向,譬如说神人同形同性论就包含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有利于各种文化活动以人为中心,进而得到繁荣发展。

(2)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文化繁荣。在城邦中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戏剧表演、宗教节庆、体育竞技等,这些活动是传扬占典文化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公民的参与也有助于推动文化繁荣。

(四)地理原因

(1)地理位置上接近西亚、北非,有利于吸纳外来先进文化。古希腊文化在多个领域内吸纳东方的先进文化在文学、文字、雕刻、天文等诸多方面均表现出受到东方因素的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

(2)因地理特色而形成开放外向的民族性格,促进了文化繁荣。耕地少而山地多的地理环境培养了古希腊人开放外向的民族性格,促进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进而推动古希腊文化上的繁荣发展。

2.简述希腊古风时代的文化特征

古风时代文化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早期希腊文化。

(一)深受东方文明影响

古风时代早期,希腊与东方文明的交流互动逐渐广泛且深入。腓尼基人在古风时代早期希腊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占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希腊艺术东方化的过程中扮演了先驱角色,表现为“中转”与“媒介”。

(二)宗教具有人本主义特点

与东方国家的宗教观念不同,希腊宗教盛行“神人同形同性论”,认为神就是人的最完美体现,神与人的形象和性格相同。这种思想促使希腊文明带有人本主义色彩,以人为衡量一切的尺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三)哲学研究以自然为对象

发展出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都肯定物质第一性,是希腊哲学家中最早的一批唯物论者。以弗所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世界万物都处在有规律的永恒运动中,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

(四)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要形式

叙述英雄传说的长篇叙事诗荷马史诗和希西阿德的诗歌创作反映出古风时代早期的文化的主要成就。公元前7至公元前6世纪,随着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兴起了更能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诗、哀歌诗和长短格诗。

(五)艺术创作更趋现实主义

雕刻上摆脱埃及传统程序的束缚,通过对人体结构和运动姿态的科学考察,发展真实生动的写实表现。建筑上奠定了两种神庙建筑的基本柱式风格,成为西方古典建筑的基础。

*3.试论述古希腊文化的成就

拉斯认为抽象的数是万物之本。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他是辩证法哲学的奠基人。

(二)希腊古典文化

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文明的古典时期。

(1)哲学。德谟克里特奠定的原子学说是公认的古代唯物主义的最高体系,苏格拉底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提倡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基于知识,而两者之获得皆有赖于教育。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核心为“理念论”,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集大成的渊博学者,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

(2)史学。史学领域先后出现三位伟大的古典史学家。希罗多德被尊为“史学之父”,传世之作为《历史》。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其写作特点是在纪实求真方面更为精到,非常注意对史事去粗取精、辨伪存真。色诺芬是古代非常多产的作者,代表作是《长征记》,这是西方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回忆录。

(3)文学。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学的重要成果是悲剧利喜剧,这时产生了三位伟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是悲剧体裁的奠基者,被奉为“悲剧之父”,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索福克勒斯的剧作则在艺术上最为完美,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特别注重写实和激情,代表作是《美狄亚》。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也和当时的悲剧一样,被后世视为难以超越的杰作,他的喜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代表作有《阿卡奈人》《骑士《云》等。

(4)天文学。古典时期天文学的研究已开始探索天体运行的客观规律。恩培多克勒首先正确解释了日食形成的规律。阿那克萨哥拉斯又正确解释了月食。此后天文学家更热衷于用几何数学和物理原理解释天文现象。到公元前4世纪时,天文学家欧多克索斯(约前408-前355年)便根据实际观测和几何原理,尝试构想宇宙的几何模型。尽管他以地球为中心的模式是错误的,却第一次在人类文化史上提出了天体运行的全方位的科学概念。

(5)数学。希腊人认识到数与形的抽象规定,总结出诸多定义与关系,产生真正的数学。出现了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著名数学家。

(6)地理学。除地志学的著述外,古希腊的地理学家还开始考量如何对地理位置进行科学测量。天文学家欧多克索斯提出以恒星确定地球上某一地点正确纬度的方法,哲学家阿纳克西曼德绘制出西方第一幅地图。

(7)医学阿尔克芒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曾研究过人体解剖。希波克拉底除了通过理论创作使医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外,其所确立的职业道德至今仍为医生所遵守。

(三)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1)哲学。由于城邦理想的被灭和现实世界的扩大,人们的思想走上了两个极端,即都脱离城邦相背而行,一方面进而拥抱广阔的世界,另一方面却对这个世界厌弃失望,退而只顾个人。当时流行的斯多亚派,伊壁鸠鲁派、犬儒学派和怀疑主义就是这两种思潮的反映,这时期历史著作的体例大为增加,出现了年代记、回忆录、人物传记、国别史,世界性通史、断代史,以及区别于政治史的文明史。其中著名的有阿卡亚同盟首领阿拉图斯的《回忆录》(30多卷),埃及人曼涅托的《埃及史》,巴比伦人贝鲁苏斯的《巴比伦史》、狄凯尔库斯的《希腊生活》。

(3)天文学。亚里斯托库斯(约前310-前230年)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希帕库斯提出了“地球中心说”,地理学家厄拉托斯梯尼在埃及实测了子午线,主张“地圆说”,波塞冬尼厄斯着有《论海洋》,提出五带的划分,把潮汐之因归于月亮盈亏。

(4)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确定了各种诗体的形式和内容,除田园诗、讽刺短诗、赞美诗和史诗之外,增添了新的科普诗,即用诗的语言介绍科学成果。

悲剧虽然失去了古典时期的活力,但将主题转向中上层市民的私人生活趣事的新喜剧得到成功。

简述古希腊史学成就

古希腊的史学成就主要取得于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尤以古典时期的史学成就最为辉煌。

(一)古典时期的史学成就

(1)希罗多德被尊为“史学之父”,是第一位有完整作品传世的记事家。希罗多德的传世之作是《历史》,是以希波战争为主轴的通史般的巨著。希罗多德述史着重探究核实,所采史事皆经过一定的筛选、比较和分析,力求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为后世的历史叙述体奠定了基础。他明确提出治史的基本任务或目的是解释人类的活动,说明其中的因果关系。

(2)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史学确立了求真求实的治史宗旨。

他的写作特点是在纪实求真方面更为精到,非常注意对史事去粗取精、辨伪存真,因此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为古代其他史家所难及。他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的史家。他明确提出历史认识的重要社会作用,具有借鉴价值。

(3)色诺芬是古代非常多产的作者,代表作是《长征记》,这是西方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回忆录。他的《希腊史》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篇,它将修昔底德史书中缺失的部分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前411一前401年)的历史补足,并尽力依循修昔底德的史书体裁,按夏季和冬季顺序展开叙述,为古典时代希腊史的延续性做出了难以替代的巨大贡献。

(4)古典时代晚期还有两部重要作品,分别是泰奥庞普斯的58卷本《希腊史》和埃弗鲁斯的30卷本《历史》,可惜没能完整流传下来。

(二)希腊化时期的史学成就

希腊化时代最著名的史家是提迈俄斯,着有38卷的《历史》,可谓是当时的古代通史,只有残篇得以流传。这一时期历史著作的体例大为增加,出现了年代记、回忆录、人物传记、国别史、世界性通史、断代史,以及区别于政治史的文明史。其中著名的有阿卡亚同盟首领阿拉图斯(前271-前213年)的回忆录(30多卷)、埃及人曼涅托的《埃及史》、巴比伦人贝鲁苏斯的《巴比伦史》、狄凯尔库斯的《希腊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