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野:云南建筑传统研究展- TRADITIONS OF YUNNAN ARCHITECTURE

 颐源书屋 2022-04-29

原创 张昊宁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时间:2022.04.02 - 2022.06.26 周二至周日 10:00-21:30 (周一闭馆)

地点:昆明市前卫西路,公园1903 凯旋门,CGK昆明当代美术馆A座8/9层

票价:28元(学生,老年,残疾,军人)常规票:38元

本次展览由昆明当代美术馆(CGK)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合作,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翟辉先生做为本次展览的总策划,著名策展人邓圆也女士策展,以云南建筑学者的多元视角,结合丰富的学术实践材料,展现出不同区域“聚落-街巷-住屋”与“过去-现在-未来”、“时空交错”的云南建筑传统研究成果。

文章图片3

@张昊宁

昆明当代美术馆(CGK)自2018年开馆以来,相继举办过“地缘笔记”、“连接时间的空间——中法建筑对话展”、“谱系 ——1978年以来的云南油画”、“谱系 ——1978年以来的云南版画”等重要群展;以及一系列个展,包括曾晓峰、唐志冈、马克·吕布、张春旸、曾孝濂、马云、于坚、何多苓、水雁飞、杜天荣、杨丽萍、刘建华、李季、姚钟华、吴家林、罗旭等。昆明当代美术馆立足于云南的历史脉络和地域风情,连接东南亚的地缘关系,通过客观地梳理云南与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的互动,呈现艺术在地域性和历史性中的思考和实践,成为一座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城市自然的当代美术馆。

在·野:云南建筑传统研究展按云南地域差异线索分成6个章节,通过与当代展陈方式的结合,呈现出云南建筑传统的独特魅力和对这种传统的多元探索。

展览引言

“云南建筑传统与当下,无论其在主流文本中如何缺席,它其实是始终在场和持续发展的。

文章图片4

@张昊宁

在海德格尔未完成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他以'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描述了'存在’(being)的状态,承认了时间的线性,继而说明“存在”只能向前。

文章图片5

@张昊宁

展览标题'在·野:云南建筑传统研究展’中的'’,亦得益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用以描述云南建筑与聚落在学术语境中的状态似是恰如其分。标题中的'’,旨在强调边地与中心、主轴的对仗互补关系,体现出一个人文地理上相对离岛的状态,描绘出学术话语中相对离心的格局。

文章图片6

@张昊宁

此外,库哈斯在他对中国乡村的研究中曾提出一个概念,叫'普通乡村’(generic village),指的是一个普遍的、全面的、平均意义下的乡村(average village),也是一种不囿于个案的综合乡村模型。

然而,这个模型无法描述云南。

文章图片7

@张昊宁

本展览是关于云南建筑的首个综合性展览,通过对中国几代建筑学者的长期研究成果的结构性梳理和议题性提炼,推敲云南建筑的物理表现和空间使用,回溯它涵纳的独特社会文化制度;展览希望籍此呈现关于云南建筑传统的特征、定义与差异。”

乡土建筑本具有“隐匿性”的特征,超过地表90%的土地上由匿名者建造者匿名的建筑。

文章图片8

@张昊宁

我一方面希望云南的乡土建筑“不再匿名”,希望长期以来被主流学术研究和发表所忽略的云南传统聚落和乡土建筑,如今以一个具体整体观和纵深感的综合展览问世,将它珍贵的学术价值呈现给世人。但另一方面,我又希望它继续匿名。因其独特的工匠技艺、营造特征、文化习俗一直在其原有的地理环境、生活空间和仪式行为中传承着,未受到过多的现代主义思潮之干扰。

文章图片9

@张昊宁

云南建筑传统与其他地区的建筑传统相较而言,一个重要的区别可能在于,因为少数民族长期聚集和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粘性的事实,建筑本身与其所在的社会的基本文化共识是强相关的。无论是时间推移或是外来文明浸润,建筑仍能与使用者共筑出基于历史和物质一致性的较稳定状态。于是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云南传统建筑,仍然与它生发生产的土壤紧密粘连着。

最后,这个关于建筑的展览也势必是关于时间的。作为人类集体经验的一个抽象元素,时间需要物质化以使其稳定和可读——而建筑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技术。云南建筑传统和建成环境是非常典型的意识、文化和记忆的物质性结果,它们具有时间连续性的外观(无论历史以何种方式连续)

它们是日常经验,也是壮观事件。

——邓圆也

文章图片10

@张昊宁

1

治水——从水网脉络到绝檄桢干的滇中昆明

Mastering Water:Waterways and Core Pillars in Central Yunnan and Kunming

学术主持:吴志宏

昆明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历史和文明也随滇池之水而展开。本章展览从滇池东岸古渔村开始,顺着滇池和盘龙江一路而上,讲述水与昆明古城演变的历程;展示了昆明治水而生的水脉、顺水而居的古城、半城山水的园林、借水而兴的府城和商埠、以及吸纳了百家诸学的龙泉。

文章图片11

@张昊宁

昆明既是西南要会,南中首邑,也是山环水聚、气候宜人的滇中高原水乡。古城形胜宏大,依托山水格局也形成了地方特征突出的历史街区。昆明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历史和文明也随滇池之水而展开。唐时昆明拓东城,建在盘龙江入海口中间的岛上。汉代时昆明平坝绝大部分都被滇海所淹没,直至南诏建拓东、善阐二城,昆明中心才从晋宁北移至滇池北岸。元代赛典赤治理滇池盘江,筑松花坝辟金汁河,善阐城改造为中庆城。明代昆明城为防水患整体北移,但城市延续并串联了南诏和元的城市格局,沿五华山,近日楼,元忠爱坊、金马碧鸡三坊,南诏双塔,形成城市的主轴线。南城密集的水网绕闾阎之市,城市肌理和脉络沿水网而起,虽然大多数水网已不甚显现。

文章图片12

@张昊宁

古滇国时期的住房多以干栏式建筑为主,此展品主要展现了古滇国以干栏式和井干式相结合的建筑,,于昆明晋宁石寨山出土,最早记录是出现在西汉时期。

文章图片13

@张昊宁

水脉

在汉代以前,滇池几乎淹没了整个昆明坝子。近代地貌显示,沿霖雨路附近,马桥、江岸小区、小菜园、圆通山东麓,直至得胜桥、螺狮湾、东岸沿龙头街稍西、菠萝村、小坝、金马寺,其间都是滇池的湖湾。

文章图片14

@张昊宁

元代张立道在赛典赤主政期间,着力滇池治理。一边通过疏浚螳螂川降低滇池水位,一边把从前代分水的堤堰改为可以抬高水位、调蓄水量的松花坝。同时,进一步开发金汁河,作为分洪和灌溉之用。涸出大片土地,得地万余顷。

文章图片15

@张昊宁

20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填北部湿地。2012年在原先13条入滇河道合并为3条。

古城

汉代以前,滇池水位较高,滇池东北岸的大部分地区处于一片沼泽之中,新石器时代,滇池湖畔逐渐形成了许多原始部落。滇池南岸的晋城一带规模最大。公元前280年,楚国大将庄硚率兵入滇,建立滇王国,其故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汉晋直至拓东城建立之前500年,昆明的治所和发展中心主要在滇池东岸。

文章图片16

@张昊宁

南诏时期(765-781年)先后建立了拓东、善阐二城。自此,昆明发展中心移至滇池北岸。昆明古城位于滇池北岸螺山半岛,今得胜桥东当时还是盘龙江宽阔的入海口。元代治水使昆明增良田万顷,成为云南的行政中心。

文章图片17

@张昊宁

明清时期,昆明古城形成大小三山一水的空间格局,古城内北圈五华山,圆通山、祖遍山,西北环翠湖,中依五华一庙,南串四坊两塔。依托正义坊、三市街、文庙直街、文明街、甬道街等南北向传统街道,串联天开云端坊、忠爱坊、金马坊、碧鸡坊、东西寺塔形成南北城市轴带。形成北部顺应山水南城秩序井然,半城街巷半城山水的街巷格局。

文章图片18

@张昊宁

在第一章节中,除了从水脉、古城等角度研究滇中建筑以外。中国营造学社的云南建筑传统研究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主要聚焦在昆明城区的传统建筑。

文章图片19

@张昊宁

中国营造学社在云南境内的调查和研究,前所未有地表现出对于西南建筑地方特征已经以及居民建筑的关注,是中国建筑学者对云南传统建筑研究的开端。

文章图片20

@张昊宁

其中以昆明文庙、云南大学会泽院、云南陆军讲武堂。昆明英雄纪念碑等为案例研究了建筑立面、空间和历史沿革背景等。其中在记录翠湖环线的历史资料中发现了了老昆明城的九巷十三坡,再现了当时昆明城区的发展和变迁。展览还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通过复制模型、平面图、空间图和历史资料、名人回忆录等方式,详细展现了滇中历史建筑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学者长久以来对于滇中传统民居的研究。

文章图片21

@张昊宁

第一章节中最具代表的研究模型是“四影归堂”。本作品以云南滇中地区“一颗印”的民居为原型创作。

文章图片22

@张昊宁

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间四耳是最常见的宅制,既正房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厢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墙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形方方正正,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一颗印”。

文章图片23

@张昊宁

文章图片24

@张昊宁

2

工业的遗存——以近现代冶炼矿业而筑镇的滇东北

Industrial Remnants: Metallurgy and Northeastern Yunnan

学术主持:何俊萍

文章图片25

@张昊宁

云南的滇东北地区,主要包括今之曲靖、昭通,历史久远。秦修五尺道,疏交通、促交流、通疆边地交通连接。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常修通了起自四川宜宾,终于云南曲靖的“五尺道”,打通云南出滇之路,极大促进了云南的发展。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在今三岔一带建成南中地区政治、军事中心味县;并于今昭通市设朱提县,昭通首次被纳入中央权政权的管理之下,由此奠定了滇东北在云南的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原与西南边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并留下了许多较具文化交融特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物。

文章图片26

@张昊宁

明清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地区独特的矿产资源的价值得到逐步认知,特别是会泽等地丰富的铜、铅、锌、石膏、磷、重晶石、大理石等。在独特矿产资源的吸引和利益驱动下,滇东北商业繁茂文化蓬勃,也形成了区域城镇与建筑建设的一个高峰。

本章展览以时间为脉,以文化空间形态为络,对滇东北的乡土建筑文化进行梳理分类,形成三条展现脉络线索:远古智慧——文化的源起,体现原始的力量;铸造历史——以铜业开发,铸造等为纽带而营造的空间场所;多元乡土——展现多元的地方乡土建筑。

文章图片27

@张昊宁

在滇东北地区雄据四百年的爨氏造就了特殊的爨文化,在书法、礼乐以及建筑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域与中原结合的文化特征。

文章图片28

@张昊宁

为运“京铜”前往京城,开辟了“铜运古道':一条为陆路,由东川府城出发,沿金钟龙王庙口子、五星乡黑土、红石岩、大桥乡珊瑚树、迤车、江底至昭通,再经昭通至四川泸州。另一条为水陆结合,由东川府城出发,经娜姑到巧家蒙姑,再沿金沙江从水路至四川泸州。京铜运至泸州后,经水路沿长江到仪征,再转大运河,至通州上岸。

文章图片29

@张昊宁

滇东北的建设发展史,与矿冶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是独特的矿业作业方式与场所,现存留的如矿洞炼炉、铸造局以及现存世界最大古金属钱币“嘉靖通宝”币';以及与此关联产生的诸如会泽古城、娜姑古镇等历史城、以及以大规模的会馆建设最具典型性的地方建筑形态,汇八方来客、聚百味人生,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福建会馆等各具特色的会馆建筑即很好的体现出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的极大的交融性与包容性。

文章图片30

@张昊宁

会馆建筑与文化

会馆始于明代早期,以清为盛,作为同乡或同行业团体协调互助、居止聚会等的场所。

文章图片31

@张昊宁

会泽因铜兴盛,引八方人士汇聚于此,也因此带动了大规模的会馆建设,最多之时达一百多座,现会泽古城中存留的八大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贵州会馆、云南会馆、江南会馆、福建会馆、陕西会馆和四川会馆)即是这一时期同乡会馆的代表。会馆聚合了不同地域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地方文化因素,其建筑形态体现出了不同省域与会泽本土建筑的空间与技艺特征的融合性。

文章图片32

@张昊宁

会馆以其多样与丰富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内涵定格了会泽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文章图片33

@张昊宁

昭通

昭通由于区位特殊,行政统治隶属不稳定,民族势力此消彼长,带来了昭通建筑形态的多元化,典型的有四大类:石木结构、土木结构、串架结构以及叉叉结构。空间多采用封闭式'三合园”布局,外观庄重简洁低调,有朴素的建筑哲学审美思想。

文章图片34

@张昊宁

3

磁体与容器——滇东南的房、村、寨、城

Magnet and Container: House, Hamlet, Village and Town in Southeastern Yunnan

学术主持:王冬

文章图片35

@张昊宁

云南的滇东南地区主要包括现在行政区划的红河州与文山州,主要聚居的少数民族包括彝、哈尼、傣、回、苗、壮、瑶、布依、拉枯、布朗、蒙古、仡佬族等,他们与汉族世居在此。传统聚落和乡土建筑都是人们基本本能和诉求的产物,是族群生存与繁衍的“容器”,陈述着一种有关真实真诚、实用理性,犹如卵巢般“庇护”功能的“家”的营造故事以及背后的道理。“家”经过漫漫的“生长”才演变成为“家园”。与“家”相比,“家园”的生计和生产功能愈加强大,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愈加密切,聚落内部空间景观层级也愈加整体、丰富和系统化。

文章图片36

@张昊宁

受刘易斯·芒福德的城镇发展中“磁体与容器”关系论述之启发,在本章展览中可看到本土传统聚落中的“磁体”与“磁性空间”的演化及其与家园建构的关系,诸如府衙、衙署等管控权力空间,赛心、图腾等神性空间,市井、磨秋场等公共活动空间,文庙、书院等文化教化空间,庙宇、寺观等宗教祭祀空间,水磨房、井台、谷场等生产生计空间。展陈脉络包括两条线索,其一是传统聚落:生存与繁衍-一整体构成、构成要素、磁体与磁性空间;其二是乡土建筑:人本与匠意-一类型、形式、营造。本部分展览案例主要选取建水古城、石屏古城、迤萨(红河)马帮古城、作夫村哈尼村寨、阿者科哈尼族蘑菇房村落、漠南土掌房民居等。

文章图片37

@张昊宁

建水古城

建水古城位于昆明以南220公里,古称步头,亦称古临安,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10年)南诏时期始建,明洪武年间扩建为砖城,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是历史上中央及地方政权在西南边缘的重要控制支撑节点,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枢纽。建水古城既有早期乡村聚落的痕迹,也具备古代城市的诸多要素。古城既有着人类庇护功能的整体空间体系:又有着明晰的管控治理、文治教化、敬神祭祀等推动古城内化生长的磁体空间,还有着民居、街市、作坊、井台等生动细腻的日常生活空间。揭示古城的构成及其演变,其实是人类在明鉴自己生存及其繁衍的空间建构过程。

文章图片38

@张昊宁

石屏古城

石屏古城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就历史记载,唐天宝年间就已'聚为居邑”。古城形态酷似神龟,且历史上曾有古城乃建在水中神龟龟壳之上的传说。在中华文化中,龟寓意着长寿。《礼记》将龟、龙、凤、麟视为四龙神物,是辟邪挡煞、消灾避害、镇宅纳财之宝。古城与神龟的关联,隐喻着先民们对家园护佑人们平安的理想和祈愿。古城“围护'之形态明显,整体结构清晰,空间层次丰富,各种城镇聚落要素完整而有机。尤其是城门楼、州衙、文庙、府邸、玉屏书院、石屏一中、石屏火车站、古街市等'磁性空间'置身于古城的“弯街曲巷”之中,在各个历史时期,产生着推动和刺激古城生长的磁体般的作用。

文章图片39

@张昊宁

迤萨东门马帮古城

迤萨古镇坐落在红河中游南岸,历史上因为马帮贸易和东南亚的往来,使这里成为云南第二大侨乡。北面是一江之隔的石屏,南面是哈尼族村落和从山腰倾泄至河谷的撒玛坝梯田,东面是红河谷延绵到边境,西面是蜿蜓的红河湾。迤萨古镇就建造在河谷中凸起的凛冽山脊上,傲视四面八方来往的水陆通道,历史上是红河南北过往商旅行人重要的驿站,同时也是红河东西航道的中点码头,水陆运输和贸易在此汇集,成为滇南马帮来往东南亚的一个重要集散点。从军事布防的角度看,这里地势险要、靠近江渡,水陆交通方便,是群山中的一个据点和要塞,也是滇南边境戎兵镇疆的隘口。迤萨人从遥远的异乡用马驮来了砖、瓦、木材和水泥,把西方的建筑风格融入到当地的建造技艺中,建起一座座青瓦砖墙的合院、一栋栋中西合壁的建筑,用马背驮起了一个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技艺融合的马帮古城。

文章图片40

@张昊宁

滇南土掌房

这里所称谓的土掌房是分布在滇东南红河流域的一种平掌式生土建筑(俗称土掌房),这是一种舞、哈尼、傣、汉等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地域性民居建筑。蒋高辰教授是这样描述土掌房的:“别具一格的土掌房,是自然和社会的双重选择;是人们的创造精神对客观限制条件的有效突破”。土掌房源自于本真的生活需求,体现了适应于环境与乡村生活的理性的建造。土掌房民居的理性建造一方面表现为就地取材、就地建造和就地使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适应当地的干热气候条件,适应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文章图片41

@张昊宁

哈尼族村寨

哈尼先民系由青藏高原经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向云南高原迁徙的古羌族游牧部落。哈尼先民的迁徙史,以建筑学的眼光看,几乎可认为也是一部在险恶环境中建构自己人居环境的建筑史。在《哈尼阿培聪坡坡》等哈尼神话史诗中就有着大量有关造屋建寨的描述,比如,他们建寨的“凹塘”模式等,它们都表达了哈尼先民营造自我生存环境的模式及其文化精神。

文章图片42

@张昊宁

有关学者对哈尼村寨一直持续研究,如蒋高辰教授就依据《哈尼阿培聪坡坡》等神话史诗,概括抽象出哈尼先民从虎尼虎那到红河、哀牢山地域迁徙过程中村寨建造的“惹罗”模式。而麻栗寨、箐口、黄草坝等哈尼村寨至今就明显存有这一模式的历史痕迹。

文章图片43

@张昊宁

文章图片44

@张昊宁

4

具象的边地——滇西的流动与融合

The Concrete Frontier: Fluidity and Fusion in Western Yunnan

学术主持:杨大禹

文章图片45

@张昊宁

云南的滇西地区主要包括现在行政区划的保山市与德宏州,这里有着类型众多变化丰富的山川地理及生态格局;记录和见证着边地少数民族与内陆汉族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相互之间文化交往传播的历史轨迹。毗邻缅甸的滇西地区既有滇藏茶马古道、永昌古道串联起来的西南民族商贸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和驿站聚落,也有腾冲、龙陵的抗战历史。在此地区内与汉族杂居共处的民族众多,包括傣、彝、景颇、德昂、阿昌、傈僳、瓦族等少数民族。例如,德宏州的傣族和西双版纳州的傣族,因其与缅甸接壤所受到的不同外来文化影响,均有所差别,致使在传统聚落与乡土民居建筑的空间形态构成上也各具特色。同为傣族,且相同宗教信仰,却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传统聚落形态和南传佛寺建筑空间形式;同为干栏民居,也创造出彼此不同的空间分隔与形式表现。滇西地区创造出了许多尊重和顺应自然环境,满足当地各民族生产生活的传统建构技艺的营造经验与方法智慧,并对当今的城乡建设仍然起着潜移默化的启示及影响作用。

文章图片46

@张昊宁

本章展览重点突出滇西地区的两条主线,包括传统聚落主线,展示表达滇西传统聚落所承载的移民戍边、经贸互市、民族家园特点与历史;包含古城古镇古村的整体构成、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及蕴含的营建经验与智慧。另一条为乡土建筑主线,一是展示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干栏式民居与合院式民居外观形态、风格样式及相关建构技艺;二是展示有代表性的传统古建遗产。

文章图片47

@张昊宁

腾冲

腾冲隶属于云南省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部,西北与缅甸毗邻,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和“三宣门户,八关锁钥”,并以中细边境贸易、著名侨乡及二战中缅印战区的主战场著称。

文章图片48

@张昊宁

腾冲古城充分体现了汉文化自古及今在云南边地不同时期的文化濡染,在学习和借鉴中原方形城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地形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布局:坐西南向东北,形成设四城门的规整方形平面,四门对应四条主街,十字交叉处的老城中心为重檐八角形攒尖顶的文星楼。

文章图片49

@张昊宁

位于腾冲市城西南4公里处“官马大道”旁的和顺古镇,是古代人们追求恬静田园生活和耕读环境的理想之地,既是明代移民戍边的军屯之所,也是云南著名的华侨之乡。和顺古镇主村落十字路村靠南部黑龙山,坐南朝北,依山而建。和顺图书馆既蕴含传统文人墨客之风,也展现中西融合建筑特点;与图书馆毗邻而建的文昌宫、土地庙则相互协调,有机组合,成为当地倡文传教、儒道合一的公共活动场所。形态多样小巧的和顺洗衣亭等古建筑则承载了和顺居民世代生活劳作的回忆。腾冲传统民居的建材应用同样得益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民居建造的木材大多就地取材,而古镇周边产生的火山石则为腾冲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提供了经济方便的乡土材料,几乎所有村落的乡间小道路面都用火山石铺砌。

保山金鸡村

金鸡村位于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是保山坝子最大的古村落,亦是中国西南古丝绸之路进出保山的重要通道,其汉文化底蕴之深厚,在滇西保山首屈一指。

文章图片50

@张昊宁

公元前109年,汉朝在金鸡村设不韦县,并将吕不韦后裔迁移至此,从而拉开了中原汉文化对古老哀牢山国地区的影响。之后,随着大量中原汉民的大量迁入,不仅使得以儒家为中心的汉文化成为保山地区的主流,而且经过不懈的开发与经营,社会经济文化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文章图片51

@张昊宁

金鸡村内的街道和民居建筑布局极具特色,以典型的“四方街”为中心,呈“井”字形结构布局。而现存的古民居、凤仪古街、文昌宫、古戏台、点将台、吕公祠、古城坡新石器遗址、不韦县城遗址、将台寺、金鸡寺、卧牛寺、宝鼎寺、八大清真寺、金鸡基督教堂等名胜古迹,不无映射出汉文化对其的影响。

文章图片52

@张昊宁

德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辖芒市、瑞丽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州人民政府驻芒市。东面与保山市相邻,西面及南面与缅甸接壤。

该地区富有民族特色浓郁的古镇、古村、古建筑类型形态众多。在古镇方面有瑞丽地区的勐卯镇、畹町镇等,都是富有文化特色的历史古镇;在古村方面,有芒市的风平村(傣族)、三台山出冬瓜村(德昂族),盈江的勐嘎村(傣族)、铜壁关村(景颇族),瑞丽的大等喊村、喊沙村、银井村(傣族),陇川的户撒乡(阿昌族)等传统民族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元素突出,自然风景优美,同时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图片53

@张昊宁

在乡土古建方面,除了分布在上述各个村落的传统民居外,包括不同空间形态的干栏民居、合院民居在内,作为傣的南传佛教的奘寺与佛塔,也是德宏地区镶嵌在传统村落中的一大特色建筑,包括芒市的菩提寺、五云寺、佛光寺,还有瑞丽地区的大等喊奘寺、喊沙奘寺、弄岛奘寺、金鸭寺、弄安寺等,同时还有多座著名的南传佛塔,比如盈江的允燕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芒市的风平塔、洞上允佛塔,瑞丽的姐勒金塔、金鸭塔、陇川的玉兔塔、梁河的勐底空心塔等,都以规模不等的群塔组合,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南传佛教文化景观和传统村落标志景观。而位于梁河遮岛镇的南甸宣抚司署,建筑规划整齐,主次分明,气势宏伟,见证了梁河遮岛镇100多年的风雨变迁,成为德宏地区反映土司统治时期极为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

文章图片54

@张昊宁

5

以一应百——显著主体民族影响之下的滇西南

Versatility in Unity: Predominant Ethnic Influence Over Southwestern Yunnan

学术主持:杨毅

文章图片55

@张昊宁

云南的滇西南地区,主要包括现在的行政区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这里的民族文化与地理气候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但由于历史上这一地区长期处于傣族土司统治下,其文化、习俗、建筑等都受到其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章图片56

@张昊宁

这个地区的布朗、哈尼、拉枯、基诺、瑶族、瓦族等民族将傣语作为互相之间的通用语,其建筑营造风格也被傣族文化所影响。很多傣族建筑匠人参与到其他民族的建筑建造中,其特有的建筑技艺也会对其他民族产生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因此该地区虽然分居了多个不同的民族,其乡土建筑在构建特征以及材料等方面却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

@张昊宁

本章展览主要梳理了演西南地区建筑传统的几个脉络。其一是以傣族为主的多元民族聚居和文化融合特征,傣族以及布朗、哈尼、拉枯、基诺、瑶、瓦族等世代在这里聚居,土司时期傣族作为统治民族对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起到了一定作用。这样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延伸到了语言、文字、文化习俗、建筑特征、工匠技艺等方面;其二是聚落分布差异特征,各个民族之间有突出的地理分布差异。傣族聚落大多选择海拔较低的低热平坝和低河谷地区,布朗族、哈尼族、瑶族、拉枯族、低族、景颇族等则大多选择海拔较高的半山地区;其三是家宅营造特征,无论是从家屋等生活空间,打水的井台、茶叶红糖加工等生产空间,宣抚司等权利空间,寨心、佛寺、竜林等精神空间,或古茶山、橡胶林、甘蔗地等,均可观察到傣族工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翁基布朗村寨

位于云南省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是一个传统风貌保留完整的布朗族村寨。村寨地理位置优越,坐落于地势北高南低的阳坡山脊,林木葱郁覆盖,掩映着古刹。村寨北侧制高点上的是翁基寺,为传统缅寺形式。佛寺南侧下方是村寨的中心广场,是翁基布朗族民俗活动空间。

文章图片58

@张昊宁

文章图片59

@张昊宁

寨中民居大部分保留着布朗族传统风貌特征,沿山脊呈自然分散格局布置,空间层次丰富。建筑屋顶高耸而厚重,包括深远的出檐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干栏形态,适应了湿热的气候特征,也形成了极具地方风土的独特建筑类型。

文章图片60

@张昊宁

翁丁佤寨

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是古朴的佤族村寨。整个寨子由原始森林和群山环抱。佤族崇尚“万物有灵”,寨前留有一片神林,供奉的是佤族“梅依吉”神。寨子里从寨门到寨撒拉房、寨桩、打歌场、祭祀房、人头桩、水雄等形成完整的空间系列,传统的干栏式草顶叉叉房成片状依山势分布,村民以家庭血缘为单位毗邻而居。

文章图片61

@张昊宁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共辖3个县级行政区: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传统村寨,其传统民居形式多系竹木结构的架空干栏式楼房,俗称“竹楼”。

文章图片62

@张昊宁

傣族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基本特征是:屋分上、下两层,上层根据各民族自身的实际生活需求、家庭成员构成,围合分隔为不同的居住使用空间;下层架空,堆放杂物或圈养家畜,并置梯以达上层,满足在湿热地区了防水、防雨,通风、散热和适应不同地形坡度的建盖和居住要求;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干栏竹楼,平面接近于方形,自楼梯先上至有顶无墙前廊,前廊是一多功能用途的前导空间,可作家务、歇息、交往、交通、了望等,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视野。与前廊纵向连接的“平展”,面积约为15-20m,是供居民日常冲洗、晾晒的露天架空平台,既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性,是构成干栏民居形式独特的空间语言。与前廊横向连接的正房沿纵向中轴分隔为并列的两间,左为堂屋,右为卧室。堂屋中设火塘,是起居、会客和举行重要的婚礼、成年礼或宗教仪式等的活动空间。

文章图片63

@张昊宁

傣族传统村寨一般营建在坝区,没有寨墙。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寨心, 寨心表示聚居群体的定心柱,它代表着村寨的存在,也代表此村寨的“寨神”(即村寨的保护神)。寨心居于寨子的中央,称为“宰曼”,往往以巨石、木堆或竹排围成的土台,再插上几根木桩作为标志。'人无心要死,寨无心不宁”,寨心即人心,寨心不烂,聚居在一起的村寨人就不能分散。

文章图片64

@张昊宁

这种体现社会秩序和居住观念的人格化村寨中心,既带有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信仰残余,同时也是聚落空间形态文化特质的显著表征。同时每个村寨也都有寨门,寨门一般由竹搭建而成,较为简陋,上面放置竹、木刀等,成为传统村落内外分界的空间标志。

文章图片65

@张昊宁

6

人神共居——生物多样、因循天地的滇西北

Living Alongside the Gods: Adapting to Nature in Northwestern Yunnan

学术主持:毛志容、谭良斌

文章图片66

@张昊宁

云南的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复杂、脆弱,而人文环境又独特、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滇西北地区又是独特的“三江并流”地区,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三江,并行而流在云南境内约170余公里,位于云南省西部的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整个区域四万平方公里。

文章图片67

@张昊宁

这一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自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类型和方向,生物资源的存在和利用决定文化形成的内涵。“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形成了民族文化多元性。多种宗教在这里融合,多个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敬畏自然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山之中、田园之间的传统聚落大多都是人神共居之地。由于演西北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其人居环境的研究需要以一种乌托邦精神,将理想与现实结合。

文章图片68

@张昊宁

本章展览内容包括大理古城、巍山古城、丽江古城,体现民族交融、人神共居的聚落形态、聚落与环境关系,以及体现敬畏自然、因循天地的建筑和环境关系的闪片房和土掌碉房。此外,还展出本地区的古城古镇、乡土建筑典型等案例。

@张昊宁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在原南诏、大理国都城羊苴咩城的范围内重建大理城。古城方形格局,四面开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城墙内部用土石,外部用城砖修砌。整个古城呈棋盘式格局,由南到北五条大街纵贯,由西向东八条街巷横穿,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建有大理府、署、县衙等,名胜古迹荟萃,历史文化深厚,被誉为“文献名邦”

文章图片70

@张昊宁

巍山古城

巍山古城即现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政府所在地。位于巍山坝子南部,北距大理市54公里,海拔1720米,四周群峰环绕。古城始建于元代,初为段氏土总管的治所,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83年),明朝在巍山设置蒙化卫,屯田戎守。古城外有护城河,古城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棋盘式布局,至今仍保留有大批明清建筑。1987年11月,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94年1月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文章图片71

@张昊宁

喜洲古镇

喜洲位于大理市北部,西枕苍山,东临洱海,南隔鸡鸣江与湾桥镇相连,北以龙首关为界与上关镇接壤。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白族千年史的缩影,也是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喜洲镇的几十个村落中,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喜洲村坐落于苍山向洱海过渡的平坝地区,它是全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喜洲村保留了大批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1987年、2001年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录入第一批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由于这里曾经是“喜洲商帮”的发祥地,所以经济富裕、建筑华美,代表了大理白族建筑的最高造诣,是研究白族传统聚落的资源宝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董家大院、严家大院、严宝城府、杨家大院(现改为喜林苑酒店)和赵府等。

文章图片72

@张昊宁

怒江

怒江地区的地理环境与人文资源古老而独特,形成多种不同的民居形式。“千脚落地”是傈僳族、独龙族主要居住的传统民居,这主要是为了保持上层房屋自身的稳定性,既满足生活需要,又充分利用生长迅速但材径较小的林木。

文章图片73

@张昊宁

木楞房直接由圆木相互交错层层堆砌而成壁体,它既是房屋的承重结构,又是房屋的围护结构。怒江地区的木楞房从用料构成方式和外观造型上看,又分为“井干-土墙”式和“平座”式。'井干-土墙”式是将整个木楞房架设的用土墙砌筑的墙基上,以适应不同坡度的山地环境; “平座”式则直接将木楞房搁置在一个较矮的架空平座上。

文章图片74

@张昊宁

宝山石头城

石头城位于丽江城北120余公里的金沙江峡谷中,因“百户人家一基石”-在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上形成奇特聚落景致而得名。寨内瓦屋鳞次栉比,巷道纵横,纳西先民辟岩建屋,在天然山石上随势打凿石床、石灶、石缸、石磨等,古朴自然,奇绝无穷。宝山石头城“三山为屏,一面临江”: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险之城。

文章图片75

@张昊宁

这里保留着纳西族原始部落特征一“负险而居,曹寨星列,不相统摄”,这里产生的木刻画和木牌画,对促成纳西族东巴文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2006年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列入第一批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文章图片76

@张昊宁

束河古镇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丽江纳西族较早的聚居地之一。“三山共三水”的束河曾以“一根锥子走天下”而闻名于茶马古道,与大研、白沙同是丽江聚落的生长点,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图片77

@张昊宁

“束河味”是三山三水,是四方街、是石桥晒架、是龙潭清泉、是雪山田园、是石板小径、是自墙灰瓦、是木雕门窗麻雀台、是悬鱼瓦猫蝙幅板;是宽容、是仁义、是敦厚、是自由自在、是富足、是宁静、是闲散、是无忧无虑;是青蛙八格图、是吉祥大鹏鸟、是打跳、是古乐、是放水冲街、是祭风祭天祭署古;是鸡豆凉粉、是丽江粑粑、是米灌肠、是红鳞金鳞、是自产扁担酒;是木雕木刻、是扎染蜡染、是皮匠铜匠竹蔑匠;是普洱茶、是马锅头、是象形文字、是东巴经、是琴棋书画、是幽兰暗香;是古银杏、是古壁画、是龙泉望月、是石莲夜读;是一米阳光、是消失的地平线、是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是被遗忘的王国。

文章图片78

@张昊宁

丽江古城

丽江的称谓始于古罗波城(今石鼓)茶罕章宣抚司改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元至元十三年一公元1276年)。麼些人(纳西族古名)随之启动大研古城建设(1285年),其地处漠、川、藏大三角交界之交通要冲;以四方街为中心市场,引玉水“辟西河”绕狮山奠定古城依山傍水的基本格局。

文章图片79

@张昊宁

清末及明国时期恢复重建的大研古镇经茶马古道连接四川、云南、西藏一直到印度,成为外贸物资流转的商业要冲;大研古城四方街成为显见的市镇中心,五条主要街道由四方街向外发散,古城肌理随水系与地形地貌延展,形成山、水、城相融的和谐格局。

文章图片80

@张昊宁

闪片房

传统“闪片房”多为“一”字型和“L”型,房屋多为近乎正方的矩形平面, “院” 南“屋”北。墙体开窗小,房屋进深大,墙体为较厚的夯土墙。底层为牲畜棚,二层为人起居,夹层为草料储藏。“闪片房”为适应地震,前排柱子“直通天”,可以保证屋子的牢固,后排分为上下两层,像装了一些弹簧,能够减轻地震的强度。“闪片”屋顶靠“木马扎”与下部平顶土掌住屋体系“松散”联系,失火时可以将其拆弃,以防止火势蔓延。

文章图片81

@张昊宁

“闪片房”的建造智慧包含了因循气候、巧用材料、尊重文化、结合生活等方面,是云南西藏特有的风土建筑形式。

文章图片82

@张昊宁

土掌碉房

迪庆干热河谷地带多分布土掌碉房,以德钦的奔子栏、明永、西单等地最具代表,土掌碉房在结合自然和结合文化方面也是充满“智慧”的:下部厚达一米的夯土外墙,屋面土掌,较大的进深,做隔热用;小天井及退台又可加强通风;退台平屋顶得于降水量少,是山地建筑晾晒谷物的最佳选择。

文章图片83

@张昊宁

土掌碉房一般为三层,高者达四至五层,土木结构,砌石为基,夯土为墙,中层为主人住居,下层为牲畜居住之所。厨房则多在中层兼作卧室。收入条件好的人家另有专用卧室;空间布局以堂屋为中心、布置卧室、仓库,堂屋中亦有火塘、神龛、水亭,有的在火塘正面还砌有灶台,供奉灶神;三层有经堂、卧室,经堂绘有油漆彩画,十分华丽。

文章图片84

@张昊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