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说夜郎丨从贵州赫章8号墓出土的一件器物,聊聊文物的定名

 历史探奇 2022-04-29
龙说夜郎丨从贵州赫章8号墓出土的一件器物,聊聊文物的定名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贵州赫章可乐8号墓出土了一件青铜盉,同墓还出土了一件类似“盉”的器物,考古报告定名为“盒”,并有“似盉而无流”的描述,就是没有流部。此器通高16厘米。扁圆腹,直口,口径8.5厘米。有盖,盖顶饰半环钮。圜底,下附三蹄足,弓形龙首提梁(残),衔环连接于器身双肩环耳。前文我们说过,青铜盉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流,二是鋬,三是足。鋬和手柄、提梁的功能基本相当,可以互换或叠加,因此这件器物除“无流”,满足盉的另外两个特征,故贵州省博物馆没有沿用考古报告的定名,而将其定名为“西汉三足提梁铜盉”。简单地理解,就是发掘单位(即考古所)认为是“盒”,收藏单位(即博物馆)认为是“盉”。这当然与这类文物相对少见息息相关。

龙说夜郎丨从贵州赫章8号墓出土的一件器物,聊聊文物的定名

西汉三足提梁铜盉 赫章可乐8号墓出土 贵州省博物馆藏

2003年,广西合浦县风门岭26号墓出土一件同类型器物。整器通高8.2厘米。扁圆腹,腹径9厘米。肩颈部饰一周菱形回纹,上腹部饰一周三角锯齿纹和菱形回纹,下腹部饰两重羽状锦纹。短直颈,口径4厘米。圜底,下附三蹄足。肩部有两对称立钮斜出,孔系活链,与盖钮提链相连。盖面平圆,子口合盖。盖顶以钮为中心,镌刻三鹿环绕,作奔跑状。盖沿再镌刻一周三角锯齿纹。此器为《广西文物精粹》选登的精品文物,定名“三足小铜壶”,即研究者认为是一件小型盛酒器。有趣的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代刻纹铜器考古研究》一书中,同样是26号墓出土的这件器物,研究者定名为“三足罐”。

龙说夜郎丨从贵州赫章8号墓出土的一件器物,聊聊文物的定名

三足小铜壶 广西合浦县风门岭26号墓出土 来源:《广西文物精粹》

龙说夜郎丨从贵州赫章8号墓出土的一件器物,聊聊文物的定名

三足罐 广西合浦县风门岭26号墓出土 来源:《汉代刻纹铜器考古研究》

针对这种扁圆腹,子母盖,圜底,三足,并且带有提梁的器物,区区两件,就存在四个不同的定名,可见研究者对这类器物定名时,出发点完全不同。河北隆化县馒头山汉墓出土了一件同类型器物,高11.4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16厘米。同样具有子母口、扁鼓腹、圜底、三蹄足的特征,弓形提梁与肩部两侧环钮有链相连,也许是当地没有同类型器物出土,也许是对此类器物的认识同样模糊,故收藏单位承德博物馆非常谨慎,将其定名为“提梁带盖三足器”,没有具体指出器物名称。同类型的器物云南个旧黑蚂井24号墓也出土一件,纹饰样式与合浦县风门岭26号墓出土的几乎完全相同,只是盖顶镌刻汉代常见的四瓣柿蒂纹,提梁部分虽然残损,但通过双肩部环耳上的残留痕迹,仍然能看出该器铸有提梁。而此器的原始定名却是“三足鼎”。现在问题来了,同一种器型却有多个名称,哪一种更符合逻辑呢?

龙说夜郎丨从贵州赫章8号墓出土的一件器物,聊聊文物的定名

提梁带盖三足器 河北隆化县馒头山汉墓出土 承德博物馆藏

龙说夜郎丨从贵州赫章8号墓出土的一件器物,聊聊文物的定名

三足鼎 个旧黑蚂井24号墓出土 来源:《个旧黑蚂井考古发掘报告》

以下为个人推测,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首先排除属于盛食器的“盒”。尽管这类器型的扁鼓腹特征与“盒”类似,但盒的“盖”通常位于鼓腹正中部位,而不是肩颈部,并且大多数“盒”没有提梁。其次排除用于浇注调和酒水的“盉”,原因是没有流,毕竟“流”是盉最重要的特征。再次排除“鼎”,尽管此类器物与中原地区煮水烹食的“汤鼎”在形制上非常相似,但却没有大多数“鼎”特有的立耳或附耳特征。虽然也有环耳的汤鼎,但与环耳汤鼎比较,这种器型又多出了提梁。最后是排除“罐”,原因是“罐”字在汉代很少使用,当时的“罐形器”多称为“瓮”“罂”“缶”等,最主要“罐”属取水器,对盖的要求不高,大多数还没有盖。

根据上述排除法,故此类器物虽然没有“壶”类常见的束颈、圈足特征,但笔者认为至少贵州赫章可乐8号墓出土的这件器物属于盛酒的“壶”。原因有三。一是尽管汉代三足壶非常少见,但确实存在,如云南晋宁石寨山就出土有壶身特别标准的三足提梁壶。二是子母盖的插口,“盒”“盉”“汤鼎”等器物的盖,基本是外插式。而壶的盖,基本是内插式。上述广西合浦、河北隆化、云南个旧出土的三件,器盖均为外插。赫章可乐8号墓出土的这件,则是内插。三是几件器物相比较,可乐8号墓出土的这件器颈最明显,尽管颈部也比较短。基于此,若笔者定名,大概率会称之为“西汉提梁带盖三足青铜壶”。

龙说夜郎丨从贵州赫章8号墓出土的一件器物,聊聊文物的定名

西汉三足提梁铜壶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假如观众在不同的博物馆,欣赏到一些同类型文物,发现名称不一样,也不要感到特别惊讶。因为有些器物确实存在地域差异,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由于每一个文物展签撰写者的认知程度不同,也会造成文物命名的不同。当然,随着文博从业人员通过共同努力,相互学习,深入研究,逐步提高水平,相信文物的定名也会越来越精准。

(撰文:龙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