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史丨中唐时期,为什么唐朝朝廷默许藩镇割据?

 人文之光 2022-04-29

从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帝国算起,到唐哀帝在位后期节度使朱温胁迫唐哀帝逊位为止,唐朝一共存在289年。但是,在这长达289年的时间里,大多数人对唐朝的认知,在安史之乱后就戛然而止。因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不忍直视:藩镇割据下,唐朝朝廷不得不默许节度使存在,而有时候,部分节度使统治下的藩镇甚至敢于直接和朝廷对抗。

  那么,节度使这样的行为,底气何在?

1、铁血大唐

不可否认,在古代汉人王朝中,汉唐的武功是最为显赫的。而和汉朝相比,大唐的成就无疑要高很多:比如李世民在位期间,大唐直接在蒙古高原上建立了行政机关。而两汉从始至终没能在这一地区建立统治。

  唐朝武功赫赫的同时,也意味着边塞战争频繁。唐朝天子其实也意识到了在冷兵器时代,想要对付胡人,就需要以胡制胡,同时唐朝天子也意识到:想要让军队发挥最强战斗力,就需要多给武将授权。因此唐玄宗时期,大唐设立节度使制度:给予了边将在辖区内调度民力以及获取税赋的权限。在这些权限的助攻下,唐军的战斗力可谓全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实玄宗皇帝在位初期,对于节度使的情况是可以掌控的:毕竟节度使虽然有了事实上割据一方的权限,但是,其综合实力完全不能和大唐相比。同时朝廷也注意控制节度使的体量,保证节度使即便是充分挖掘自己辖区的军事、财政、民力资源,也没有和朝廷具备的本钱。

  但是,随着玄宗皇帝委任杨国忠为宰相,这一切出现了问题:先是天宝战争,唐朝的精锐大多葬送在南诏境内,这导致唐朝在军事上,陷入无法弹压节度使的危机。与此同时,安禄山也利用唐朝朝政腐朽的机会,兼任了三个地区的节度使——安禄山势力膨胀的同时,大唐陷入空心化状态。因此,面对安禄山的造反,大唐一时间手足无措。

2、安史之乱的后遗症

安禄山造反后,其兵锋犀利,很快就攻下了洛阳并直捣长安。面对安禄山大军的来势汹汹,唐玄宗急匆匆逃到巴蜀,而太子李亨则在灵武登基,这便是唐肃宗。

唐肃宗成立朝廷后,一方面联络回纥等势力出兵,一方面号召忠义之士勤王。最终,在各方势力助攻下,安史之乱算是勉强得到了压制。不过,安史之乱的真正平息,其实已经是唐代宗在位期间的事情了。

唐代宗初年,安史之乱平息。不过此时的大唐也在长达八年的战乱中,陷入进一步虚弱的状态。对于各地做大的节度使,已经无力制约。虽然后来唐宪宗等君王也试图努力,挽救唐朝的衰败,但是,最终都是徒劳无功。

中唐时期的唐朝天子,其势力比起当年周天子略强,而节度使的势力当然未必比战国七雄强。因此,多数节度使虽然对唐朝天子阳奉阴违,但总得来说,大唐天子的号令,各大节度使多少还是给一定的面子。而唐朝限于自身实力有限,也无法在全境完成削藩。

不过,随着黄巢之乱的爆发,到了晚唐时期,晚唐朝廷彻底失去了压制节度使的本钱,最终,节度使做大,结束了唐朝。

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唐朝朝廷的实力出现了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