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克鼎是大克马,小克鼎为小克马,铸刻的是商周时期的青蛙蝌蚪文

 见青黄 2022-04-29 发布于河南

#青铜器大克鼎,2002年1月18日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 展览文物目录》 #

#叙利亚布拉克遗址#

#成都金沙遗址的金箔青蛙#

#山西省博物馆珍藏的西周青铜青蛙盘#

支持原创,请按关注

前言:

科斗{蝌蚪}文。

文章图片1

{山西省博物馆青铜器“龙流人足盘”上的一只青蛙,由 程佩龙 摄}

上图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的西周早期青铜盘上,铸造有一只青蛙。母青蛙所生的小孩子们,叫做青蛙蝌蚪。西周早期由“青蛙家族的孩子们”所书写的文字类型,又叫做“青蛙科斗{蝌蚪}文字”。

文章图片2

{上图为中国蝌蚪文}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目前我国已发现神秘的、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共八种。即曾疑为古籍伪作的《仓颉书》、《夏禹书》,贵州的“红岩天书”、“夜郎天书”,四川省出土的“巴蜀符号”,云南省发现的“东巴文字”,南岳衡山的《岣嵝碑》文字和浙江仙居的蝌蚪文。除了这8种文字之外,研究人员还陆续发现了四川凉山地区尔苏的沙巴文,湖南湘西地区的女书等神秘文字。以上的古文字类型,被学者们统称为“蝌蚪文”!

今天,让我们走进远古的历史,探寻“蝌蚪文”的起源!

一:“蝌蚪文字{科斗书}”名称的出处,在孔子的旧居。

文章图片3

{上图为孔子旧居孔府,位于山东省曲阜市}

孔子的重孙子,名叫孔安国,他在《尚书,序》里写道:至{西汉}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

也就是说,《尚书》,《易经》,《山海经》,《道德经》,《诗经》,《周礼》等“虞,夏,商,周”时期形成的历史文献,都是由“科斗{蝌蚪}”文字写成的!要读懂以上的书籍,就必须懂得蝌蚪文。

可惜的是,孔安国接着说:“在西汉早期,蝌蚪文字早已经作废了,不再使用了。当时,没有一个人能够识读蝌蚪文”。

可见,西汉早期传出的“科斗”文,是一种已经失传了的文字。

二:我所知道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和西亚地区同时流行的4种蝌蚪文。

文章图片4

{上图为叙利亚的“布拉克”遗址,距今5300年前后}

叙利亚5300年前的地名“布拉克”,是属于一句湖北省武汉市和随州市周边地区方言的遗存,词义是指“布,拉去了”!

新石器时代的叙利亚境内黄沙漫天,赤土千里,沙漠戈壁,不产桑麻,人们要穿薄布衣裳,的确只能从遥远的中国进口。

湖北武汉人的方言,比如说“出克”,词义就是指“出去”!

5千年前的中国人,主要产业为纺纱织布,外销西亚欧洲和非洲地区。“布拉克”,是指从中国拉去的布匹商品,就存放在了叙利亚。既然,中国商人们要到叙利亚卖布做生意,就必须会写文字,编辑商业合同。居住叙利亚的中国布匹商人们,有4个不同的民族,分别书写4种不同的蝌蚪文。

{1}叙利亚布拉克遗址和三星堆的牛蛙蝌蚪文。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上图1为叙利亚布阿克遗址的牛蛙眼。图2,3为牛蛙}

叙利亚布拉克遗址出土体型最大的“蛙眼雕像”,属于牛蛙,是中国“属牛”的三星堆人祖先所雕刻。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上图1为叙利亚布拉克的牛蛙眼雕塑。图2为为三星堆大立人}

三星堆“牛人”母牛蛙群体所生的孩子们,书写的是牛蛙蝌蚪文。

在三星堆大立人青铜器人像的底座,铸造有一只来自非洲的“牛箱头”牛蛙,示意三星堆人的文字属于“牛蛙蝌蚪文”!

顾名思义,牛蛙所生的蝌蚪,体型最为庞大。所以,三星堆大力人青铜器人像上铸刻的文字,字体非常大,很显眼,很容易辨认!

牛蛙蝌蚪文,即为春秋时期楚国和吴国的青铜器铭文。

{2}叙利亚和中国良渚古城的癞蛤蟆蝌蚪文。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上图1为叙利亚布拉克出入的四眼蛙雕塑。图2为癞蛤蟆妈妈背着小癞蛤蟆}

叙利亚布拉克遗址出土5300年前的“四眼蛙雕像”,是对一个癞蛤蟆妈妈背上背着一只小癞蛤蟆孩子的写实。

癞蛤蟆蝌蚪文,源于距今5300年前的中国良渚古城。

文章图片12

{上图为良渚博物院展出的玉雕癞蛤蟆}

良渚玉雕癞蛤蟆的嘴部,镂空浮雕有一个甲骨文字体的“才”字,是指财富的“财”字。

距今5300年-4300年的良渚文字体系,叫做“癞蛤蟆蝌蚪文”。

文章图片13

{上图为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铭文}

铭文识读:霸白,乍{突然死了}。宝“鬲”。

山西省大河口西周早期墓葬不仅出土了青铜器青蛙,还出土了癞蛤蟆蝌蚪文。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上图1为霸白青铜器铭文。图2为癞蛤蟆}

大河口“霸白”青铜器铭文的“”字,造像为一只身体肥硕的雌性癞蛤蟆。

“霸白”青铜器铭文,即属于癞蛤蟆蝌蚪文。

癞蛤蟆蝌蚪文,即是春秋时期浙江绍兴“戉国{越国}”的青铜器铭文。

{3}叙利亚布拉克和山西省大河口墓葬的青蛙蝌蚪文。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上图1为叙利亚布拉克遗址出土的青蛙眼雕像。图2为山西省大河口青铜器青蛙}

上图1为叙利亚布拉克遗址出土的“青蛙复眼”雕像,在这件雕像上还刻画有一个中文字。

文章图片18

在叙利亚复眼青蛙雕像的胸前,刻画的这个甲骨文字体的文字,体现的是水流和波浪,读作“溢”字,词义为“益”字。四川省,古称“益州”!

新石器时代益州人的男性首领,名叫”益公“,益公的孩子们,是青蛙的蝌蚪,写”青蛙蝌蚪文”。

山西省大河口墓葬周边地区,出土了很多具有“益公”铭文的西周早期青铜器。

文章图片19

{上图为叙利亚新石器时代的陶壶图案和三星堆青铜器对比}

距今5000年-3500年前后的叙利亚文物和中国三星堆文物,多有重合。

人们不仅会问:“太阳崇拜、大眼突出!叙利亚古代文物与中国三星堆、金沙怎么这么“像”呢?

{4}叙利亚布拉克遗址出土的雪蛙,与新石器时代的中国藏族文字。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上图1为叙利亚布拉克遗址出土的众多蛙型雕塑。图2为中国东北长白山的雪娃}

雪蛙(俗称蛤蟆),学名中国林蛙,栖息在东北长白山脉的山林沼泽中,沐春风而生,伴冬雪而眠:生性耐寒,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恶劣气候下产卵,故此称为雪蛙。

于距今5000年之前,中国青藏高原藏族人的祖籍地在中国长白山以及西伯利亚的高寒森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藏族人是母“雪蛙”的孩子,藏族人当时书写的文字为“冬蛙雪蛙蝌蚪文”。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上图1为三星堆的藏族青铜器人像。图2为三星堆青铜鸟}

在三星堆文明里,突出表现了很多古代中国藏族人的文化特征。

图1为藏族人的青铜器男子人像,头上的盘头辫子,藏族男子至今还在保留。

文章图片24

图2为三星堆青铜鸟首的局部,铸造为一个“爿pán”字,是最早出现的“藏”字。

后期,藏族人失去了祖先们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创造出的“雪蛙蝌蚪文”的文字体系。现代的“藏文”,属于“声符”文字,和5000年前的“冬蛙蝌蚪文”原始藏文已经失去了关联性。

三:居住在四川省成都金沙遗址的“益公”家族和“小青蛙”们,先迁徙到洋县居住,再于距今3050年前后迁徙居住在陕西省宝鸡市的“益门镇”周边地区。于3010年前后,“益公”从陕西省迁徙到山西省翼城县居住。

文章图片25

{上图为西周初期青铜器“歸{鬼}乖白鼎”铭文,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青铜器“歸乖白鼎”铭文节选识读:“隹”,王,九年九月,才{在}寅,王命益公,征眉敖。益公至,告。。。。王命中致,歸乖白貔裘。

新石器时代至于商周时期,书写“青蛙蝌蚪文”字体的民族,称为“益族人”即益州人{四川人,云南人,贵州人,山东青州益都人兰陵县人,湖南益阳人的移民},首领世袭的名字,就是西周青铜器铭文里记载的“益公”。

文章图片26

{上图1为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青蛙}

金沙遗址出土了8件蛙型金箔器,一定要区分青蛙,牛蛙,癞蛤蟆和雪蛙存在的特异性。

以上这件金沙遗址的金箔蛙,是青蛙,是属于“益族人”的器物。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羊」羊作父乙卣西周早期集成5267

在金沙遗址金箔青蛙的腿部,左右对称镂空浮雕有2个属于“青蛙蝌蚪文”字体的“”字。

“益”族人的家畜族徽是“羊”,为卷角羊的形状。

羊,词义是指“羌族人”。古代的羌人,是属于“益”族人的一个分支部落。

文章图片29

{上图为陕西省洋县出土的青铜羊}

于距今3100年前,“益”族人离开四川成都金沙,往陕西省“羊”县迁徙。

陕西省洋{羊}县出土的众多青铜器,皆为青铜“羊”的造型。

陕西人的方言管小孩子叫做“”,源于青的孩子们是青蛙科斗{蝌蚪}。

文章图片30

{上图为陕西省宝鸡益门镇竹园沟“弓鱼”墓葬青铜器“首”提梁卣,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于距今3050年前后,“益”族人离开洋县,迁徙居住在陕西省宝鸡市的益门镇一带的周边地区。宝鸡市的青铜器博物馆里,有数不清的青铜羊。

这一时期的“益”族人加入了周武王的联军,起兵征伐商王朝。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上图1为山西省的青蛙青铜器,图2为山西省翼城县曲沃县出土的青铜器及其“益公”青铜器铭文,距今3020年前后}

于距今3020年前后周朝正式成立,具有战功的“益族人”得到了周王朝的封赏,从陕西省宝鸡迁徙来到山西省翼城县,曲沃县一带居住。翼城县出土的青铜器青蛙,即是属于益族人首领“益公”的器物。

四:3000年前,居住在山西省翼城县的“青蛙蝌蚪们不服周造反了”,起兵反抗周王朝,“益族人”被周王朝军队打败之后往湖北随州市迁徙,“克马”的方言诞生了!

文章图片33
文章图片34

{上图1,2为山西省博物馆珍藏的青铜器青蛙盘}

这件山西省翼城县出土距今3020年前后的青蛙青铜器,不是“龙”型盘,而是“蜥蜴”盘。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上图1为青蛙盘的局部。图2为随州叶家山西周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铭文}

翼城县出土的青蛙盘上,盘驻着3只蜥蜴。蜥蜴,俗称为四脚龙和四脚蛇。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上图1,2为湖北随州叶家山M65号西周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及其铭文,图3为刺头蜥蜴}

M65青铜器铭文识读:蜓乍{亡},剌考,南公 ,宝隔彝。

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的“淅”字,源于蜥蜴的“蜥”字。蜥蜴,上古文字称为“蝘蜓”,虺易。头上有角的蜥蜴只有7.5-12.5厘米长,头上长了8根放射状的尖刺{},古称为“角龙”。随州叶家山墓葬出土青铜器铭文显示曾族人的祖先有“南宫”和“西宫”的人名,而蜥蜴在中国古代的别称是“守宫”。

于距今3000年前后,居住在山西省翼城县曲沃县周边的“青蛙蝌蚪们”不服周,起兵造反了。青蛙蝌蚪们被周王朝的军队打败了,逃亡来到了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一带居住。

文章图片40

在湖北武汉和随州市的方言里,“青蛙”名叫“克马”。

“克马”,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湖北省武汉,随州,汉川{我的故乡},孝感,应城和安徽省一些地方的方言,意思是指青蛙。

“克马”俗称“青蛙”的湖北江汉方言,于距今3000年前诞生于湖北随州市。

五:西周早期的陕西省扶风县青铜器“大克”鼎,是属于大“克马{青蛙}”。青铜器“小克”鼎,为小“克马{青蛙}”!

{1}大克鼎。

文章图片41
文章图片42

{上图为青铜器“大克鼎”及其铭文,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克鼎,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的一处窖藏

大克鼎,是“益”族人于距今3050年前后迁徙居住在陕西省宝鸡市的时期所铸造。

铸造该青铜鼎的人物,名叫“克”,方言词义为“克马”,即是指青蛙。

“大克鼎”的青铜器铭文,属于“青蛙蝌蚪文”!

青铜器“大克鼎”的铭文识读节选:

克曰:穆穆朕文,且师华父,悤襄氒心,宁静{}于猷,淑哲氒德。肆,克,龏保氒辟龏王,辪王家。

文章图片43

{上图为随州叶家山出土的曾侯谏青铜器铭文,距今3000年}

古代的一个中国贵族男子,至少有5个不同的名字,包括“字”和“号”等其他的称谓。

于距今3050年前后居住在陕西省扶风县的人物“”,他的绰号为“克马{青蛙}”,他的别名叫做 “谏辪王家”的”,他就是后其在随州叶家山墓葬出土的“曾侯谏”。

于距今3050年前后,“克{曾侯谏}”居住在陕西省扶风县,那时的陕西人方言管青蛙叫“克马”。曾侯谏的后裔们后期搬离了陕西省,新的移民来到扶风县居住,就不管青蛙叫“克马”了,叫“蛙”和“蛙”!曾侯谏的后裔们于距今3000年前后迁徙来到湖北随州市居住,这一带的方言“克马”就开始诞生了,一直延续至今。

{2}小克鼎。

文章图片44

{上图为“小克鼎”青铜器的腿部浮雕有卷角羊的“羊首”,藏于上海博物馆}

“小克鼎”青铜器,光绪十六年(1890)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一同出土还有一件大克鼎,一套六枚编钟(克钟)。

青铜器“小克鼎”,湖北武汉人随州人的方言是指“小克马{小青蛙}”鼎。

六:湖北随州出土的“曾白克”,他也是一只“克马{青蛙}”!

文章图片45
文章图片46

{上图为随州出土的“曾白克”青铜器及其铭文}

青铜器“曾白克簋”铭文识读:

隹,曾白克。父,甘娄。自乍,大宝㲃。用,追考我皇祖文考。曾白克,父,其用,妥多福,无疆 ,貞{貞皿}寿,永命,黄耇,靈宀{mian}。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随州出土战国时期的“曾白克”青铜器,器物的主人名字叫做“克”,是指他也是一只“克马{青蛙}”,他在青铜器上书写的文字,叫做“青蛙蝌蚪文”!

七:随州出土距今3000年之前的“益公”铭文青铜器。

文章图片47

{上图为随州市叶家山M107:2号墓葬“羊”形青铜器摹本,,距今3000年,藏湖北省博物馆。}

M107:2号墓葬青铜器铭文识读:彳舁{yu}益,乍{亡}。隔,㲃{jiu}。

《说文》舁:共举也。

“舁”字,训音是“羊诸切”,音“余”字和“芋”字。“舁”是指举起来的“举”字。“举”字,音莒县的“莒”字。“彳舁{芋}益”,是指他的祖先“益公”于龙山文化时期的祖籍地在现今山东省莒县的向城遗址。“芋”字,是“莒”字的别称。

文章图片48
文章图片49

{上图1为叙利亚布拉克遗址的青蛙眼雕塑。图2为原产于湖北江汉地区的“克马”青蛙}

从叙利亚距今5300的“布拉克”遗址开始,“”字的方言词义为“克马{青蛙}”,是始于中国“益”族人的文化传统!

后记:

历史学的纳米时代,何时到来?

大部分的现代上古历史学著作,在文章里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宏大叙事场面,却没有一处,展现出洞察入微的历史细节。

“纳米”,人类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长度单位!

只有依靠上古时期文字学的研究,才能进入具有细节的历史!

不研究古文字的历史,是没有古人类魂魄的一架空壳!

上古历史学的纳米细分时代,迟早会朝我们走来!

讲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