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不纳气,呼吸短浅,肾的纳气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tnj660630 2022-04-29 发布于江苏

短气的情况其中一种,表现为说话声音明显在上焦或者以上部位,甚至有的从头顶出声音,而声音中明显的可以感觉到,小腹部不透气,就是能听出来气无法到达丹田,丹田处给人的感觉是很实。

当然,短气的情况,有的发生在肺部,胸腔整个通透性差,但这类人群的声音和肾不纳气是有区别的。这个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有点遗憾。

诊断时还需要和身体其他特征表现相互参考,肾不纳气的话,肯定有肾亏的表现,这个互相参照即可。

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肾不纳气这是纯粹的中医名词,到底肾是怎么纳气的,我没有查到任何资料上有清晰的描述。

那如果不了解这个原理,在处方上是不是只能凭借前人的经验,只能照方吃药。结果就会是有的好了,有的无效,无效的原因自然也很难搞清楚。

以下内容是我自己对服药后身体气机变化的感知总结,

肾脏本身的工作原理现代科技已经弄得十分清楚了,代谢血液中的水,过滤后产生原尿,原尿变成终尿,原尿一天产生180升左右,终尿一天产生1.5升左右。基本上大部分水过滤后又直接进入血液了。这中间产生的一些激素之类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水的消耗还会有一部分蒸发掉的。大概一升左右。

大家想一下人的体重和含水量,是不是就可以得出一个很明确的概念,人体中的水是不停地循环的。再来看看水在身体中是怎么循环的:

首先肾驱动膀胱水由后背上来 过颠顶,下达肺部,血氧混合后疏布血液系统。血液系统的水和津液系统的水是交换的,这是循环部分的水。

文章图片3

那么,新的补充的水,一定是从肠道吸收的,这些概念都很清楚。

有争议的是膀胱水,这指的是什么?是膀胱里面的尿吗?不太现实,也许特殊情况下会发生这种事。

腹腔这里从三焦水道这个概念出发考虑,也就会说,上到后背的太阳寒水之气的循环水来自哪里?不可能来自血液对吧,血液里面的水原尿和终尿分离后又直接进入血液了。

把这个水的源头弄清楚,就明白了肾纳气的工作原理了。

这个太阳寒水之气的水来源,一定是来自腹腔,腹腔的水气,和血液,三焦水道,肠道直接关联。

也就是说,这个寒水之气的水只能来源于这三种情况,并且都是气化的水。其中最主要的就会是三焦过来的水气。

这里的三焦系统,无疑就是大网膜系统。大网膜系统水气到达腹腔,经过网膜的过滤才会经由肾气督导,经鸠尾上行,转运至后背。

古人的这个理论,只能来源于身体感,因为我自己曾经有过打通这层寒水之气的经历,前面有文章描述过这种身体感,我相信古人在描述肾的纳气功能时,也是靠体悟到的身体感觉。但古人没有今天这么细微的解剖学,只能将这个现象归类到肾气气化膀胱水。

这个捋顺后,再去想一下,肾亏的话,这里的水气转运是不是就会减少,腹腔这里和网膜系统,以及肠道里面都会有没有及时转运出去的水气,最终就会导致湿气的产生。

网膜系统产生湿气后,气道这里是不是就会堵塞,加上转运水气量的减少,纳气这个生理现象是不是就受到了直接的影响!(这个现象如果想不明显,就观察一下你喝瓶装水的时候,一直对着瓶嘴喝是不是会产生一个压力?)

那如果,网膜到肠道通道打通后,清理网膜气道的时候,是不是不租肾气就可以将水气转运出去?纳气功能是不是就会好转?

对,这个我测试了,用鹿角提升肾气转运能力,补强肾气向后背走的方子前面是不是分析过?

那么,这样补强肾气后,肚脐下原来有堵塞的地方,会有气排出来,肚子里舒服了,吸气也畅通好多。大概服药2个多小时后,排解出很臭的粘滞的大便并有淤血排出。就是长时间堵塞的痰。

排解后,小腹那里的不适感消失。

这样是不是很清楚了,肾的纳气功能,是不是和肾亏,肠道堵塞,淤血,网膜不通直接关联?

那,在处方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哪个部位出问题,你处理哪里?能不能给出一个统一的补肾纳气的处方?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是不是不可能有一个这样的统一处方呢?

如果肠道这里堵死了网膜到肠道壁的通道,你仅仅补肾气那也解决不了问题啊?

如果整个网膜系统都有堵塞,你仅仅疏通肠道这个交接口是不是也解决不了问题?

那如果患者气血亏损严重,失去排异能力,你直接疏通那也打不掉啊?

病人如果肾阴阳两亏,你仅仅补补肾,肾气他也上不来,你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再提出一个问题,上面说了,肾亏后,肾转运这层水气的能力降低,会引起肠道和网膜系统产生湿气,这个湿气堵塞多了,是不是就会产生肾水凌心的奔豚证?

肾水凌心是不是因为,网膜系统堵塞水气导致的呢?大家再来区别一下仲景治疗奔豚的方剂:苓桂剂和奔豚汤。

身体是复杂的,现在觉得如何?中医是不是就是让你照方吃药呢?

中医理论需要你参照临床,或者机缘巧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反应,逐步对照现代解剖学和医学新发现,慢慢翻译过来,如果有那么一天,可以将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理论框架,结合现代医学发现,完全的翻译成现代的理论,医学才会成为完善的医学。

就目前西医的临床技术,尚处在吃奶娃娃的阶段,尚未到达幼儿园阶段。

生命科学发现的一些原理,缺失的恰恰是中医理论这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