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疗法起源于中国,《黄帝内经》就有耳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和具体方法。耳穴疗法在古代属针灸疗法的一个分支,称“小针”或“耳底神针”在《内经》中就有听宫、耳中、多所闻、窗笼等耳穴名称。以后古医书中又有阳维、珠顶、耳垂、耳廓后、郁中等耳穴及功能的记载。 古代医书中有许多应用耳穴健身祛病的记载,对耳穴的刺激手段也多样。健身主要用手法按摩,如:“以手摩耳轮,不拘数遍,所谓修其城廓,以补肾气以防聋聩也”。 “提耳尖,益精 ,壮气血”。“拉耳垂,明目”。治疗多用针刺法,如:“耳聋无所闻取耳中”,“针耳尖,治眼生翳膜”,“刺耳中,使出血,救卒中恶死”。“赤眼,挑耳后红筋”“针耳门治龋齿”。有的还用于预测“预后”。耳穴疗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传到国外。 国外医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耳穴全息分布的规律,使耳穴的医学应用出现了质的飞跃。我国医务工作者引进应用“胚胎倒影耳穴图”,在实践中又作了一些修正。现在的“耳穴标准化方案”就是由我国提出“方案草案”,1987年6月在“国际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上通过实施的。 周尔晋老师耳穴调理的抑郁症患者,60余岁妇人在北京各大医院看过很多专家。抑郁的起因是子宫切除手术。子宫在女性为阴中之阴,切除以后必然导致阳盛阴衰。再有子宫对女性来说是性别的象征,没有了子宫女性心理上就会产生很多悲观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导致心肾不交,造成精神方面的损伤。取穴要点:耳穴取心、肾、肝、神门、皮质下、胃、枕,体穴取合谷和太冲。手穴取心、肾、肝、前头点、头顶点、偏头点、后头点。心为火,肾为水,肝为木。木生火,肝是心之母,水生木,肝又为肾之子。所以如果能以肝为桥的话,就能够沟通心肾,对此证的治疗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思想的确立是治疗精神方面疾病的一个飞跃,使不少精神病方面的患者受益。以前治疗精神方面的疾病耳穴选择过胃点,经过不断完善,后来多选肝点。除了抑郁症,其他精神方面的疾病也可用这些穴位进行治疗,比如精神分裂症等。对抑郁症的治疗采取耳穴、体穴、手穴综合治疗的方法。耳穴取心、肾、肝、神门、皮质下、胃、枕,体穴取合谷和太冲,手穴取心,肾,肝,前头点,头顶点,偏头点,后头点。这个方法治疗了几个月后,她的疾病痊愈了。其妹来电话说她的病不但治好了,体重也增加了,可见心情不错。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一般取耳穴和体穴,这次加上了手穴,也证明了手穴的巨大作用。 耳轮 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 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皮质下【曾用名】卵巢、睾丸、兴奋点 特定的医疗保健的“功能穴”,常用的如神门、内分泌、耳尖等。常配合相关部位穴使用,以加强疗效,也可单独使用。神门穴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的功能,有消炎、止痛、镇静、安眠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征。属止痛要穴,可用于一切痛症。如胃痛配胃穴、膝痛配膝穴、咽喉发炎配咽喉穴…… 肺【曾用名】肺点、结核点、肺气肿点【位置】耳甲腔中央周围【主治】咳喘、胸闷、声音嘶哑、痤疮、皮肤瘙痒症、荨麻疹、扁平疣、便秘、戒断综合征 脾【位置】耳甲腔的后上方 内分泌【位置】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三焦【位置】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主治】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等 胃【曾用名】幽门、下垂点【位置】耳轮脚消失处【主治】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等 肝【位置】在耳甲艇的后下部【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假性近视眼、单纯性青光眼等 胰胆【位置】肝肾两穴之间【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急性胰腺等 肾【位置】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 艇角【曾用名】前列腺【位置】耳甲艇前上角【主治】前列腺炎、尿道炎等 艇中【曾用名】脐中、腹水、醉点、前腹膜、后腹膜 耳垂 目 1【曾用名】青光【位置】耳垂正面,屏间切迹前下方【主治】假性近视 目 2【曾用名】散光 牙【曾用名】拔牙麻醉点、牙痛点、升牙点; 牙痛奇点:支气管开头处 颌【曾用名】上颌、下颌【位置】按上述分区之三区为本穴 垂前【曾用名】拔牙麻醉点、神经衰弱点【位置】按上述分区之四区为本穴 面颊【位置】按上述分区之五、六区交界线周围为本穴 耳背上耳根【曾用名】郁中、脊髓1【位置】耳根最上缘【主治】鼻衄 耳迷根【位置】耳背与乳突交界的根部,耳轮脚对应处 耳背沟【曾用名】降压沟【位置】对耳轮上、下脚及对耳轮主干在耳背面呈“ Y ”字形凹沟部【主治】高血压、皮肤瘙痒症等 ![]() 耳背心【位置】耳背上部【主治】心悸、失眠、多梦 耳背脾【】耳轮脚消失处的耳背部【】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耳背肝【】在耳背脾的耳轮侧【】胆囊炎、胆石症、胁痛 耳背肺【】在耳背脾的耳根侧【】咳喘、皮肤瘙痒症等 耳背肾【】在耳背下部【主治】头晕、头痛、神经衰弱等 耳穴十大基础组方是由云南中医药大学管老师提出,由杜建华及其团队整理。 ![]()
07降压基本方角窝上、心、耳背沟,配合耳尖放血。 适用范围:主治高血压。按摩耳背沟(降压沟)再配合耳尖放血。 08前列腺基本方 艇角、膀胱、肾、肾上腺
六种常见小病可按耳穴调理 月经不调:食指和拇指对揉三角窝,刺激内生殖器区,再用食指和拇指对揉屏间切迹,刺激内分泌区,然后用拇指与食指,揉按对耳屏,刺激卵巢穴。 感冒:食指揉按耳甲腔周围的肺区,还可以用食指和拇指配合,对揉耳屏,刺激鼻喉区。 胃炎:用食指按压耳轮脚,刺激胃区消炎,同时用拇指按压耳背上耳轮脚后区相应部位,再用两指对捏耳甲腔,刺激脾区。 便秘:用食指揉按耳甲艇下半部分,刺激大肠与小肠区,然后用食指和拇指对捏耳屏上端的耳轮处,刺激直肠区。 失眠:用食指和拇指分别揉按耳甲区(由耳甲艇和耳甲腔构成)中央的心区与三角窝尖端的神门区,最后是对耳屏下端的皮质下区。 痤疮:食指和拇指对揉耳垂中部,刺激面颊区,耳背下方,刺激肺区;耳舟上方刺激荨麻疹点。 全面了解病史的基础上,分清疾病的主次,恰当地进行取穴,可根据相应部位,中医辨证,耳穴功能和临床经验的原则来取穴。 1)十止效穴 止痛常用穴:神门。腹部疾病加交感、牙,骨科疾病加肾,软组织损伤加肝脾。 止晕常用穴:枕、外耳、耳尖、晕点(枕)、神门、肝、脾、内耳。 止惊常用穴:肝、枕、脑干、胰胆、神门、皮质下、耳尖。 止咳常用穴:气管、支气管、平喘(对屏尖)、神门、脑干、口。 止喘常用穴:支气管、肺、交感、平喘(对屏尖)、神门、内分泌、肾上腺、过敏区。 止痒常用穴:枕、肺、神门、脾、肝、心、风溪穴。 止鸣常用穴:枕、三焦、神门、内耳、外耳、肾、胰胆。 ![]() 止吐常用穴:贲门、胃、枕、皮质下、神门。 止酸常用穴:交感、胃、肝。 止带常用穴:子宫(内生殖器)、神门、脾、三焦、内分泌、肝。 2)六对效穴 镇静与兴奋常用穴: 镇静:神门、枕、皮质下、心、耳尖。 兴奋:兴奋(皮质下)、额、内分泌、脑点(缘中)、肾上腺。 升压与降压常用穴: 升压:升压点、脑点(缘中)、肾上腺、肝、心。 降压:降压点(角窝上)、降压沟、肝、额、心、皮质下、神门、枕。 强心与降率常用穴: 强心:心、肾上腺,交感、脑点(缘中)、皮质下。 降率:心、心脏点、神门、枕、皮质下、小肠。 活血与止血常用穴: ![]() 活血:交感、心、肝、皮质下、热穴。 止血:肾上腺、脑点(缘中)、脾、膈(耳中)、出血相应部位的耳穴。 贮尿与利尿常用穴: 贮尿:膀胱、脑点(缘中)尿点、额。 利尿:肾、脾、肺、三焦、内分泌、艇中。 夜尿症:耳中、兴奋(皮质下)、内分泌。 通便与止泻常用穴: 通便:大肠、脾、肺、三焦、皮质下、腹、便秘点。 止泻:大肠、直肠下段(直肠)、脾、神门、枕、耳尖。 3)利五官效穴 利咽常用穴(咽):咽喉、口、肺、脾、内分泌、气管。 明目常用穴(目):眼、目1、目2、肝、肾、耳尖。 助听常用穴(耳):内耳、外耳、胆、肾、三焦。 通鼻常用穴(鼻):内鼻、外鼻、肺、肾上腺、额。 美容常用穴(面):肺、脾、肝、脑点(缘中)、内分泌、面颊。 4)四防效穴 防过敏常用穴:内分泌、肾上腺、过敏区、肝、肺、过敏部位、相应的耳穴。 防感染常用穴:肾上腺、内分泌、神门、耳尖、感染部位相应的耳穴。 防风湿常用穴:内分泌、肾上腺、肾、肝、脾、耳尖、风湿部位相应的耳穴。 防癫痫常用穴:脑干、肝、枕、神门、皮质下。 著名耳穴专家、解放军总医院耳针科黄丽春医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验证,总结出33组临床治疗常见疾症的选穴配方,这些配方主次分明,具有简明、方便、效高等特点: 22.治感染:耳尖放血、肾上腺、内分泌、神门及相应部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