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括阿斯巴甜在内的人造甜味剂都“致癌”?协和专家来辟谣啦!

 尚振奇 2022-04-30 发布于吉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看完你还敢吃吗?



受邀采访专家:

陈伟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
人类对甜味的渴望与生俱来,对甜味的偏爱使人们摄入更多的游离糖,但高游离糖的摄入又是引起龋齿、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4]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游离糖的每日能量贡献率不应超过10%,并准备提议将其减少至5%[2,5]
 
为了使食物在保持甜味的同时减少糖带来的健康隐患与过高的“卡路里”,食品工业界开始使用代糖(人造甜味剂)作为替代品。而这种代糖也在短时间内风靡了全球,成为了“时尚宠儿”,备受减肥人士与糖尿病患者的欢迎。
 

什么是代糖?
代糖,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一种类型,主要用于给食品增加甜味。它的品类非常多,既有人工合成的三氯蔗糖、安赛蜜、阿斯巴甜;也有天然存在的,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部分糖醇等。
 
代糖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区别于普通糖,它们甜度高,不参与代谢,几乎不提供能量。比如,阿斯巴甜作为一种著名的代糖,在全球存在于六千余种食品中[6]与蔗糖热量相似的阿斯巴甜的甜度可高达蔗糖的200倍[6]这就意味着要达到相同甜度,阿斯巴甜的热量就低得多。
 

图片

动图来自SOOGIF
 
但是,代糖真的是蔗糖的安全替代品吗?实际上,自代糖问世以来,其安全性问题就引人关注。实际上,早前已有不少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代糖食品的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也与高血糖、葡萄糖耐量不良、肥胖等代谢系统性疾病,易怒、抑郁、记忆衰退、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系统异常相关,甚至是增加遗传毒性和癌症风险[7]
 
然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国际食品安全机构都认为,按标准使用并不会给健康带来负面影响[8]
 
但最近的一些与之相佐的流行病学证据和试验结果的频出重新引发了关于这些添加剂安全性的辩论。例如,一篇发表在Plos Medicine上的文章显示,代糖的摄入可能与癌症风险上升有关[6]

图片

图截取自Plos Medicine网站

我们先来看看这篇研究具体讲了什么。

代糖的摄入可能与癌症风险上升有关?

该研究[6]基于NutriNet-Santé队列(一项致力于调查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联的法国队列)进行,共纳入了2009-2021年的102865名参与者(78.5%为女性,基线平均年龄为42.2±14.5岁)。研究人员记录了研究期间受试者的膳食摄入情况和代糖摄入量,并将受试者分为3组——不摄入代糖组、代糖摄入量较低组和代糖摄入量较高组(代糖摄入量的高低根据受试者代糖摄入量的中位数来评估)
 
此后,研究人员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了甜味剂与癌症发病率之间的关联,且对年龄、教育程度、体育活动、吸烟、体重指数与糖尿病、癌症家族史等混杂因素作出了矫正。
 
在随访期间(708905人·年,中位随访时间为7.7年),主要的代糖为阿斯巴甜(占总代糖摄入量的 58%),其次是安赛蜜(29%)和三氯蔗糖(10%)。诊断出3358例新发癌症病例(982例乳腺癌、403例前列腺癌和 2023例肥胖相关癌症)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59.5±12.2岁。
 
经分析后发现,与不摄入代糖组的受试者相比,代糖摄入量较高组的人群总体癌症患病率更高(HR,1.13;95%CI 1.03-1.25)
 
其中,阿斯巴甜(HR,1.15;95% CI 1.03-1.25),与安赛蜜(HR,1.13;95% CI 1.01-1.26)这两种代糖与患癌风险的关联度更强。
 
代糖的摄入与这些癌症风险上升有关:
 
  • 代糖作为一个整体与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HR,1.13;95% CI 1.00-1.28)


  • 阿斯巴甜与乳腺癌(HR,1.22;95%CI 1.01-1.48)肥胖相关癌症(HR,1.15;95% CI 1.01-1.32)的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


但该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研究中大部分参与者为女性,且具有更高的教育背景,健康意识强,因此该人群样本代糖的摄入量比法国人民的平均要低。也就是说,从这项研究观察到的代糖的摄入与癌症风险的关联度,与普通人群相比实际上很可能是被低估的。
 
另外研究者也表示,这项研究中的三氯蔗糖暴露量较低,虽然研究本身没有得出三氯蔗糖与癌症风险的关联,但并不代表这两者不存在相关性。
 

图片

动图来自SOOGIF
 
瞅瞅这研究,到了结论这儿似乎给人一种“代糖致癌要少吃”认知,难道是真的吗?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明确告诉你:并不可信!
 
这是为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

专家采访

图片





图片

医学界

针对这项研究,请问您有什么看法?

陈伟教授
图片

咱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暂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代糖品对身体有因果关系的不良影响。

那有读者可能要问了,”上面那篇研究不就是证据吗?”而针对这项研究,我们也需要让大家明白一点就是,刚才提到的这篇文章不叫临床试验证据,它仅仅只是一个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这个研究并没有真正的按照随机对照的研究进行观察,或者也没有进行队列人群的分析,而是仅仅根据现实的一部分流调数据,分析了多种因素条件下发生的肿瘤与使用代糖品频率间的关系,就得出“代糖对癌症有影响”这一结论,我认为是不可取且不科学的。

第二点,我们从研究设计的技术层面来看这个研究,对于这类调查性质的回顾性研究,它一般能得到的也就是相关性。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样一个近百万人的大人群调查中,它的相对风险(OR)值最多的是1.13,也就是说它增加了患肿瘤者总数的13%人群,而这只能代表它在统计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因为在这样的队列研究中,你能控制的变量仅仅只是用代糖品或者是不用代糖品这两种维度,而在营养学中最核心的“三定论”:使用的剂量、种类以及持续时间,在这个研究中就只涉及到部分种类的用或不用的差异,其余的条件均未纳入研究,因此在这一点上看,我个人也还是认为该篇研究的结论仍存在着人群选择代表性以及和非因果关系研究设计的问题。

因此基于这项研究的结论,希望大家能慎重对待。不要仅仅只是看到一个结论就造成恐慌的局面,应该理性的剖析该研究的类型和科学性,再来判断该结论是否真实可靠。






图片

医学界

目前我们的“0添加糖”食品层出不穷,对于这一类新兴事物,您认为大众是应该积极尝鲜,还是保守观望?

陈伟教授
图片

关于甜味剂,我们看它对人体有好处还是坏处,其实是取决于你为什么要去用甜味剂。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比部分地区的居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好吃甜食,就连炒菜都需要放糖来进行调味,再加上日常还可能会吃到一些加工食品带来的糖,那么他们每天总的蔗糖量加起来其实是蛮高的。而如此高的摄糖量,目前已经证明它确实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还会因为造成肥胖而推论它可能会影响到肿瘤的发生。因此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或许就会去减少精制糖的摄取,从而减少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会。

但是这部分人群又不想因为减少甜味的摄取而使得自己的生活质量降低,但又为了健康着想又不得不减少,那么这时候大家就会用代糖品去取代一部分蔗糖。而代糖品绝大多数的甜度要高于蔗糖,因此其添加的量就可以明显减少。比如说有的甜味剂,像赤藓糖醇、阿斯巴甜等等,它们的糖甜度差不多是蔗糖的200-500倍左右,因此我们只需要用一点点甜味剂就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甜度。这样既满足了人们的饮食喜好,又能够减少蔗糖等精制糖的摄入机会。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至少是起到了改善健康的一个目的。

总而言之,从理论角度来说,添加剂这类代糖和代糖品它是为了改善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而设计研发的一类工业产品,因此,大众对于它们的定位首先要明确。不能说出现一个带有结论的研究大家就觉得它们什么都不行,甚至有毒,应该是要先了解它们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它们的基本的功能和目标是什么,并且我们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用或不用的。







图片

医学界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该如何合理安全地摄入糖及各类甜味剂?

陈伟教授
图片

首先甜味剂作为代糖品,它的目标当然是为了去代替糖,想必很多人就会开始担心,甜味剂的应用会不会带来肥胖呢?再就是会不会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之前做过比较严格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该研究设计了极少量甜味剂和不加甜味剂两个对照组,并将其应用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研究结果表示,在短期内,少量的甜味剂食品并不会对血糖产生不良影响;在国际上也有类似的研究,用甜味剂代替一部分蔗糖,用在糖尿病患者和肥胖患者身上,甜味剂组的患者也并没有出现加重胰岛素抵抗和增加体重的情况,甚至还出现了胰岛素改善的迹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存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那是不是说这个东西不损害健康,我们就可以随便多吃或者乱吃?

当然不是。

可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目前现实的确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度的推崇“0糖0卡”的说法。

甜味剂本身就是一个食品添加剂,它只是为了产生甜味,但是大家经常把甜味剂和无糖食品或者是和0糖0卡食品相混淆,在这个认知上其实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目前现有的无糖食品只是指不含0.5%以上的蔗糖;至于0卡,我们只能说,再好的0糖食品,它依然含有食物本身的能量。因此0糖0卡食品并不等同于健康食品。

因此在代糖或甜味剂的摄取方面,即便是有研究提出不会损伤身体健康,但那也是建立在适宜剂量摄取的基础上,因此,适可而止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指出,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采访专家

图片

陈伟 教授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
  • 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
  •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总干事参加国家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获得省级科技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收录31篇,主持撰写专业及科普书籍22部。致力于临床患者的各种类型的营养不良防治工作,主导人工营养支持的实施全过程以及肥胖相关慢性疾病、糖尿病等营养干预。在行业内编写基于医学减重、糖尿病的循证指南和专家共识多部,掌握国际前沿的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发医学营养减重体系、家庭营养支持、临床营养诊断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Kim JY,Prescott J,Kim KO. Emotional responses to sweet foods according to sweet liker status. Food Qual Prefer. 2017;59: 1-7.
[2]Mooradian AD,Smith M,Tokuda M. The role of artificial and natural sweeteners in reducing the consumption of table sugar: A narrative review. Clin Nutr ESPEN. 2017;18: 1-8.
[3]Moore JB,Fielding BA. Sugar and metabolic health: is there still a debate?  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 2016;19( 4) : 303-309.
[4]Evans CEL. Sugars and health: a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policy. Proc Nutr Soc. 2017;76 ( 3) : 400-407.
[5]Moynihan P,Miller C. Beyond the Chair: Public health and governmental measures to tackle sugar. J Dent Res. 2020;99( 8) : 871-876.
[6]Charlotte Debras, et al.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Plos Medicine.
[7]赵 辉, 等. 人造甜味剂与人体健康风险.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8;36(6):15-20.
[8]常炯炯, 等. 我国食品甜味剂联合使用情况及累积风险评估. 毒理学杂志. 2021; 35(3):184-193.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晏妮、博文
本文审核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 陈伟教授
责任编辑丨曹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