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理辨证体系之方证分析(3)

 风清阳hr 2022-04-30 发布于河南

图片

26.桂枝甘草汤

病理:表虚 水虚 气实。

方解:桂枝4 甘草2。

这个方剂一共就两味药,非常简单。桂枝在这个方剂当中的作用,肯定是个主药,它的作用呢就是降气冲、解表。甘草在这个方剂的作用呢,缓急、补中、补津液。

那么这个方子,我们要如果说跟别的方子放到一块儿去体悟一下,你会对理解这个方子体悟得更深一些。比如说啊,像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这三个方子里边,都有,其实还有很多方子有,但是这三个方子跟其他的方子不能比。这三个方子的病理,跟这个方子的病理,非常接近。但是呢又有质的不同。所以说这三个方子你看啊都包括了这个方剂。那么同时这三个方子又都有停饮的因素,也就是说都有水证。之所以这三个方子不同,在于它们停水的部位,也就是说它症状反应出路不一样。但是桂枝甘草汤在里边作用却是恒定的。都是来治疗气上冲的。所以这样你再反过头来想一想,那么桂枝甘草汤你就很容易理解。然后你再回过头去你再想那几个方子,你仔细去品味品味,它们都有气上冲的问题。还有一个方剂,跟这个方剂也可以联系起来,就是桂枝加桂汤。那么这个方剂和桂枝加桂汤的区别呢在于这个方证啊集中于心胸部。但是桂枝加桂汤呢它是从腹部到胸部都涉及到,都有。如果从药物上分析呢,这两个方证,桂枝加桂汤偏于里虚一些。

那么这个方剂在临床当中我们应用的话,时常的会出现用错了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它典型的方证心悸,在很多方证当中都有可能出现。那么我的体悟呢,在临床当中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排除法。怎么排除啊?我们再举几个方证看看啊就知道了。比如说啊,心悸有明显的水证而且陷于阴证的那就是真武汤证。那要如果说心悸有明显的里虚寒的,又陷于阴证的你像四逆汤证。那么心悸有半表半里证的,半表半里偏于实证的,像四逆散证。还有,比如说心悸因为虚热像炙甘草汤证。还有因为血证的,像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这就比较典型的了。还有因为情志方面的,比如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这就很明显了,这本身就是既有情志方面的又有气上冲,那么他就用了这个方剂,又加上了龙骨牡蛎。还有因为纯属于里热造成的心悸,你比如说白虎汤证,也有可能会出现心悸。

症状:心悸、汗出、胸闷、头晕、坐卧不安、叉手自冒心、面色苍白、四肢不温。

舌象:淡、淡暗有瘀斑、光润、舌胀、淡暗。

舌苔:淡薄白、无苔、白滑、腻微灰。

脉象:虚、沉、浮、濡、结、细、数、代、涩、紧。

现代疾病:低血糖,窦性心动过缓,冠心病,心源性哮喘,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炎,癔病,急性前侧壁心肌梗塞,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动过缓,肺心病,风心病,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

在这个方剂的临床应用当中呢,也有应该值得注意的。就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个药量应该适当的加大,这个药量适当的加大。跟什么比较呢?跟我们用其它的方剂。比如用桂枝汤,现在用桂枝 9 克,芍药 9 克,其它的就以此类推了。那么你要是如果说用这个方剂的时候,桂枝的量和甘草的量都应该加大。那么它的道理在哪儿呢?这是古人从临床当中得出的实际经验,这个原方的桂枝啊用了是四两,你要是看跟桂枝汤相比的话呢就多了一两,但是这个方剂要求什么?顿服。顿服就是它的四两是一次的服药量,这个四两是一次的服用量。那么这个一次服用量,如果说我们再折算一下的话,这个药量就大了。呃按照咱们这个现代的这个计算的话,这个四两就是60克,那么60克的话,大家算一算就行,你要如果说用,咱们就按着这个就是说《伤寒论》上的原量,原量桂枝汤一剂,桂枝是多少,是45克左右,那么45克左右是分三次服,煮取三升,每次服一升。那么它是分三次,那是三次的服药量。但是这个60克的一次的服药量,那个相当于桂枝汤相当于一剂是15克,那么这儿一剂就是60克,这就要高出它四倍。所以说呢这样呢你用药量要大一些。而且呢这两味药的比例也要按照古人的这个原方的比例。

图片

27.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病理:表虚 里虚 水实 气实。

方解:茯苓8 桂枝4 甘草2 大枣10。

这个大枣挺有意思,在经方里边,大枣一般是用十二枚,合方的根据合方的情况进行调整。那么,有出入的这个方剂是一个,大概黄芪桂枝五物汤是一个,当归四逆汤的大枣可二十五枚。但是实际上我们再临床应用当中,这个十五枚大枣和十二枚大枣,严格地说没有质的区别。另外大枣还有个大小的问题,要是普遍的都小一点,实际上那三枚枣的量也就出来了。这儿,我的理解和其他的方子用十二枚大枣的,可能不是一家的方子,这是有可能的,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那么这个方剂可以看作是桂枝甘草汤加上茯苓大枣,桂枝甘草汤在这个方剂当中的作用,就是本方的作用,治疗气上冲,然后实表;茯苓大枣,这两味药的作用,在治疗停饮证的同时还有治疗因为水证而造成悸动的作用,这是大枣和茯苓共同都有的作用。其中尤其是大枣,特别是在这个方剂里边,应该说大枣是治疗“脐下悸”的一个专门的药。因为,你看这个方剂跟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一比较,你就会发现这是最大的一个差别。而且,这个“脐下悸”是这个方剂的最大特点。所以,大枣在这方面有它独到的一个作用。

说机理是什么?恐怕不是我们现在能够解释得了的。但是这个方剂专门用来治疗他这个特征性症状的药恰恰是一种食物,是大枣,量也不少特别得大。但是这个方剂治这种病可以说捷效。

但是这个方剂和苓桂术甘汤和茯苓甘草汤太接近了,都是一味药之差,而且从病理上也是一样的,都是表虚证有停饮,又有气上冲。但是它们各有各的不同,主要不同就在于人体停饮的部位不同。

茯苓甘草汤的停饮主要是胃的部位,症状反应主要是心下悸,那么,苓桂术甘汤不仅仅有胃的部位,但是它却常常会引起头晕。这也是一个挺奇特的问题,那么像这类的问题,我们以后还会进行讨论。你比如说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明明就是胃病,但是它会造成头晕头疼。

那么应该怎么理解?我在网上看了一个也算是专家在解释这一类的情况,比如说像胃中停饮,上泛怎么怎么着,寒饮上泛这一类的。但是其他的方面呢,你比如说茯苓甘草汤,这茯苓甘草汤和苓桂术甘汤这两个方剂也非常接近,无论是从寒热上,还是停饮上,就说病理上实际都是一个病理。而且停饮的部位也非常相似,但是茯苓甘草汤造成头晕的机会就很少。那么实际上这里边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单说这个头晕是不是像我理解的,是不是这一类的胃中停饮常常会伴随着大脑部位的体液代谢不好的症状,常常会同时出现。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没法去严格的区分哪一个脏器具体的,就是这一个脏器独立于整体之外,那就没有意义了。

但是尽管说是有联系,它有联系再考虑其他的方证的话,我想就应该考虑这一个方证里边,像这一类的凡是有苓桂术甘汤证的人,大脑脑组织里边体液代谢恐怕常常出现一些不良的情况,会造成大脑某种程度的失养,影响大脑新的水分的供应,就会出现头晕。但是呢,这种症状往往和苓桂术甘汤证的胃中停饮是同时出现的,应该说有内在的联系。

症状:气从少腹上冲(上冲心、上冲咽喉、上冲头顶)、脐下悸、心悸。

舌质:舌淡。

舌苔:薄白。

脉象:细、沉、弦、迟、大、滑、虚、小、数、有力、无力。

现代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癔病、神经性心悸、假性痫症、神经衰弱、慢性胃炎、慢性肠狭窄、胃酸过多、不全肠梗阻、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心源性水肿、特发性水肿、慢性盆腔炎。

图片

28.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病理:里虚 气实。

方解:厚朴8 生姜8 半夏4 甘草2 人参1 。

厚朴在这个方剂中主要起着去气逆的作用,因为它的作用就是行气,消胀除满;生姜、半夏健胃祛水;甘草、人参又有缓急的作用,又能补中益气。实际上,生姜、半夏、甘草、人参这四味药,都是健胃的药,对胃肠功能的低下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你看小柴胡汤里边,这些药都有。所以说如果说小柴胡汤和这个方剂合方的话,就加上一味厚朴就行了。厚朴的量加得大一点。

如果说仔细看的话,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个方剂当中,厚朴、半夏、生姜这三味药,药量明显的都比较大,特别是厚朴和生姜,比甘草和人参的量都大一倍以上。而真正有补虚作用的甘草和人参反倒量比较小。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个方证啊,虚证的成分没有气实的成分大。所以说,去气实是这个方剂的主要矛盾点。还有这个方剂的生姜和半夏,就近乎一个小半夏汤。如果有恶心,想呕吐的话,也是这个方剂可以治疗的。

症状:脘腹胀满、食欲不佳(纳呆)、泄泻(腹泻的)、腹痛。

舌质:淡红、红、暗、边有齿痕。

舌苔:薄白、薄腻、白、无苔。

脉象:细、弦、弱、濡、沉、数。

现代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溃疡病、胃下垂、腹膜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扩张、消化不良。

29.苓桂术甘汤

病理:表虚 里虚 水实。

方解:茯苓4 桂枝3 白术2 甘草2。

这个方剂可以把它理解为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那么这样呢,其实这个方义已经比较好理解了,桂枝甘草汤他的作用就是降气冲、实表,治疗表虚;然后茯苓白术呢是去水饮,治疗头晕,这就非常清晰了,没有必要做很复杂的推演。

症状:眩晕、纳呆、心悸、形寒肢冷、呕吐、胸胁满闷、胸腹痞满、咳嗽、咳痰、浮肿、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便溏、小便不利、面色不华、腰背酸痛、形体消瘦、失眠、自汗、胃部有振水声、口渴、气上冲胸、关节疼痛、发热、便溏、便秘。

舌质:淡(淡胖、淡红、淡、暗淡)、红(暗红、红绛、尖边红)、紫。

舌苔:白(薄白、白腻、白润、白滑、白厚)、黄、黄白相间、黑滑。

脉像:弦、沉、细、滑。

现代疾病: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功能症、胃潴留、肝硬化腹水、幽门梗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气胸、胸腔积液、慢性肾炎、尿毒症、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包积液、心肌劳损、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缩窄性心包炎、结核性心包炎、出血性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结石、癃闭、内耳眩晕、脑震荡、脑炎、脑梗塞、肺性脑病、癫痫、神经性呕吐、美尼尔综合症、百日咳、重症痉咳患儿、婴幼儿腹泻、小儿虚寒性秋季腹泻、小儿水肿、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小儿肾病综合征、小儿咳嗽、病毒性角膜炎、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中心视网膜炎、羊水过多、特发性水肿、乳腺小叶增生、带下、银屑病。

30.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理:阴性 里虚 血虚。

方解:芍药3 甘草3 炮附子1。

这个方义就是芍药甘草汤证陷于阴证。就是芍药甘草汤证又出现了机能沉衰的情况,所以说加上附子。芍药甘草汤呢,《宋本》里边是各四两,这也符合古人用药的习惯。药味减少以后,药量会适当地增加。那么这儿呢,比如说柴胡桂枝汤,相当于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但是药量基本上都减了一半。

症状:多汗、恶寒、肢挛急。

脉象:沉细、微细。

现代疾病:腓肠肌痉挛、腰冷痛。

图片

31.茯苓四逆汤

病理:阴性里寒 里虚 水虚 水实。

方解:茯苓4 人参1 附子1 甘草2 干姜1。

《宋本》里边这个干姜是一两半。那么是不是《康平本》里边掉了一个“半”字?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应该说这个一两半应该是对的。

那么这个方剂可以理解为在四逆加人参汤的基础上,再加茯苓。我们把四逆加人参汤搞清楚了,那么这个方剂的方义就非常清楚了。四逆加人参汤治的是阴性里虚寒证加上津液虚损的重症。这个原文出在第 385 条,“吐利恶寒,脉微而复利,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这个条文也非常简,那么这个条文实际上论述的是一种什么病呢?就是说得了下利这种病以后,陷于阴证见恶寒(实际上这个恶寒也是四肢厥逆)。下利后来止了,止了以后但是病并没有好。因为什么而止呢?就是因为下利太严重了,没有东西可下了。脉象很微弱。但是不久又出现了下利。如果再出现下利的话,那说明利止不是病好,之所以不下利,是因为肚子里边没有东西了,病并没有好。所以用这个方剂,用四逆加人参汤一方面救逆,一方面补虚。

那么这个茯苓四逆汤就是在四逆加人参汤基础上加上茯苓,一方面可以治疗烦躁,它有安神的作用;另一方面还有利尿的作用,改善体液代谢这方面的作用。

症状:发热、烦躁、四肢厥逆、畏寒、失眠、头痛、短气、面色晄白、腹泻、大汗,形体消瘦、胸胁闷痛、腰痛、尿少(尿少其实既有津液虚的问题,也有体液代谢不好的问题)、神疲倦卧、浮肿、腹痛。

舌象:淡、胖大有齿痕、红、淡润。

舌苔:薄白、无苔、微黄而腻、白、黑、黄燥。

脉象:数、细、沉、微、洪、弦、紧、伏、浮、缓、迟、涩。

现代疾病:肠麻痹、感冒、慢性肾炎、泌尿系结石、风心病或肺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冠心病、急慢性胃炎、慢性胃肠炎、震颤性麻痹、心力衰竭、肝昏迷、肾功能衰竭、休克、心肌梗塞。

32.五苓散

病理:表虚 水实。

方解:猪苓3 泽泻5 白术3 茯苓3 桂枝2

五苓散的剂量是比较独特一点的,你看猪苓是十八铢,泽泻是一两六铢,白术、茯苓都是十八铢,桂枝用的是一个半两。那么这样呢它的这个重量折算起来让人感觉的有一点麻烦。我呢把它折算了一下,就按它那个重量算下来:猪苓是 12 克、泽泻是 20 克(那都约等于啊)、白术是 12 克、茯苓 12 克、桂枝呢是 8克。那么一铢啊就是汉朝的一两等于 24 铢,这样呢大家算一下就行了。那么这个为什么给大家折算这个?因为它呢就说这个剂量让人看了比较零散一些。再就是它这个药量的变化呢,比别的,你比如说像泽泻,泽泻比其他的又多,但是呢又多不了一倍。而且这五味药的这比例关系还是挺重要的。有人专门做过这方面的试验,把这五味药的比例进行变化,变化完了以后呢,在病人身上做实验最终的结论,就是原方的比例是最好的。所以说呢我们在应用过程当中,应该没有特殊情况的,就严格按照这个比例来用药。

那么这个方剂它是集众多的常用祛水药于一身,你看它那个像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这都是常用的祛水药。为什么叫常用呢?你比如说,像那个葶苈子,再一个就是那个商陆根、干漆有毒的一些药,像那些药呀都不是常用的药。所以说像这四味祛水的药呢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是常用的药,而且呢药性也比较平和。你像那个甘遂那类的药,几乎可以说它是剧毒的药品了,但是它祛水的能力也很强。所以说它必须在一些离了它不行很特殊的一些情况下,才要用到它。

那么正因为这个方剂里边集众多的祛水药于一身,所以说这个方剂呢祛水的能力非常得强,而且呢这个方剂的寒热倾向也不是说特别明显。你看啊,这四味祛水药里边,猪苓

和泽泻是偏于寒性的,而且呢猪苓和泽泻的量加到一块相对地说,应该说是也比较大。白术和桂枝呢是偏于温性的;茯苓呢应该说是个中性的,就是说它的寒热倾向不明显。其中这个猪苓在祛水的同时还有止渴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啊,这个方剂当中的桂枝这味药,它在这个方剂当中的作用主要的就是降气冲。它就是说为了减少因为气上冲的这种趋势影响体液下行的这么一个作用,它会对体液下行形成阻碍,去了这个因素,所以说才加上桂枝。但是在加上桂枝以后呢,凡是有轻微表证的反倒是顺便就能解除了。当然没有表证,我们实际上临床当中用五苓散的时候,有表证的机会不是很多,常常都是为了解决水饮的问题。

在方后注解里边有一个服用方,它是散剂了,那么就这个散剂在服用的过程当中呢要求用白饮和服。白饮就是熬那米饭的那个稀汤。那么为什么要用这个来喝呢?你看啊,这个方剂让我们服的是散,就是直接服药粉,这个服药粉啊,对人来说就相对地说有刺激性,就是说你喝到嘴里边不舒服。你用米汤要如果说,这个米汤啊黏糊糊的就能减少这种刺激。所以说后来人有人说用牛奶往下服这个散剂,其实也未尝不可,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那么要如果说我们结合临床的话,这里边有一个服散与服汤的区别问题。在现在啊,临床当中很多医生都喜欢把它改成汤剂用。实际上大家看看它这个原方,这个原方要如果说是散剂的话,这个剂量完全没有必要是这样剂量的,用“份”就可以。那么它为什么用了这么一个,就是十几铢用这么一个计量办法?它本身它这个计量你做散用做汤剂是没有问题的,你本身就直接它这个剂量做汤剂就可以。所以说恐怕在古代也有,你要如果说作汤剂的话,就用这个量就可以了。现在用汤剂呢恐怕更多的考虑是什么?更多的考虑一个是这个散剂呀利润就比较低,它少啊,用药量非常少。那么在古代呢加工不太方便,这个散剂的加工呢特别是在古代没有粉碎机的情况下,像这五味药如果是把它做成散,那需要得有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才能把它加工成那个很碎的那种药粉。但是从疗效,之所以这个原文里边要求用散,应该说啊散剂的疗效比汤剂要好。这是简单地说,你要细究的话这里边还有一个,我们这么多年这么多医生在大多情况下都是把它变成汤剂来用,很少有报道说就是因为汤剂和散剂的区别影响了疗效。

那么为什么会有的人服了汤剂不如服散剂疗效好呢?像这样的人他肯定是胃里边停饮重,因为汤剂大部分都是水呀,这个胃这时候它本身就对这种液体的东西呀有些抗拒的作用。你看那个五苓散它就有这么一个特点,他喝了水就吐,严重了以后呀喝了水就吐,但是吃了东西不吐,吃了食物不吐。就是这古人看来对这些东西呀已经是总结得非常的细了。像特别是这一类的人,你胃中停饮很重,胃吸收水的功能特别不好的这种人,你用散剂,疗效就比较好。那么要如果说是一般的停饮,要是五苓散证,你用汤剂也没有多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在实践当中多少人都做过试验了。恐怕这就是古人不惜费那么多的劲,把它做成散剂的这么一个原因所在。

症状:小便不利、呕吐、口渴、浮肿、发热、头痛、恶风、汗出、水入则吐、头目眩晕、少腹胀满、身重、下利,脐下动悸、吐涎沫、短气、咳嗽。

舌质:淡、红、舌体胖大、淡红、暗。

舌苔:白、白腻、白滑、薄黄、黄腻、白厚干。

脉象:浮数、沉细、细弱、弦滑、弦。

现代疾病:慢性肾炎、急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炎水肿、早期肾功能不全、膀胱炎、晚期膀胱癌、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糖尿病、尿潴留、肾病综合症、淋病合并睾丸炎、阳痿、水疝(疝气的疝)、结扎后并发阴囊水肿、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水、肺水肿、三叉神经痛、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抑郁症、神经官能症之头晕、偏头痛、顽固性头痛、眩晕、脑积水、带状疱疹、荨麻疹、脱发、斑秃、多形性红斑、尿崩症、急性胃肠炎、慢性肝炎、脂肪肝、流行性腹泻、腹泻引起脱水,脱水症、经前期紧张综合症、行经浮肿、慢性盆腔炎、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羊水过多、卵巢囊肿、乳腺小叶增生、带下、行经泄泻、胎水肿满、妊娠小便不利、小儿吐乳症、百日咳、消化不良、幼儿腹泻、小儿呕吐、婴儿秋季腹泻、小儿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癔症、遗尿、青光眼、过敏性鼻炎、中耳炎、触发性耳聋、慢性轴性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中心性浆液型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自汗、盗汗、胰头癌压迫胆总管致梗阻性黄疸。

图片

33.茯苓甘草汤

病理:表虚 里虚 水实。

方解:茯苓2 桂枝2 甘草1 生姜3。

这个方剂,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桂枝汤去芍药大枣加了茯苓。桂枝汤中的解表剂都在、都有,所以说这个方剂的解表的力量比五苓散解表的力量要重。那么同时呢,这个方剂也可以理解为,桂枝甘草汤加生姜茯苓。那么也就是说在用桂枝甘草汤实表降气冲的基础上,加强改善胃功能的同时祛水,像茯苓生姜都有这方面的功能。那么生姜在这里不仅仅是可以改善胃功能可以祛水,而且它还有解表的功能。但是我们在临床应用当中,包括后世医家对这个方剂的解释,好多人都忽略了它的解表功能。实际上啊,我们见到的好多的表虚证同时又有停饮的这种情况,你用这个方剂还是比较好用。而且呢这个方剂呢,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是以胃中停饮为主。那么所以说胃这个地方它跳,就是说你做腹诊的时候让病人躺平了,然后你用手放到这个地方,胃的这个地方跳的频率跟心脏跳的频率是相同的,跟心脏的跳动是同步的,有的人呢还非常明显。

胡老说了这个方剂,用这个方剂加上龙骨牡蛎治什么?治失眠。失眠呢,但是这个失眠得是以茯苓甘草汤证为基础的。茯苓甘草汤加上龙骨牡蛎这是就成了六味药了。那么茯苓甘草汤加上龙骨牡蛎,大家想想什么方子里边有这些药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家想想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里边几乎就包括了这个方剂。那么它治什么?治精神方面的一些疾病。所以说,因为胃中停饮然后又影响到精神方面,加上龙骨牡蛎就比较好用。

症状:心下悸、汗出、四肢厥逆、小便不利、头晕、咳嗽。

舌质:淡、红。

舌苔:白、腻、薄。

脉象:沉、弦、数、缓、结代、细、弱。

现代疾病:冠心病、甲亢型心脏病、心脏病合并心衰、急慢性胃炎、肝硬化腹水、肝炎、慢性肾盂肾炎、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水泡性结膜炎。

实际上这个病挺常见,就说很多人在这个地方,胃口这个地方,有很多病啊。我曾经治了一个胆囊炎,它不仅仅有柴胡证,而且几乎每次给他诊断都会有胃口这儿跳,就说我尝试小柴胡汤合上茯苓甘草汤,然后呢再合上其他的,你比如说他有瘀血的,会合上一些治疗瘀血的那个方剂,这样呢他吃了以后,就会感觉疗效比较好。

图片

34.栀子豉汤35.栀子甘草豉汤36.栀子生姜豉汤

病理:半热 半虚 里热 。半热 半虚 里热 里虚。半热 半虚 里寒里虚。

方解:栀子3 香豉3 。栀子3 甘草2 香豉3 。栀子3 生姜5 香豉3。

这两味药呢都是去热解烦的药。栀子还有利小便、缓下和去黄的功能。香豉也去热、解烦,但是这个药呢相比之下,大家都知道中药都是用它的偏性来治病的。它偏性,跟谁比较它的偏性呀?跟我们吃的食物。比如说小麦呀、玉米呀、大米、小米呀,这一类的东西,这个是比较中性的,也就是说它比较全面,各方面都能照顾到,也就给人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营养。但是呢它不偏性,所以说它就基本上不能治病。那么就这两个栀子和香豉如果说相比较呢,香豉偏性的幅度就要小一些。香豉就是那个黑豆啊经过发酵,因为我这个地方,现在这个农村里边还在做这个豆豉咸菜这个东西。也就用黄豆,用黄豆让它温度高一些加大湿度,把那个黄豆让它长出来那个菌,长了菌了,霉菌,长了菌以后呢,再把它嗮干了,然后每个豆子上面都有那个灰灰的,带着一层菌。再跟白萝卜弄到一起淹咸菜。也比较有特色,现在虽不是高档的东西吧,以前生活条件差的时候,这还是一种比较好的咸菜。实际上香豉的用量还要大一些。你看栀子,栀子呢一个大概 1 克多一点,因为大小也不一样。如果说把 14 个栀子搁到一块的话,也就是 20 多克的样子。但是这 4 个香豉,绝对份量要重的。但是古人在熬的过程当中,要用布把它包起来,这样对药效多少会有一点影响。实际上我们现在临床当中都是各半,也不会影响疗效。大家知道这么回事就行了。

症状:心烦、失眠、发热、纳呆、尿黄赤、恶心呕吐、胸中痞闷,口渴、便秘、脘腹胀满、头痛、面赤、胸胁痛、眩晕。

舌质:红、淡红、酱红。

舌苔:黄、白、灰、黑。

脉象:数、弦、滑、浮、弦数、滑数、浮弦、浮滑。

现代疾病:流感、中暑、副伤寒、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癔病、感染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肺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膀胱炎、食道炎、食道憩室、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慢性胃炎、急性胃炎、胆囊炎、子宫功能性出血、牙龈出血、过敏性紫癜、黄疸。

栀子甘草豉汤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实际这个方证,就是在栀子豉汤证的基础上,又见短气的这类症状。这个“少气”,你理解少气把它正确理解了,因为前边栀子豉汤证呢,我们都已经再三讲到了。少气的定义这里有两种解释:一个是正常人体经脉中的血气构成比例,其气分偏少,这是内经里的说法,是人体经脉里面的气血构成,气分偏少;还有一个病症名,指什么呢?言语无力、呼吸微弱、短促等症状。这个比较适用于我们学习的这种情况。

如果说我们从临床资料上,这医案尽管不多,用这个方剂的,它这个病人,它实际上治得是哪一类的病啊?就是有栀子豉汤证,但是身体趋于虚弱。实际上这个栀子豉汤,它本身对的是一种虚证,这个人体并不是说我们想象的特别虚弱的那种,而且它是在误治了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致人体虚了。以前的时候人体就比较虚弱的那种,就用栀子甘草豉汤治疗的机会就比较多。也就是说在误治之前,或者说这个人本来体质就比较弱,他如果说也得了栀子豉汤证的话,有可能出现像我们刚才说的精神也不佳啊,一派虚弱的情况,呼吸比较短气,这样就用栀子甘草豉汤,比单纯用栀子豉汤,要好一些。

那么方解,这个方剂就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一味炙甘草。灸甘草也没有特殊的作用,就是补虚,缓急迫。

那么作为方证呢,我们可以这样归纳一下,因为临床统计资料,没有。咱们找不到像样的资料。那么咱们就简单地总结一下:它就是在栀子豉汤证的基础上,患者又有比较明显的虚弱、短气、乏力等这类的症状。

它所对应的这个现代病啊,就跟栀子豉汤比较接近。栀子甘草豉汤也能治那些病,但是人体更虚的那种。

栀子生姜豉汤  这个方剂呢就跟上面栀子甘草豉汤,是一样的道理,它也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又现恶心呕吐,又有里虚的这种情况。

从病理上也是栀子豉汤证出现里虚或者是停饮或者是偏于寒的这一类的证候。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栀子豉汤证,又表现为虚寒性的胃功能的低下,胃功能不好。生姜在这里它的作用,就是我们经常解释的,就是温胃止呕。

图片

37.栀子厚朴汤

病理:半热 半虚 气实。

方解:栀子3 厚朴4 枳实4。

厚朴用的是4两,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厚朴用的是一尺。这说明这两个方剂不是从一家过来的。这是从多处搜集过来的方剂。所以说出处不一样,只有这样才会计量单位不一样。如果说出自一人之手,或者说一家之手不会在计量上弄两种,从这看,厚朴也有用两计算的。这个方剂当中栀子就是解热去烦;厚朴、枳实在这儿就是行气,消胀,治腹满。

因为这个方剂跟栀子豉汤其他的方剂在药物上多多少少有一点区别,本来是想找一个临床当中完整的统计资料,但是统计资料非常少,就说它形不成完整的统计资料,我们拿到这儿也没有意义,就简单那么几条,也没有意思。那么在这儿,我就跟大家找了一个医案,把医案跟大家说一下,可能会更形象一些。一女性病人,心烦懊恼,昼轻夜重,夜间常跑到野外空旷之处,方才感觉舒服(就说心烦到了一定程度),并有脘腹气胀如有物阻塞之感,脉弦数,苔黄腻,边红,根部苔黄,大便尚可。辨为胸膈火郁,胃脘不和之证,主用本方治疗取效。

38.栀子干姜汤

病理:半热 半虚 里寒 里虚。

方解:栀子3 干姜2。

栀子呢就是去热解烦的,用来治疗半表半里的虚热证,干姜呢是用来温中补虚的,用来治疗里虚寒证。

症状:心烦、胃脘痛、口苦、呕逆、腹胀痛、胃脘有灼热感、呕吐、心烦、口干、身热、腹部有时候感觉恶风、恶风寒、大便溏、泻泄。

那么从这个方证里边啊,在这顺便给大家说一句,也这是我自己在临床当中,我试过。象这一类的方剂就是栀子,栀子豉汤,应该说是以栀子豉汤为主的这一类的方剂,它治疗什么啊?就是那个症状里边有一个胃脘有灼热感,胃脘有灼热感是什么?日常生活当中的说法就是烧心,这个方剂确实能够就是,特别是栀子豉汤,确实能够治疗烧心。治疗烧心的啊,我在这给大家再举一个方剂你就是很容易想到临床当中应当怎样去辨,调胃承气汤也能治疗烧心,它两个,你这样一比较,你马上就能明白了,这两个从病理上说,是一虚一实,那么从我们实际临床当中呢,它还会从症状上也会有区别的。你像调胃承气汤,它仅仅是感觉到胃里边不太舒服。但是这个栀子豉汤的话,很容易出现胃的上部一直延伸到食道甚至胸部也会有类似象灼热感啊,或者说那种就是说——懊憹,胸中懊憹,或者说胸中窒,它就会出现伴有这一类的情况。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你再仔细去辨在栀子类的方剂里边哪一个比较合适,这就好辨了。不然的话啊,你就说这两个类似就这两个方证你要如果说用反了,那疗效也不好。

舌质:淡、红。

舌苔:黄苔。

脉象:沉脉、弦数。

现代疾病:急性胃炎、慢性胃肠炎、食道炎、心肌炎、肋间神经炎、慢性痢疾、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胆道蛔虫感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