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繁花又向天涯发 明月还从海上来——叶嘉莹先生访谈录

 语闻舒叶 2022-04-30 发布于重庆

第一时间掌握当代诗词动态

图片


编者按

为激发当代诗词研究与创作活力,展示当代诗词成果引领当代诗词创作的正确方向,促进中华诗词推广普及和繁荣复兴,推动诗词作品质量由高原向高峰不断迈进,根据周文彰会长要求和学会统一安排,从2022年4月起,以中华诗词学会官方公众号和网站为平台,推出“聂绀弩杯年度诗坛人物”获得者理论、访谈及诗词作品系列。敬请广大诗友关注!



图片

叶嘉莹先生

 繁花又向天涯发 

明月还从海上来

——叶嘉莹先生访谈录

张芬 刘香兰  整理

 叶嘉莹先生简介:


叶嘉莹,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早年在台湾地区各大学执教。1966年起至北美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密西根、明尼苏达等各大学讲学,主讲中国古典诗词,1991年荣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成为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自1979年起每年利用假期自费回国教书,以南开大学为基地,应邀至国内数十所大学讲学,并受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2012年6月在中南海紫光阁被温总理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叶嘉莹教授以她所挚爱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把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特质以及传统的诗学与词学放在现代时空世界文化的大坐标中,努力为之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并对之做出更具逻辑思辨性的理论说明。国内外目前已有多位专家学者以“叶嘉莹诗学研究”为课题,展开专题研究并出版专著。2018年,叶嘉莹先生被评为“聂绀弩杯”年度诗坛人物。



士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图片

笔者:传播中华文化有多种途径,您选择了诗词这条路。去年您荣获了“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您觉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叶嘉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人的心灵、品格、修养的提升的一种教化,不管是那些古圣先贤的《论语》《孟子》,或者是其他经、史、诗词,都是对人的心灵、修养、品格的提升和锻炼。

笔者看您的传记材料,《论语》似乎对您的影响很大?‍

叶嘉莹:我小时候父亲给我开蒙的第一本正式的课本就是《论语》。

笔者它如何在苦难中给您那么多的定力?‍

 叶嘉莹:《四书》有很多注解。其中有一本最流行的,就是朱熹的《四书集注》。他开头就说:“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这个书你读前和读后没有变化,就白读了。荀子《劝学篇》说:“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你读书,耳朵听了,没有“箸于心”。像现在写论文,把电脑打开,东抄一句,西抄一句,都是外在的知识,没有用。而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是“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所以,就算你把课本背诵得再熟,考上再好的大学,都白读了。特别是中国古圣先贤的经书、子书,要对你的为人产生作用。

 我小时候读书很早。当然那时也没有什么体会。我大概四五岁开始读。最早是认字,背唐诗。六七岁时开始读“四书”。但是我在读《论语》的时候,会突然有一种感动。比如说,当时给我刺激最大的就是《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对读书人来说,“道”是最高的理想。我们说“士农工商”,唯独“士”肩不挑,手不提,凭什么要居人上?孔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所以,士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美国余英时先生曾经写过书专门讨论“士”的传统精神。现在的人,没有内心的追求,为非作歹,尔虞我诈。“士”有一个理想,一个持守,不会做这种堕落和败坏的事情。我现在随便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情,一下子想到的就是孔子的话。

笔者:您说过环境把您落到哪儿,您就在哪儿。一生都不是您的选择?

叶嘉莹:我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小时候在家里面,关门念书,我也没有选择。大学毕业,也是自然被分配。我大学里没有交过男朋友。毕业以后,我中学的一位老师把她的弟弟介绍给我认识,他就常常到我们家里来。跟我的弟弟也熟悉了。后来他生病失业,他亲戚给他找了个工作,要到南方去。他希望跟我订婚再走。然后他工作找定了,就接我过去。他在南京的海军士兵学校教书。我跟他结婚后,赶上国共战争,国民党撤退,从南京,到上海,坐船跑到台湾,时势如此,不是我的选择。到了台湾的第二年,白色恐怖时期,很多人都有匪谍的嫌疑,我的先生就被抓走了。第二年,我的女儿还不满周岁,我就被抓到彰化警察局,说我有思想问题,要送到台北警备司令部。我们中学的很多老师也被抓起来了。我就找到他们的警察局长说,我先生已经被抓起来了,你们把我带到台北,万一发生什么事,我的孩子怎么办?他们后来看我的确不懂政治,就放我出来了。当时我在台湾一间房都没有。那时候失业了就没有宿舍。我带着吃奶的女儿,投奔了我先生的姐姐。他们家两间房子,有一个走廊,两间房一间是姐姐姐夫住,一间是婆婆和孩子住,我就在走廊铺个地铺。白天人家睡午觉,我就抱我的女儿出去,在南台湾海军左营的烈日之下徘徊。从海军的眷属区,走到海军军营的办公室,打听我先生的消息。那时候不是不喜欢诗词,顾不得了,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苟且偷生。

笔者:在那样一种生活境遇中,国家这个概念对您意味着什么?‍

叶嘉莹:台湾的“国家”认为我们有思想问题。但是我先生其实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三年以后,他被放出来了。这时候我就可以在公立的中学教书了。

我还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您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那时,我在彰化教书的时间虽然教得很短,但是那里的老师知道我教得很好。当时台北二女中需要一个国文教师,我就去了台北,到了台北就有台湾大学的老师来告诉我,他们刚好要找一个普通话比较标准的人来教大一国文。其后又让我教历代文选、历代诗选、杜甫诗等。我的老师戴君仁先生本来是台大教授,后来辅仁大学在台湾复校,他做了中文系主任,又让我到辅仁大学来教书,许世瑛先生在淡江大学,也来找我,三个大学都找我来讲课。



诗词使人心不死

图片

笔者:您觉得现在的小孩子的开蒙读物应该是什么?‍

叶嘉莹:我觉得可以让小孩子读诵或背诵中国古典的精华。不管是“四书”或者诗词都可以。童年是接受能力、感受能力最强的时候,所以应该给他们最好的东西,长大了可以终身受用。现在有很多教育模式认为小孩子很小,不懂古典诗词,不用教。像我女儿小时候上学,背诵的就是:“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遇见老师行个礼,遇见同学问声好。”这种东西,对他们的未来没有多少用处,应该背诵更为精华的东西。

笔者:古典诗词对现代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嘉莹:只要你像我一样,体会诗词、体会那些古代的诗人词人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理想和心性,不管是相隔多少年代,都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受到感动的。所以杜甫曾经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宋玉是战国时代的人,杜甫是唐代的人,但是读宋玉的作品,他感动了。辛弃疾也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一个是晋朝的人,一个是南宋的人。南宋的辛弃疾梦见陶渊明,想他所梦见的陶渊明,就是陶渊明当年的样子。因为诗词不是空洞的文字。我常常说,真正的诗词,是用生命来写作他们的诗篇,用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的。生活里面,我们所读诵的,不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而是那些古人的思想、生活经历,它给你很大的力量。

笔者:就像您说的,诗词使人心不死。‍

叶嘉莹对。诗词一定使人心不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道德败坏,精神堕落,尔虞我诈。

笔者:我觉得您的整个生命都在诗词之中,您似乎一直都在跟古人对话。‍

叶嘉莹:一点都不错。我在温哥华,常常整天关在图书馆的一个小房间,里面只有几排书架。我虽然只在这几尺的小空间之内,但我的精神和感情可以与千百年来的古人都有交往,甚至不分古今中外。



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图片

笔者:看您的传记印象最深刻的是,您一生颠沛流离,顾随先生的讲课笔记却一直随身都携带着。

叶嘉莹:是的。我一生从不对身外之物感兴趣。衣服之类的丢掉没有关系,以后可以买回来。但是我知道,我所亲手写下来的,我听我老师的讲课笔记,是宇宙之间唯一的一本。有另外一个比我年长的顾先生的学生杨敏如女士,她说她听顾随先生讲课非常高兴,只看着老师,浑然忘记记录。但我知道,凡是已经出版、刻印成书的,还可以留存,追寻。但老师讲课讲这么好,如果我不把它保存下来,就很可惜。

所以,我觉得我平生所做的有两件事情:一个是把顾随先生的讲课笔记保存下来,后来交给他的女儿出版了;另外一件事情,也是我辅仁大学的另外一位老师戴君仁先生,他那时候教我大一国文。他给我的批改,我都保留下来了。还有戴先生对诗歌的吟诵,吟的非常好,我只听过一次。后来我已经到了北美,想到当年在台湾听过戴先生的一次吟诵,就写信给台湾的学生说,你们去访问戴老师,请他吟诵,给我录一段。后来我也提供这卷录音给现在倡导诗歌吟诵的朋友们。他们倡导的结果,就是出现很多不同的吟诵,这个人说我的吟诵是正统的,那个人也认为他的吟诵是正统的。我们中国面积这么大,各省各地都有方言的吟诵,方言吟诵非常好。江南人的吟诵非常好,台湾的闽南话的吟诵也非常好,这当然都是应该保存的。但现在有些人,为了使它好听,变成唱歌一样的声音。这种吟诵,从一般人的感觉来说,比单调的吟诵更好听,但唱歌唱多了,不会作诗。吟诵久了,你把诗歌的平仄韵律,吟诵出来,时间久了,冥冥之中,直觉感受到了,就可以逐渐出口成章。这是一种自然的音乐。戴先生其实是浙江人,他在北方多年,后来到辅仁大学教我们大二的国文。在台湾也教诗选。他是江南人,普通话讲得非常好。他的吟诵是结合南北,用普通话的声音来吟诵的。戴先生的这个带子是我保存下来的,也是唯一的一份。所以,尽管我平生什么成就都没有,但这笔记和吟诵的两样保存是我的重要贡献。

笔者:对您来说,精神上的财富才是最大的财富。

叶嘉莹:不错,这才是最大的财富。这不是多少金钱能够买回来的,不是说它的这种价值有多少,而是它真的是对青年人的思想品格修养上发生作用的。真正读了笔记,听了吟诵,对自己的修身进德,为学做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笔者:顾随先生文集的整理,您曾作了很多?

叶嘉莹:是的。1979年我回来教书,和顾先生的女儿顾之京联系了,并且将顾先生的笔记交给了她。她一开始还不知道怎么整理,我就带着她整理。第一部分收录在《顾随文集》里,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很厚的一本,灰皮。出版社本来让我写序言,但我是顾先生的学生,我就将这篇序文放到最后。因为是老师的东西,所以所有的版税,都由他的女儿来处理。后来,她也整理了别的一些成果,加以补充。

笔者:您的传记里面顾先生还说,希望您“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叶嘉莹:这是顾先生给我的一封信。他写的是行草。现在人不学书法,也不读古书,所以不一定读得懂。我现在手里还有这封信。他说:“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所得亦最多,然不佞却并不希望足下能为苦水(笔者注:顾随先生笔名)传法弟子而已。假使苦水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此语在不佞为非夸,而对足下亦非过誉,不佞之望于足下者,是能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粤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他是希望我不仅要继承他的学问,还要有更好的开发建树。

笔者:刚听您讲,您整理老师的笔记。课堂的即兴发挥也很有生命力和魅力,您觉得讲课和出版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叶嘉莹:这些不是本质的问题。这都在你。如果是个好的读者,出版物也是文字的跳动和血液。讲课能说出生命来,也是一样的。

笔者:据说当年您的丈夫看到您讲课的录像带,非常惊奇。您平时的状态是如何?

叶嘉莹:当然,我的外甥也曾接受访谈,就说,我的舅妈在家就是刷锅洗碗的,下水道堵了,就掀起下水道的盖子自己卷起袖子去修啦。

笔者:当时您在北美讲古典诗词您用英文讲课?是如何让外国人对诗歌感兴趣的?

叶嘉莹:所有外国人的学校,都是用英文来讲课的。哈佛大学的远东系、加拿大的UBC都是用英语讲课的。华人老师,一般都是外文系出身的。他们教书怎么教呢。一群研究生,拿来一首中国诗,分别让人来翻译,然后品评翻译得好坏。像我和我的老师不这样,我们会上天下地的发挥很多。这个是“修辞立其诚”,对诗歌有自己的体验。我的讲解里是有生命感情的。尽管我英文发音或文法不完全正确,但是学生还是有兴趣。

笔者:在外行人读来,西方文艺理论看起来非常枯燥,您当时用西方的理论来阐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方法有效吗?

嘉莹:当然有效。我是站在中国的传统来讲。可是中国有一个中国的习惯。中国人,不管是讲哲学的,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它都是非常形象化的一个一个的故事,一个一个的寓言。而西方的语言是逻辑的,理论的。中国人讲批评,王国维说是“境界”,严沧浪说“兴趣”,王渔洋说“神韵”,什么是“境界”、什么是“兴趣”、什么是“神韵”,你如果是传统很深的人,你灵犀一点,就领悟了。可是外国就不是这样。

比如说,我们讲一首温庭筠的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词”的意思是为一个曲子写的歌词,是song words。所以词跟“诗”是截然不同的性质,虽然诗词常常并称。性质不同,诗是抒情言志的,而词则是为当时流行歌曲填写的歌词,本来是市井之间的俗曲,文字很低劣,不是文人的东西,没有人整理搜集。最早的一个collection编成的,就是《花间集》——”Songs among the flowers” 。在什么场合唱这些歌词呢?是在文人诗客集会,饮酒,唱歌,然后有一些漂亮的歌女来唱这些歌词。所以中国的第一本词集,是给歌女写的。都是爱情、相思。在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理念里面,跟圣贤之道显然不一致的。可是很有意思的是,居然从这里面看到了士大夫的某些道道和修养。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后来讲词的词学家就说,这两句词,有很深的读书人的品德和修养。你相信吗?你不相信。这时候我就用了西方的文学理论。“蛾眉”两个字,出处非常古老。《诗经》描写一个卫庄公的夫人,说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的时代,他们用最原始的语言来形容美女,“蛾眉”是说女子的眉毛像飞蛾的触须。总而言之,这就是“蛾眉”的出处,是美女的象征。如果“蛾眉”是美女的象征,而画眉毛,就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于是这个词语就有了一种象喻的传统,到了屈原就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到了李商隐,就说:“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这首诗,李商隐是写一个美女吗?你要整个儿地看下来,就会觉得意味深长。西方说,当一个词语,一个word在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之中被使用很久的时候,这个语言就变成了一个文化的语码,也就是cultural code。“蛾眉”本来是客观形容一个美女,到了李商隐,它就不是仅仅指美女了,对于读书人来说,美女之“美”代表着他的才能和品行。

画“蛾眉”我们知道了。干嘛“懒起”?这也有一个传统,唐朝的杜荀鹤有一首诗,叫《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皇帝后宫,哪个女子不想得到宠爱。你们看有连续剧《甄嬛传》中,有手段、计谋的,都会得宠,不会的,就没有得宠。所以,昭君虽然美,但他不会争宠,所谓“承恩不在貌”。既然不在容貌,那么,美有什么意义?所以张惠言就说温庭筠这首词是“感士不遇”。我在这里就用了西方文论。



人生以追求真理为目的

图片

笔者:您曾经说过,诗的美感在其语言文字上。您用英文教学时,觉得中国诗歌能翻译么?如何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美感?

叶嘉莹:我一般不赞成翻译。诗歌的美感都在语言文字上,一旦改变了文字,就不行了。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While picking Chrysanthemum by the Eastern hedge,I saw the distant the Southern hills.”味道就变了。所以我常常掰碎了,把里面的生命解释出来。当然也有翻译得好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I return you the pearls with my tears, tears, that we didn’t meet in earlier years. ”译文用声音传达了感情,声、情都翻译得好。

笔者: 庞德的《华夏集》是翻译中国诗的开端吧?

叶嘉莹:外国人(对中国诗)一知半解,浮光掠影,他认为中国的诗,就是那种“印象”,他并不真正懂中国诗。虽然他对中国诗歌很有兴趣。

笔者:外国读者的缺憾是不是不能理解中国诗歌的声音之美?

叶嘉莹:当然,如果你能把声音也翻出来更好啊。所以有人把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翻译成“Endlessly the leaves following down shower by shower”,就不错。

笔者:外国读书市场对中国古典英译作品的努力如何?

叶嘉莹:真正的汉学家对中国的研究非常用功,更深入,比中国的更切实。最近南开大学出了我两本书,中英文对照,是海陶伟先生(J.R.Hightower)和我合作的成果。跨国合作是应该有的。而且要两个水平都高的人才行。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不懂的地方。所以我那里面也引证了海陶伟先生的话。一般成就大的人不肯低声下气地跟别人学习,但文人不该相轻,应该相敬、相赏。比如我到哈佛大学,海陶伟先生翻译吴文英的诗词、常州词派的理论等很多作品。他就有这样的眼光和胸襟。

笔者:一般的词人,特别是女词人,比较多愁善感,也被赋予很多才子佳人般浪漫爱情的想象。您如何看待?

叶嘉莹:那些多愁善感的都是没出息的女人。沈祖棻就不是这种人。徐灿也不是这样的。我曾经写过女性的词史。最初的女性是没有地位,不能写词的。

笔者:您在爱情上似乎是比较缺失,在这方面有什么遗憾么?

叶嘉莹:这句话你说的一语中的。也没有什么遗憾。我曾经说过,大晏有“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我还说,“采之欲遗谁,所思云鹤侣”。我是没有找到可以应和的对象。

笔者:您的作息是怎样?

叶嘉莹:半夜两点半睡觉,早上六点起床。所以你们耽误我好多时间。我没有太多时间来干这些事情。

笔者:您如何做到这样的境界?

叶嘉莹:心无杂务。我比较单纯,没有过多的外物的追求,集中心思与古人交流。

笔者:您说过真正的理想,不是扬名声,显父母,那是什么呢?

叶嘉莹:当然不是。那是多么下等没出息的理想!不择手段地扬名声显父母,就如同盗贼!我就不赞成电视上,妈妈送儿子走了,说:“你长大了,我就享福了。”这种思想就不对。你有没有培养出一个真正有学问有品格有思想的人?贪赃枉法追求名利是你的成功吗?陈寅恪给王国维的墓碑题字说,人生以追求真理为目的。

笔者:您觉得人生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叶嘉莹: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笔者:可是我们现在许多年轻人找不到。您有什么建议么?

叶嘉莹:我是从读圣贤书下手的。那些千古以来,所有的真的有理想,人品上光明俊伟的都是我所尊敬的。

笔者:人常感叹年华易逝,岁月如梭,您是否忌讳谈您的年龄?

叶嘉莹:我不忌讳。我90岁了,大家都知道。年华易逝不易逝,是在你怎样用了你的年华。你每天美容,这里贴一块,那里削一块,你就把年龄留住了吗?这是自欺欺人。“应尽便须尽”,人应该“随化”。

笔者:柳亚子说过不到五十年,中华诗词的平仄格律就会消失,现在还不到五十年,写诗词的人很多。对这种现象您如何看待?

叶嘉莹:当年有记者访问过我,问我是否为诗词的命运担忧?我说,诗词本身有它自己的生命,不在读者喜欢不喜欢,好的诗人是用生命来写作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诗歌本身不待我等去宣传。

笔者:您能谈谈中华诗词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吗?

叶嘉莹:中华诗词的价值在创作者本身。你是用生命写的,不是应付的,不是点缀的,不是口号的,有你自己的生命,你的诗就是好的。教诗是把诗歌里面真正的生命美感告诉年轻人。

笔者:如今写诗词的人越来越多,您如何看待?

叶嘉莹:作为一个诗人,自己要先把自己提高。不是出了几本诗、写了几首诗歌,就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了。有的人虽然不写诗,但读诗有深体会,也是很好的事情。

笔者:谢谢叶先生!‍

(本文作者单位:中华诗词研究院。载2014年第5期《心潮诗词评论》;本文转发自《都市文化报国学周刊》63至64期,载入本刊时有增删)

图片
图片

《迦陵诗词稿》选

空 山

天上云连蔓草荒,芦花白到水中央。

空山秋后浑无梦,一片寒林绾夕阳。

1941年秋

铜 盘

铜盘高共冷云寒,回首咸阳杳霭间。

秋草几曾迷汉阙,酸风直欲射东关。

击残欸乃渔人老,阅尽兴亡白水闲。

一榻青灯眠未稳,潮声新打夜城还。

晚秋偶占

少年何苦学忘机,不待人非己自非。

老尽秋光无一事,坐看黄叶下阶飞。

1941年秋

春日感怀

往迹如烟觅已难,东风回首泪先弹。

深陵高谷无穷感,沧海桑田一例看。

世事何期如梦寐,人心原本似波澜。

冲霄岂有鲲鹏翼,怅望天池愧羽翰。

1942年春

坐 对

坐对黄花感不胜,蓬莱消息近难凭。

浮云出岫姿多变,孤月横空影倍澄。

万里风高归白雁,三秋虫语入青灯。

萧萧寂处无人见,淡淡银河转玉绳。

1942年

生 涯

日月等双箭,生涯未可知。

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

眼底空花梦,天边残照词。

前溪有流水,说与定相思。

1943年

夜来风雨作

风急天如怒,云多月不升。

三更飘暗雨,百感集孤灯。

旧梦都成幻,新生未可凭。

隔窗檐溜响,疑有浪千层。

1943年夏

摇 落

高柳鸣蝉怨未休,倏惊摇落动新愁。

云凝墨色仍将雨,树有商声已是秋。

三径草荒元亮宅,十年身寄仲宣楼。

征鸿岁岁无消息,肠断江河日夜流。

1944年秋

南 溟

白云家在南溟水,水逝云飞负此心。

攀藕人归莲已落,载歌船去梦无寻。

难回银汉垂天远,空泣鲛珠向海沉。

香篆能消烛易尽,残灰冷泪怨何深。

1964年台北作

一九六八年秋留别哈佛三首

又到人间落叶时,飘飘行色我何之。

曰归妄自悲乡远,命驾真当泣路歧。

早是神州非故土,更留弱女向天涯。

浮生可叹浮家客,却羡浮槎有定期。

天北天南有断鸿,几年常在别离中。

已看林叶惊霜老,却怪残阳似血红。

一任韶华随逝水,空余生事付雕虫。

将行渐进登高节,惆怅征蓬九月风。

临分珍重主人心,酒美无多细细斟。

案上好书能忘晷,窗前嘉树任移阴。

吝情忽共伤留去,论学曾同辨古今。

试写长谣抒别意,云天东望海沉沉。

天 壤

逝尽韶华不可寻,空余天壤蕴悲深。

投炉铁铸终生错,食蓼虫悲一世心。

萧艾欺兰偏共命,鸱鸮贪鼠吓鹓禽。

回头三十年间事,肠断哀弦感不禁。

七绝三首

平生不喜言衰病,偶住山中为养疴。

几日疏风兼细雨,四围山色入烟萝。

小楼独坐耐高寒,雨态烟容尽可观。

尝遍浮生真意味,余年难得病中闲。

 故人高谊邀山居,出有乘车食有鱼。

解识病中闲处好,小楼听雨亦清娱。

1989年在台湾作

金 晖

晚霞秋水碧天长,满眼金晖爱夕阳。

不向西风怨摇落,好花原有四时香。‍

图片

临江仙

  一片冻云天欲暮,长空败叶萧萧。蓟门烟雨白门潮。几回月上,回首恨难消。  莫向荒城寻故垒,秋来塞草全凋。北风吹响万林梢。倚栏人去,雁影落寒郊。 

1940年秋

浣溪沙

  忍向长空仔细看。秋星不似夏星繁。任教明灭有谁怜。  诗思判同秋水瘦。此心宁共夜风寒。雁鸿飞尽莫凭栏。

1941年秋

菩萨蛮·母殁半年后作  

伤春况值清明节。纸灰到处飞蝴蝶。杨柳正如丝。雨斜魂断时。   人怜花命薄。人也如花落。坟草不关情。年年青又青。 

踏莎行·用羡季师句试勉学其作风苦未能似 

  烛短宵长,月明人悄。梦回何事萦怀抱。撇开烦恼即欢娱,世人偏道欢娱少。  软语叮咛,阶前细草。落梅花信今年早。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

1943年春

南歌子

  秋水连天瘦,征鸿取次稀。阶前黄叶久成堆。独自西风彻夜满林吹。  酒薄愁偏重,灯阑梦未回。者般生计已全非。细数人天恩怨总堪疑。  

1944年秋 

鹧鸪天·用友人韵

  寒入新霜夜夜华。艳添秋树作春花。眼前节物如相识,梦里乡关路正赊。  从去国,倍思家。归耕何地植桑麻。廿年我已飘零惯,如此生涯未有涯。

1967年哈佛作

水龙吟·秋日感怀

  满林霜叶红时,殊乡又值秋光晚。征鸿过尽,暮烟沉处,凭高怀远。半世天涯,死生离别,蓬飘梗断。念燕都台峤,悲欢旧梦,韶华逝,如驰电。     一水盈盈清浅。向人间、做成银汉。阋墙兄弟,难缝尺布,古今同叹。血裔千年,亲朋两地,忍教分散。待恩仇泯没,同心共举,把长桥建。

1978年

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作

     万众悲难抑。记当年,大星殒落,漫天风雪。伫立街头相送处,忍共斯人长诀。况遗恨、跳梁未灭。多少忧劳匡国意,想临终、滴尽心头血。有江海,为呜咽。       而今喜见春风发。扫阴霾,冰澌荡尽,百花红缀。待向忠魂齐献寿,怅望云天寥阔。算只有、姮娥比洁。一世衷怀无私处,仰重宵、万古悬明月。看此际,清光澈。

临江仙

  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平生幽怨几多般。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  叶落漫随流水,新词写付谁看。惟余乡梦未全删。故园千里外,休戚总相关。

浣溪沙

  摇落西风几夜凉。满林寒叶已惊霜。天涯谁赏菊花黄。  别后故人存旧约,梦回梁月有余光。雁声迢递碧天长。

金缕曲·有怀梅子台湾

  难忘临歧际。赋离歌,短诗数首,盈襟别意。世事茫茫从此去,明日参商万里。叹聚散、匆匆容易。自信平生萧瑟惯,甚新来、岁晚怜知己。沉思处,凭谁会。  高山流水钟期谊。曾共话、夷齐列传,马迁心事。惆怅胸中家国恨,几度暗伤憔悴。剩迟暮、此心未已。若遂还乡他日愿,约重逢、聚首京华里。然诺在,长相记。

水龙吟·题屈原图像

  半生想象灵均,今朝真向图中见。飘然素发,翛然独往,依稀泽畔。呵壁深悲,纫兰心事,昆仑途远。哀高丘无女,众芳芜秽,凭谁问,湘累怨。  异代才人相感。写精魂、凛然当面。杖藜孤立,空回白首,愤怀无限。哀乐相关,希文心事,题诗堪念。待重滋九畹,再开百亩,植芳菲遍。

沁园春·题曹孟德东临碣石图

魏武当年,碣石登临,慷慨作歌。想洪波浩荡,秋风萧瑟,英雄相对,此意如何。凭仗白描,传神妙笔,绘出悲凉万感多。扬鞭指,望天涯尽处,揽辔山河。  难禁岁月销磨。奈横槊、豪情两鬓皤。叹神龟虽寿,终年有竟,一朝灰土,枉说腾蛇。老骥虽衰,犹存壮志,千里长途有梦过。须珍惜,趁风华正茂,直上嵯峨。‍

图片

图文编辑|一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