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明秦王第一世子

 梦想童年594 2022-04-30 发布于江西

秦藩贵为大明第一亲藩,虽贯穿明朝始终,子孙众多,但王位 的传承却是举步维艰,大宗屡屡绝嗣,以至于秦王世袭不得不以兄终弟及,但为了秦藩永固,这样兄终弟及的戏码足足上演了六次。是啊,有自己的封国有多好。我们现代有位作者不是写了一本书《回到明朝当王爷》吗,就如现代人也是如此羡慕啊。

秦王可以世袭,但明朝也是有藩王分封制度的,秦藩“大明第一藩”,那么朱元璋分封其他儿子的诸藩也是一样的,所以此篇就简单介绍一下明朝的分封制度,其他诸藩时就不再赘述。

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皇女,明制,乃定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郡主禄八百石,馀递减有差。郡主以下,恩礼既杀,无足书者。

亲王(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律授予亲王爵位)

郡王(亲王之长子世袭亲王,余子皆封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之长子世袭郡王,余子皆封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之子皆封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辅国将军之子皆封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之子皆封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之子皆封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辅国中尉之子皆封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之子皆封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所有儿子都世袭奉国中尉,不分长子、余子)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使朱家皇朝长治久安,他总结了西周以来历代统治经验,认为分封是巩固统治、长治久安的良策。对于分封制度朱元璋解释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为国家,下安民生,宜各有爵封,封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尊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他认为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皇位永续就要避除宋元孤立形式,效仿古代分封建制,分封同姓诸王,共卫王室。

想法是很好,这也不难看出,朱元璋也是想着造福自己的子孙,让他们一出生就要享受荣华富贵,不愁吃穿,毕竟他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有的今天吗。但这种分封制度也为他的子孙后代买下了一个巨大的坑。其实他的后世子孙也是慢慢看到了这种弊端的,朱允炆的削藩之举、朱棣的针对藩王的改制,以及后面藩王出身嘉靖皇帝还出台了《藩王条例》,但这也只能是有所限制,明末时已经是尾大不掉,大明也病入膏肓了。

大明秦藩第一世子姗姗来迟。

朱尚炳(1380年11月25日--1412年4月21日)汉族,明朝宗室,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孙、秦愍王朱樉的长子。

洪武二十八年三月,朱尚炳之父朱樉去世。洪武二十八年六月,明太祖命前军都督府都督谢彦、通政使宋徵奉金册、冕服,持节诣陕西册封朱尚炳秦王。当然,其皇爷爷对他是千嘱咐万叮咛啊,:'你父已经以疾薨逝(这样说体面),你也长大了,要恪勤忠孝,亲贤爱民,永为藩辅’年纪轻轻的朱尚炳就此转正。

如果大明王朝没有靖难之役,也许这位年轻的秦王定会逍遥自在的度过一生,但历史容不得太多的假设。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开启了皇权争夺战。叔侄相争,都是亲人,大多数的藩王是不会趟这浑水,保持中立,明哲保个身。此时的秦藩,朱樉死的早,朱尚炳年轻刚即位,大人的事,小孩子就不要插嘴了。但我们这位年轻的秦王比他的各位叔叔都强,棱角分明。明确支持建文帝,不知道是刚即位时他皇爷爷的千嘱咐万叮咛起了作用,还是仗着他有能征善战的外公卫国公邓愈撑腰。

俗语说的好“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年轻好冲动,这也正常。朱尚炳与建文帝有是同辈,同为年轻人,幼小时又在一起玩耍过,有共同语言胜过一切。靖难之役成功后,朱尚炳的四叔朱棣刚登上皇位,四年征战,国家百废待兴,也没再刁难他这位侄儿,毕竟年轻嘛,又是大明第一藩王,往后还有用的着的时候。当然,朱棣的心中早已记住了朱尚炳,:”小子,好好当你的秦王,好好的为大明守江山,要乖奥……..”

其实,朱尚炳在靖难之役发生之前也曾经历高福兴之乱,作为一个年幼的亲王(袭封之年16岁)汉中府沔县吏高福兴、平民田九成暗中勾结,打算造反。还得到了陕西、四川一带番民的支持,事情闹大了,朱元璋对此非常重视,他一面让仅存的两位开国武勋: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挂帅,调动陕西、四川两地大军三万余人进行征讨。一面写信给当时唯一的第二代亲王:秦王朱尚炳,让他小心防备。镇守陕西的秦王朱尚炳虽然年幼,但其岳父刘遂却是经验丰富,有他的帮衬,也让当时年轻的朱尚炳赢得不少的赞誉。据《明史》的记载,朱尚炳还有“巡边境上捕盗”的举动,也算是颇有胆识。当然这也会受到当时垂暮之年朱元璋的赏识,这也许也是成为他在靖难之役初明确支持建文帝的一点资本。

永乐朝之初,永乐皇帝励精图治,大明朝百废待兴,此时政权未稳,朱棣很重视对宗室的拉拢。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八月,朱棣先是让朝廷重臣、兵部尚书茹瑺之子和朱尚炳的妹妹长安郡主结亲,随即遣敕符召秦王来京见驾。当年九月初二日朱尚炳抵达,

“贤侄啊,此时需要你多为大明朝尽心尽力啊,我也会保你的秦王世袭安全,永享荣华富贵,切记切记啊……”

“皇上四叔放心,誓死效忠皇上,效忠大明王朝,自然自然……”叔侄之间进行了深入友好的谈话。天下还是一家亲吗!

随着永乐朝的稳固发展,打着恢复祖制旗号的朱家四爷,在称帝坐稳江山后,竟然重新拾起侄子朱允炆削藩的遗志,不遗余力的继续推行。不过,朱棣毕竟比建文帝年长,手法多,经他祖孙三代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将各地的藩王兵权几乎消减殆尽。那么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的秦藩自然也不会逃过此番劫难。

秦藩祭祀事件

该来的终究会来的,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一桩突如其来的“秦藩祭祀”事件,让秦王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徒然紧张起来。我们先看一下《实录》的原文:戊戌,赐秦王尚炳书曰:“朝廷制礼,各有定分,无敢僭逾。尔令僧人修斋资荐考妣,盖欲以报劬劳之恩。而于文字称皇考妣,又称愍烈妃。皇考妣是朝廷尊称,藩国岂得僭用?既于礼有违,且尔于冥冥之中,亦不自安。况愍烈之谥,果朝廷所赐乎?抑尔自加之乎?尔年少寡学,未诣大体,此必俗学腐儒所为。陷尔于僭妄而尔不能察也。自担据实书之,庶不贻讥有识之人。”—《明太宗实录卷八十六》

从文字中看出朱尚炳所为是十分骇人的,他对其父母的称呼是“皇考妣”,这是皇室的专用称呼, 简直已经迹同谋反。称生母为“愍烈妃”为何属于僭逾呢?“愍烈妃”是谁?这还要从朱尚炳一家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事说起。

一场失败的政治婚姻

只因朱尚炳的一次家族祭祀把秦藩推向了风口浪尖,同时也给朱尚炳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秦藩祭祀事件”,不得不把已去世的大明第一秦王朱樉再次的写进篇章,只因他是这场政治婚姻的男主角。

《倚天剑屠龙记》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赵敏这一角色大家都熟悉吧,赵敏这个角色其实在整部小说中是最为出彩的女性角色,贯穿了整部小说。其智谋高绝,又富有英气,文韬武略又不底线,特别是其中对于张无忌的敢爱敢恨以及付出最令人感动。其实,赵敏在元朝的历史上是有她的原型的。《倚天屠龙记》中赵敏是元朝太尉的女儿,其哥哥就是如阳王世子王保保(汉化名字)。历史上的王保保骁勇善战,一直被元朝重用,那么到了元末时期,随着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的气数已尽,王保保独木难支,但明朝也没办法让其销声匿迹。王保保是被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的战将,一直苦于无法招致旗下为己所用,朱元璋便想到用联姻的方式招降王保保,让自己皇次子朱樉与王保保的妹妹成婚。当然王保保的妹妹不叫赵敏,而真实的名字叫观音奴,这便是赵敏的原型了。真实的 “赵敏”观音奴其实并非如同书中最终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反而结局很悲惨。主要也是因为朱元璋无法招降王保保,而观音奴也没有起到该有的利用价值,岂能不惨。再者,观音奴本来就是属于草原上的女子,肯定与汉家女子温婉的性格不同。观音奴和大明朝又有着家仇国恨,而生活在南方的朱樉当然也看不上蒙古女子,因此双方虽然成婚多年,却一直并无所出。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八月听说王保保去世,朱元璋立刻在十一月册封开国元勋卫国公邓愈之女为秦王次妃。我们很难理解朱元璋的做法,既然王保保已去世,观音奴也没有了价值,为何还保留着观音奴正妃的头衔,而让开国元勋的女儿成为侧妃呢?还以“不传制,不发册,不亲迎”待遇。不管怎样,邓氏的到来,最为欢心的莫过于朱樉了。那么,成婚多年的朱樉很快接连迎来了秦藩世子和其他子嗣的降临。而可怜的观音奴则是孤芳自赏,与寂寞为伴,一直等到朱樉的人生到达了巅峰,被三位妇人毒死后,观音奴也追随着朱樉殉死了。也许观音奴本可以不用殉死,可是她选择追随,也是生无可恋吧。这也是古代女子的无奈和悲痛。一场失败的政治婚姻,始作俑者朱元璋;推波助澜者朱樉,你们欠观音奴一个公道。朱樉死后,朱元璋虽痛恨这位不争气的儿子,但也赐予了谥号并制定了丧礼,那么贵为秦王正妃的观音奴呢?

《明史》给出了答案:“樉薨,王妃王妃殉”。而《太祖皇帝钦录》则给出了这位不幸殉葬的王妃谥号:“愍烈”。

“愍烈妃”谥号 之争

秦藩祭祀事件两种称呼僭逾,一是对其父母的称呼是“皇考妣”;二是称生母为“愍烈妃”。 “愍烈”,谁的称号?秦王正妃:观音奴。朱尚炳生母何人?宁河郡王邓愈之女邓氏。朱尚炳为何把秦王正妃的谥号强加在自己生母身上呢?

让我们的思绪回到秦王朱樉和邓氏婚后的那段时光。简短叙说,因为其善事不多,说多了令人生厌。朱樉在王府大兴土木,役使军民在宫中建起亭台池塘取乐,与次妃邓氏在其中折磨宫人取乐,被朱元璋斥责为'不晓人事,蠢如禽兽'。宠爱次妃邓氏,而将正妃王氏软禁于别处,每天只是用差劲的器皿装一些不新鲜的食物水果去给她食用,为了讨好邓氏,专门派人沿海布政司收买珠翠,使百姓家破人亡。朱樉曾派人制作皇后的服饰给邓氏穿,同时又将自己房中的床做成五爪龙床。五爪龙乃天子专用,故而朱元璋在得知此事后一边斥责秦王'僭分无礼,罪莫大焉',一边又将邓氏赐死。一目了然,无需多说了吧。'僭分无礼,罪莫大焉',看看朱樉的僭分之礼,就不难想象朱尚炳的所作所为了吧。

次妃邓氏是朱樉的真爱无异,要什么给什么,哪怕皇后的服饰也会立马裁制。看来这位邓氏不仅有魅惑之功,而且野心还不小。洪武二十二年左右,邓氏被赐死,朱樉只是被召回南京训诫一番,好在太子朱标极力求情,才没被处置。生母被处死,当时的朱尚炳也就是十岁左右的孩童,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生母被赐死,无任何哀荣。依然成年袭封秦王,他要弥补,他要弥补生母死后所有的荣耀,故将本应属于秦王正妃的谥号按到了生母头上,在他的心中,生母才是最尊贵的,任何人都比不了。他认为他是对的,在他的封国他说了算,这是显然对生母当年惨死心存不忿。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此举公然挑战了永乐皇帝威严,自然会遭到朱棣的严厉斥责。

“愍烈妃”事件朱棣虽然没有深究,但他随后以讨伐鞑靼大汗本雅失里为借口,从秦王护卫抽调了近两万人。如此明显的权谋,显然是让年轻的朱尚炳有些沉不住气。此后朱棣多次向秦王降敕,每次朱尚炳都称病不亲自出迎,这种态度彻底激怒了朱棣,永乐九年二月初一,他随即向秦王发出一道措辞极其严厉的敕书,里面充满了威胁的口气。

“齐王拜胙,遂以国霸;晋侯惰玉,见讥无后。王勉之”

同时又下旨将王府主要官员全部逮捕押送南京治罪。这里的齐王,是齐桓公,朱棣指出他当年在接受周天子所赐的祭肉态度恭敬,齐国才能成为春秋霸主。这里的晋侯,是晋惠公。他在接受周天子所赐玉惰时态度懈怠,如此失礼的行为当时就被讥讽为国祚不会长久。晋惠公死后,其子晋怀公被王者归来的公子重耳(即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推翻,并在逃亡途中被杀。朱棣在这里引用的两个典故,显然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皇帝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啊,朱尚炳知道再不服软,搞不好自己的小命将不保,永乐九年二月二十三日火速抵京请罪,那么朱棣也就借此表现给予“宥而勉之”了。

永乐十年三月十一日(1412年),33岁的秦王朱尚炳薨世,短暂的一生,秦藩的祭祀事件也许给朱尚炳造成了重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父母的非正常死亡,偌大的王府,使他心力憔悴,无以继续下去。

作为大明第一个袭封亲王的世子,乃至大明第一位二代亲王,尊贵的富二代,朱尚炳在洪武朝末年处理高福兴之乱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也是他33年的人生中的亮点。在位16年,死后永乐皇帝赐谥曰隐。这个“隐”字,可不是个好谥号,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给他大哥李建成的谥号就是“隐太子”。这也足以见得秦王朱尚炳在永乐皇帝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晋侯惰玉,见讥无后”

当年永乐皇帝敕书的一句话还真的差点在秦隐王身上应验,但上苍还是给了秦藩传承下去的机会。万历十八年左右的秦藩存世的郡国仅有永寿王一家,可知当时宗室最大的周藩有46位郡王同时在位,秦藩王爵的传承之艰难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