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为什么要同姓不婚,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昭烈名臣 2022-04-30 发布于河南

今天是4月30日,是中国婚姻法颁布72周年,1950年的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确立了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制度,彻底结束了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和妻妾制度。

任何一个时代,婚姻关系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对婚姻家庭的规范,也是社会最重要的规范,构成了社会运作的基石。

古人的婚姻观,跟现代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古人的婚姻,自己是没有自主权的,必须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西厢记的那种私定终身,都是严重违背礼法的行为。

中国古代实行的婚姻制度,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一直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这种制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家产的传承,区分嫡庶的作用也是如此。

古代的婚姻制度,我们听到最多的可能就是同姓不婚这句话,很多人还因为说,这是古人早就懂得优生优育的道理,近亲结婚,孩子容易智力低下。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古人的确坚持同姓不婚,但与此同时,血缘一样近的表兄妹之间就能结婚。

表兄妹结婚的事情非常常见,所以古人所谓的同姓不婚,出发点肯定不是血缘太近,后代容易智力低下的问题,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两对恋人,贾宝玉和林黛玉,沈复和陈芸都是表兄妹关系。

古代的婚姻制度,根本目的在于财产的继承,同姓不婚的原则也是一样,如果允许同姓的结婚,那么家族的地盘,财富,地位等因素就不会扩大。

只有把女儿嫁出去,才能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财富才能在父系中传承,如果允许同姓结婚,会发给麻烦,很容易产生财产方面的纠纷,因为大家实在是太亲了,到时候都说不清楚了。

婚姻的目的不一样,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婚姻制度,现代的婚姻是以男女平等为基础的自由恋爱,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在当代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为什么说古代的男女,在结婚之前,可以不认识,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婚姻就不是以感情为基础的,更不能自己做主,必须是父母做主,父母让嫁谁就嫁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尤其是古代都是大家族,并不是小两口关起门来过日子,各种事情如何处理,都有长辈教导和同龄人可以模仿,这样一来婚姻里面很多事都是清清楚楚的,不会有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

古代社会的大家族,现代已经被以夫妻为主的小家庭所取代,因为很多传统观念,在现代人看来会显得格格不入。

这里面并没有落后于先进的区别,只有不同时代和环境下,形成的不同思维模式,很多传统的观念,在农村也在慢慢瓦解,很多伦理道理,也在朝着小夫妻的模式逐渐靠拢,再等到下一代,恐怕是基于大家族模式的很多习俗,慢慢就会彻底被遗忘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