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建忠老师读方与用方—理中丸完结:理中丸类方脉象及土厚火自敛

 天使的笑i45d71 2022-05-01 发布于内蒙古

临证谈理中丸(十五)理中汤类方脉象

我们再讨论下一个问题,理中汤类方的脉象。

当然不是全部,我们只讨论一点有特点的就行 了。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这本书里面,这本书有一部分学者特别推崇。我记得我最早听说过这个版本的是我们的伤寒论老师。我们老师当时提到过这个版本,他说《桂林古古本伤寒杂病论》,他说这本书,凡是我们读《伤寒论》能想到的不合适的地方,而在这个版本里面,我们突然发现很多地方,都让他解决了。于是这个版本里面,很多我们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这个版本自然而然就给你改进了。

于是他认为这个版本应该是后人的读书笔记,或者说在读《伤寒论》的基础上,后人把自己的东西加进去,最后把他完善过来的版本。反正这个版本的真伪,我们不去考证,但是这个版本里面,有这么几个条文提到脉象,我就把它摘出来。我们过一下, 看看就是很完善的一个《伤寒杂病论》这个版本里面,对这个脉象是怎么记录的。

747条,“霍乱呕吐下利, 无寒热,脉濡弱者,理中汤主之。”霍乱呕吐下痢,上吐下泻肚子疼,没有寒热,没有太阳表现。而摸起来,这个脉软弱的用理中汤。他这里提到个脉象,软弱。

750条,“霍乱呕吐, 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沉而迟者,四逆汤主之。”这里提到四逆汤的时候,霍乱呕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注意,747 条和750条,这两个条文对比,下面的条文比上面的条文多了个什么呢?多了个手足厥冷。多了个手足厥冷,而脉象由上面的软弱,到下面表述为脉沉而迟,说四逆汤主之。也就是说,我们临床上,分辨理中汤证和分辨四逆汤证,至少这两个条文提示我们,有没有手足厥冷,这是一个依据。脉软弱而和脉沉迟是另一个依据。

754条,“饮水即吐, 食谷则利,脉迟而弱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757条,“霍乱,转筋,必先其时已有寒邪留于筋间,伤其荣气,随证而发,脉当濡弱,反见弦急厥逆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754条是说,脉迟而弱者,他不是单用的理中,是理中加附子汤。而下面757 条说,“脉 当濡弱,反见弦急厥逆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而为什么当濡弱呢?就是说,如果是理中汤证, 脉应该是软弱的,而现在不软弱,而脉见了弦急,并且加了四逆了,应该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加附子。

这四条合起来,我们能看到个什么呢?就是说,他至少在这个版本的《伤寒杂病论》里面,这个作者把理中汤的脉象定到软弱上,而把四逆汤的脉象定到哪呢?定到沉、迟、弦急。也就是说,在理中汤软弱的基础上,碰到迟脉,碰到弦急,或者在理中汤证的基础上,脉碰到软弱,碰到迟,碰到弦急,这就不是理中汤能解决的问题了,需要合四逆汤。

那么倒回来,我们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认为理中汤证的脉是软弱的,而碰到迟,碰到弦,应该是四逆汤证的脉呢?应该是在他的思维里面,四逆汤证治疗的是寒邪,理中汤证治疗的是正虚。

有没有这种可能?脉迟提示的是寒,脉弦提示的是寒,脉软弱提示的是虚。这是说到脉象的时候,当然我们临床上,也可以根据我们临床的客观实际,去总结我们常用各个方证的脉象。


临证谈理中丸(十六)理中汤治疗血证

我们讨论下一个问题。我们说理中汤治疗的是气分的病变,我们讨论理中汤治疗血证这个问题,按道理来说,我们很难把理中汤证和血证连到一块,但确实理中汤从古到今是治疗血证,很成名的一-张方 剂。

尤在泾《静香楼医案》医案一则

在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里面有这么一-则医案,他说,“ 疟发而上下血溢,责之中虚,而邪又扰之也。血去既多,疟邪尚炽,中原之扰,犹未已也,谁能必其血之不复来耶。谨按古法,中虚血脱之证,从无独任血药之理。而疟病经久,亦必固其中气。兹拟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疟亦在是,惟高明裁之。人参、白术、炮姜、炙草”。

理中汤治血证

理中汤治血证。疟发而上下血溢,上面见了血, 下面也见了血。他说,责之中虚,而邪又扰之也。在中虚的基础上邪扰。他说,血去既多,疟邪尚炽。正虚邪实!中原之扰,犹未已也,谁能必其血之不复来耶。就是这个出血、血溢,它是间断的、反复的。他说,“谨按古法, 中虚血脱之证,从无独任血药之理”他说这是古人的办法,中虚血脱之证,从无独任血药之理。从来不能把治疗中虚血脱这种证候的重任交给血药,那应该交给什么呢?交给气药。

拟理中一法,中虛血脱,后世当然还有- -招,就是补中益气汤,不过那个血脱,补中益气汤治疗的f血脱是指的下脱。我们熟悉的治疗崩症。补中益气汤是用得很多的。漏证也有用的机会,没有崩证用的机会多。还有什么呢?便血也有用补中益气汤的机会,是相对少一点。

他这里提到理中汤用于血证,用于中虚血脱,并且它就这四味药,把干姜变成炮姜。在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这本书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他说,“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院,分利阴阳,安定血脉。方证广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证,学者当自知。”这个说的就有点绝对了,说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者,它的作用在于什么呢?作用在理中丸分利阴阳,安定血脉。他说《局方》里面,即便是在方子下面罗列了那么多症候,但是他说不出吐血证,主要治疗的是吐血证。这是宋代的书里面这样说的。

实际上,从古到今理中汤治疗血证记录还很多。我们现在经常能见到消化系统的出血,或者你比如肝病的出血,胃病的出血,肝病的出血,肠病的出血等等这些,有用理中汤的机会。很多书上说,泻心汤治中焦的血证。那泻心汤的对面就是理中汤。一阴一阳,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和理中汤治疗的血证,正好是一对,而细细的分起来,理中汤止血,实际上倚重的是干姜配甘草,也就说倚重的是甘草干姜汤治血证,在甘草干姜汤治血证的基础上,如果病久,如果正虚明显,我们加人参、白术就变成理中汤了。如果正虚不显,那我们就是甘草干姜汤。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里面说,“血证, 甘草干姜汤,如神,或加五味子二钱。”加五味子收敛。甘草干姜汤加五味子。在《血证论》里面,他说的甘章干姜汤是这样组成的,“甘草 (炙)三钱,干姜(炮)二钱,五味子一钱。凡阳虚脾不摄血者,应手取效。”

那么,凡气虚脾不摄血者,应该用补中益气汤吧?那么凡气虚加阳虚,又脾不摄血者,那就是补中益气汤和甘草干姜汤。而补中 益气汤里面有人参、白术,炙甘草,再加甘草干姜汤,那就是补中益气汤合理中汤。凡气虚脾不摄血者,还有一张方子,归脾汤,归脾汤治血证,是治疗气虚基础上还有血虚。这三张方子都是治疗脾不摄血的。甘草干姜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妙用五味子

如果把甘草干姜汤再扩大的话,就是理中汤。为什么要加五味子呢?他说,加用五味子,是基于“五味收敛肺气,使不上逆,以止气者止血。”它不但可以收敛肺气,他还能收敛肾气,它不但可以让肺不上逆,也可以让肾气不下陷。那么在上的出血,可以用五味子收敛肺气;在下的出血,可以用五味子收敛肾气。甘草干姜汤治疗鼻出血

在《岳美中医案集》里面记载了这么一则经典医案,他说,“ 回阳救逆法治疗鼻衄。阎XX,男性,21岁,唐山市人,汽车司机。素患鼻衄,初未介意。某日,因长途出车,车生故障,修理三日始归家,当晚6时许开始衄血,势如泉涌,历5个小时不止,家属惶急无策,深夜叩诊,往视之,见患者头倾枕侧,鼻血仍滴沥不止,炕下承以铜盆,血盈其半。”鼻出血五个小时不止,他会出很多很多!你看,炕下承以铜盆,血盈其半。“患者面如白纸,近之则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若有若无,神智已失。

碰到这种情况,如果现在的医疗条件,西医有得是办法,可能早就在医院,西医把它处理了,轮不到我们中医,但是当时患者就是用的岳美中老先生的中药。“急疏甘草干姜汤(甘草9克,炮干姜9克) 即煎令服,2小时后手足转温,神智渐清,脉渐起,能出语,衄亦遂止,翌晨更与阿胶12克,水煎日服2次,后追访,未复发。”用炮姜、甘草各九克,用了以后血止了,血止了第二天加了128阿胶,继续服。甘草干姜汤治血证。只有我们对这些传统的用法特别熟悉的时候,碰到这种病证,我们才能马上用得上。

如果对这种用法不熟悉,那么碰到的时候,我们可能才辨证呀,辨什么?面如白纸,近之则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坏了。这还不得补气?不得温阳?不得止血?不得如何如何如何,这个方子就开大了,开杂了。而这里岳美中老先生,你说岳老会不会辨证?肯定会。面对这个患者,他还可以看舌象呀,摸脉象呀,根据四诊合参,他肯定能辨出某一- 个证来。但是一旦他认真辨出某一个证来,估计就不是甘草干姜汤处方了,而应该是其他处方。而当时岳老能开出甘草干姜汤来,就基于在他脑子里面想到的甘草干姜汤治血证,如神。

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传播很广,而近代的《血证论》传播也是很广的。我们老说,中医辨证论治这是中医的特色,但是中医的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全部。临床的复杂远远要比辨证论治四个字复杂得多。那么甘草干姜汤用上以后,衄止了以后,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可以有很多很多处理办法,当然肯定也有很不错的处理办法。但是岳老的这个办法是在甘草干姜汤的基础上加了12g阿胶。

我们读《岳美中医案》的时候,我们读不出岳老医案里面有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有多大起大落的东西,但是就能读到岳老的医案,读到这种实在。而这种实在经常是,你每隔几年读一次, 都会对自己的临床起一次矫 正作用。

他的医案就那么平实,说的也不玄,用药也不复杂,特别平实。读了可能对我们有点影响,放下了,过几年再读,同一则医案,对我们又有影响。这是这个《岳美中医案集》的生命力所在,真的很好。

甘草干姜汤加阿胶。说到这个阿胶,那天我还和我的学生聊起来,我说阿胶是个止血药。这个学生说,不是,阿胶就是补血药,学生拿出中药学教材翻,阿胶就是补血药。我说怎么在我的印象里面,阿胶的第一一作用是止血, 第二作用才是补血呢?把我搞懵了,我也不知道我当时学的是什么,但是在我脑子里,我老觉得阿胶就是止血药。在这里,岳老加阿胶当然有补血的作用,当然他肯定也考虑到止血。


临证谈理中丸(十七)关于“土厚火自敛”

“土厚火自敛”这个概念。可能这个概念现在的医书上说的不多。我记得当年蒲辅周老先生,就是他的弟子,在整理蒲辅周老先生的经验的时候,有过一则经验就是,用三才封髓丹治疗口疮,好像在整理这个经验的时候,用到“土厚火自敛”这个概念。我们翻回来看看,“土厚火敛”《柳选四家医案》里面在光在泾的医案里面,有这么则医案, 他说,“中气虚寒, 得冷则泻, 而又火升齿粗。古人所谓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也。”

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火升齿衄。其实这种病证在我们临床上并不少见。是吧?中焦是寒的,上焦是热的。 你比如他经常牙疼或者经常口疮,或者经常咽喉疼痛,或者经常咽干咽堵,上面老 有火,但是他又不能吃凉的,你只要吃点凉的,或者用点凉药,他马上就影响吃饭,或者胃疼,或者肚子胀或者大便稀。这种病证临床上见的其实并不少,只是程度轻重的问题。

而对这种问题的处理,可能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这里尤在泾的医案里面提到,他说,“古人所谓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也。”上热下寒,这个热是实热,可不是虚热,这个寒也是实寒,当然可以有虚。应该是虚寒热三加,出现在在同一个身体里面。

治疗怎么治呢?“ 此当温补中气,脾土厚则火自敛。四君子汤加益智仁、干姜。”四君子汤加益智仁、干姜,就是理中汤加茯苓、益智仁,用的是理中汤,“土厚火自敛”。

当然说,用上理中汤,上焦的热会不会加重呢?如果我们担心上焦的热加重,或者有可能加重,我们可以佐用-位凉药,这是可以的。你比如连理汤,但是像尤在经这种用法,纯粹的四君子汤加益智仁、干姜。不佐用凉药的。说不定这个病人找他看病的时候,这个火升齿衄处于间歌期,他才不用凉药。如果现在病人由于齿衄找医生来看的时候,估计佐用凉药是必须的。

无论如何我们能想到以理中汤为主方,这是重要的,或者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这是重要的。补土。而他的理论就是“土厚火自敛”。有这么个理论,我们临床上碰到这一组病证,我们就知道该怎么下手。

这是这个补土扶火,临床上常用。


临证谈理中丸(十八)医案一则

我们看上一则医案。

“李某,女,52岁。2015年11月26日初诊。近2年来嗜睡,每日头脑昏沉,伴见畏寒喜暖,天冷气紧, 后背不舒,时有尿不禁。纳食一般,时有股胀,大便偏稀日2°3次。舌质淡暗,舌苔白润, 脉弦大。 ”52岁的女性患者,最近两年老是迷迷糊糊,头脑不清楚,老是想睡觉。怕冷,天气冷,就觉得气紧,就觉得后背不舒服,经常尿裤子,经常夹不住尿。吃饭怎么样?一般。 肚子难受不难受?经常肚子胀。大便怎么样?偏稀,一天两三次。舌质淡暗,舌苔白润,脉弦大。当我们碰到这么个病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思考?虚还是实?虚。寒还是热?寒。那就是虚寒,虚寒到哪儿呢?脾还是肾?肾,没有脾。脾也有。脾肾虚寒?脾肾虚寒,那不就是附子理中汤?那有没有第二张方子的可能呢?那脾肾虚寒附子理中汤,脉为什么要弦大呢?

“证属脾胃虚寒,肺家寒饮。治以温振阳气、和中化饮为法。方用四逆汤加减。淡附片12g,干姜9g,细辛3g,五味子9g,生龙牡各30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厚朴9g,葛根15g,炙甘草3g。7剂,水冲服。”嗜睡,每日头脑昏沉,畏寒喜暖,天冷气紧,而现在11月26号,这就是天冷的时候,是吧?应该是有气紧,有后背不舒,有腹胀,有大便偏稀。当时我的第一张方是这样出的, 四逆汤合了干姜、细辛、五味子,又加了理中焦的,加了龙牡,加了理中焦的山楂、神曲、厚朴,还加了葛根,看起来有点杂乱,咱们后面再说方解。

“12月1日二诊:嗜睡,头脑昏沉有好转,仍气紧、腹胀、便稀。舌质淡暗,舌苔白润,脉弦大。”“阳气得振,中焦虚寒明显。治以温补中焦为主,佐以宣上温下为法。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淡附片9g,党参9g,炒白术15g,干姜9g,细辛3g,五味子9g, 焦神曲12g,僵蚕12g,蝉衣9g,葶苈子12g,炙甘草3g.7剂,水冲服。

附子理中汤合用了干姜、细辛、五味子,加了点僵蚕、蝉衣、葶苈子。“12月10日三诊:诸症进一步好转, 仍有气紧,尿不禁改善不明显。舌质淡暗,舌苔白润,脉弦大。”

“阳气渐回,气虚失摄明显。治以益气升摄为法,佐以温化寒饮。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2g,炙黄芪15g,炒白术12g,当归9g,陈皮9g,升麻3g,柴胡3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9g,生龙牡各30g,炒鸡内金12g,炙甘草3go 7剂,水冲服。

四逆汤、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这样走过来了。当然现在梳理这个医案,看见没道理呀,你为啥这样走呢?但是当时看病,在病人跟前就是这样辨证了,就这样用方了。从四逆汤开始走,经过附子理中汤,再到补中益气汤。

“12月15日四诊:上药服5剂,尿不禁明显好转,气紧渐不明显,纳食好,腹无不适,大便每日1- -2次,成形。舌质淡暗,舌苔白润,脉弦大。上方加鹿角霜15g, 7剂,水冲服。

基本上三次下来,症状缓解的差不多了,再用补中益气汤加鹿角霜。我后面加了一段分析,我们按这个原文往下走,分析-下。我说,“ 本案辨为脾胃虚寒或阳虚阴盛较为容易。但在治疗过程中,治法上温振或温补的选择,以及主方的选用,是需要斟酌的。

有时候我们粗线条的这种辨证,辨出来比较容易,但是如果再细分的时候,或者我们在选择治法,选择方药的时候,这个讲究,可能需要我们仔细琢磨。就是单有粗线条,有时候是不够的。是,这个病人我们把他辨成脾肾虚寒,或者辨成阳虚阴盛,这都是没错的。但接下来处方我们该怎么用?这是我们需要斟酌的。

“首诊以畏寒、嗜睡为主症,属“但欲寐”之少阴病,治法上选用温振阳气,主方选用四逆汤。”首诊的主症是畏寒、嗜睡,于是选用了主方四逆汤,把它定格在少阴病上。为什么不选用四逆汤合理中汤呢?理中汤,补的早了,不利于我们温振阳气,不利于祛阴寒。

“二诊以腹胀、便稀为主症,属“腹满”、“自利” 之太阴病,治法上选用温补阳气,主方选用附子理中汤。”一诊和二诊的主症不一一样, 那么我们辨别的落脚点不一一样。- 诊是以畏寒、嗜睡的少阴病为主症的,二诊是以腹胀便稀的太阴病为主症。于是选用的主方,一诊选用了四逆汤,二诊选用的附子理中汤。实际上,患者第一诊就是以“嗜睡”来诊的。

而二诊的时候嗜睡缓解了,而以腹胀便稀变成主症,而三诊是以尿不禁为主症的,患者来了就告诉你说,唉呀大夫,我还尿裤子。患者对医生的要求不一样了,他一次和一次来的要求不一一样。 他第一 次要求你给我把嗜睡解决了,第二次是要求你给我把肚子胀解决了,第三次是要求你给我把尿不禁解决了。

“三诊以尿不禁为主症,属气虚升提乏力,治法上选用补中益气,主方选用补中益气汤。

当然我们说四逆汤、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我们能不能把三张方子合到一起, 组成一个大方子给病人用呢?可以的。并且这样组个大方子用进来,都是有一定效果,都是对一部分症状有缓解作用。但是一张大方下去, 我们下一张方子不知道该怎么接了。并且是,这种大方子(用)进去以后,见效容易,接下来继续见效就难了,或者要收工更难了,停不了药了。

这样分析下来,似乎临床上这样处理合情合理。当然还有加减。通常来讲,临床上有先用补中益气汤(不效),再用理中汤,四逆汤者,极少有先用理中汤、四逆汤(得效)而后用补中益气汤者。

因为补中益气汤治疗的是脾气虚,而四逆汤、理中汤治疗的是阳虚,或者治疗的是阴盛。我们通常是,先用补中益气汤,没效的时候说,这个证辨错了,其实应该用理中汤。而临床上很少有说,我们用理中汤、四逆汤,用上有效以后,怎么又蹦出个用补中益气汤证来了?但是在这个病人身上真的就有了。

这是当治上几次以后,突然发现这个病案很有意思,然后就让学生手机拍下来,然后打成文字。自然而然的就变成,先用四逆,接用附子理中,接用补中益气。可能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方随证转吧?

那么翻回来分析这个案例,这个案例,为什么能先用四逆汤开手,而用补中益气汤收工呢?我们把这个理去思考清楚,思考的结果是因为脉弦大。四逆汤证,理中汤证,或者附子理中汤证,他们的脉象多见沉细、细弦、细微等等,就是少阴篇里面的脉微细,或者理中汤证里面的脉沉细,极少见到大脉,如果真的是理中汤证,或者四逆汤证见到大脉了,这就应该是个很危重的病证。就不应该是在门诊上活蹦乱跳、能排队排五六个小时的病人。

而这个病人确实见到大脉,而什么方证容易见到大脉呢?补中益气汤证,经常会见到大脉,脉大为劳,脉大提示气虚为主,而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的脉沉细、脉细弦都是提示阴盛,而这个患者的脉始终弦大,也就意味着这个患者补中益气汤证贯穿这个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始终。

这样就是上午我提到的,我们单用脉解决不了所有的,依靠脉象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是没有脉象,我们是没有能力处方的。我们单靠一 个脉大,单靠一个脉弦大,我们无法给这个病人开方。四逆汤、理中汤、补中益气汤,但是这里的脉象弦大和脉象沉细,脉象细弦真的会影响到我们处方的。探讨它的机理,最后发现这个脉象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指征。

再接下来说加减。“案中气紧、后背不舒,考虑阳气不足基础上肺家有寒饮,因此方中始终合用了干姜、细辛、五味子温化寒饮。”

天一冷就气紧,春暖花开了,气就不紧了,为什么?肺家有寒饮,肺家有寒饮怎么办?干姜、细辛、五味子。于是四逆汤、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都加用了,干姜、细辛、五味子。温化寒饮。

“患者嗜睡困乏而整天头脑昏沉,实则其睡眠质量欠佳,结合其为女性年龄52岁,不免心神不静,故方中始终加用生龙牡镇静安神。”“首诊加用焦山楂、焦神曲、厚朴、意在开胃畅中,加用葛根似有不伦之感,意在升发清阳,针对头脑昏沉。”

你看首诊的时候,舌苔是白润的,还是考虑到一点寒湿了, 考虑到寒湿的时候,并且肚子胀,并且用了龙骨、牡蛎,于是加用了助消化的、开胃畅中的焦山楂、焦神曲,还有理气化湿畅中的厚朴。

但是这些药都是降的,山楂、神曲、厚朴、生龙牡都是降的,那么他头脑昏沉,会不会加上一味的升发清阳的葛根,能让他头脑昏沉缓解的快一点?当然这里面能不能用蔓荆子而不用葛根呀?也可以考虑。

“二诊加用低蚕、蝉衣、葶苈子,意在温化寒饮基础上舒展肺气,针对气紧,但三药毕竟偏凉,只暂用一时,三诊即未在加用。四诊加用鹿角霜,取其温补阳气之功。味淡力缓,佐用之意。”其实不变也行,琢磨一下,加上一味药吧,加什么药呢?鹿角霜,比较温和,有温补阳气,温摄阳气的作用,并且走的是下焦,于是用了鹿角霜。如果这样梳理过来,感觉每次处方还是有理有据。开始看的时候,这个处方有点杂乱。这个课件就结束了,整个理中汤我们就说完了。从理中汤的出处,说到后人对他的使用解读,临床上的使用。主要是想我们通过这种交流,我们对理中汤的认识更全面一点。 就是说对我们的思路,能多打开一点。我们老说方证重要,方证重要,怎么掌握方证,或者怎么学习方证,或者怎么传承方证?很多学者都在思考,都在试着去做。

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很少能找到,我们把一一个 方证规范了、标准化了,而我们可以群体去学习、去传承。不容易找着。那么既然不容易找着,那么我们换一种思路,对某一个方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系去看待它。只要我们从理上,对它有一定的把握,那么我们用起来可能,第一,我们适用的范围会广一点,第二,我们用起来可能准确度高一 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