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型员工员工如何摆脱职场焦虑?

 与管理者同行 2022-05-01 发布于湖南

大多数人比较努力工作,其原因无外乎三种:一是有一个大目标,有大未来;二是有一些阶段性小目标,看得见自己不同阶段的成长,时时充满干劲;三是手头有很多工作任务,每天都有完不成的事,一项工作接着一项工作。据我观察,这中间大多数人属于第三种,尽管偶尔发牢骚,但“牢骚归牢骚,工作归工作”,他们依然认真、扎实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也享受每完成一个任务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只是每每闲下来时,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觉得迷茫和焦虑,甚至是不知往后要怎么走,有种“一眼望到头”的彷徨感。

最近,我与我们一位工作了8年的项目经理合作,项目执行间隙我们聊到了职业发展,他说他注意到一个现象:纯粹从技术层面来看,我认为你比不上公司很多总监,甚至有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没有我研究得深,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同事都认为你比公司很多总监人员都更“全能”,最“奇怪”的是,似乎你合作的客户都比较喜欢你,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你执行的项目回款率都非常高,客户满意度也高,并且客户还经常给你介绍新客户,而我们有些项目经理尽管看上去技术一流,但是除了技术,其他方面却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回款率、客户满意度,还是执行效率,很多都不太理想。我从三方面和他分享了我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

首先,界定一下“技术”的内涵。事实上,在我看来,能够获得客户的高满意度以及高回款率,也是技术的一种,只是它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专业技术”。所以,我对技术的理解是: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解决客户某一方面的实际问题,如激励机制,需要“技术”;让客户及时回款,也需要技术;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并获得客户转介绍,这更需要技术……而在你看来,“技术”仅是指帮助客户解决某一方面他关注的问题,甚至是不断钻研某一项专业,如把PPT做得更精美,薪酬测算做得又快又好,这过于狭隘。更进一步,如果真以“技术派”自诩,那更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技术能力,而非某一个点上的“专业技术”,相比来说,你EXCEL比我用得更溜、PPT比我做得更美、报告比我写得更快等,但这些并不是你一个8年工作经验的项目经理应该拿出来的“核心能力”,实际上这些工作到一定的时候会有人帮你做的。

其次,从影响他人(客户)的角度来看,仅是希望从单一的某个点的技术层面达到,这远远不够。据我的经验,一见面就和客户谈技术层面如何解决问题,通常比较难达成共识,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客户根本不懂我们的技术(也正是因为不懂,我们才有机会),他也没有很多精力来了解具体技术,他更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会带来什么影响(正、负面影响),至于中间“怎么做?”,只要符合逻辑和相关规则就可以了。

所以,在我看来,真正能够影响到客户(他人)的从来都是理念,而非技术。以我自己执行的项目为例,我一开始通常是和客户高层谈理念,中层谈理念(更侧重和高层共识的理念的传达)和具体执行步骤,尽管和高层的沟通次数不多,但这为数不多的几次沟通却决定整个项目的成败,我们一些不太成熟的项目经理,项目推进很长时间了,往往还在和中层管理者绕技术的问题(技术的问题是永无止境的),而且是不断地从一个技术问题到另一个技术问题,永远都有解决不完的技术,项目推进始终不理想,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有效地与高层达成理念共识,这里的理念分两个层面,其一,解决具体问题的理念、思路;其二,项目组执行过程中遵循的一些理念,比如,我经常和客户讲的一些理念包括:第一,没有完美的方案;第二,不要做旁观者;第三,不要期望“神来之笔”……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把握的一个关键是和对方达成理念的共识,如果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理念抛给对方,实际上,又陷入了另一种“技术情结”。

因此,对于我们有一定职业经验的人来讲,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有8年工作经验的项目经理,在关注技术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理念”层面的积累,具体方法,第一,要读一些理念层面、思想层面的书,这里就不能回避大师们相对枯燥纯理论的书,以我所在的管理咨询行业为例,就一定要去读德鲁克、明茨伯格、克里斯坦森、汉迪等这些大师们的书,不能停留在类似“搞定客户的99招”、“绩效管理实操”这类快餐式书上面;二是结合这些理念和自己的操作经验以及思考,提炼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更强调是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理念层面的理解;三是经过前面两方面的积累,能够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并附以一定的案例表达出来,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影响点对点的少数人,如执行项目;书面表达可以影响更多的人。

针对前文提到的职场中的第三类人:专于某一项技术,却常常觉得影响力有限,并且真正能搞定的事也有限(有时候还会有一种“别人都是傻子”的傲慢感),一闲下来就觉得没有存在感、迷惘和焦虑的职场人员。我的建议是,逐步由技术向市场转型,技术市场两手抓。事实上,据我有限的观察,在任何企业里,真正“吃得开”的人,多半是那些技术、市场两手抓的人。由技术逐步关注市场、市场及客户,起步的一个关键点是要抓住有限的市场机会。通常来讲,技术型人员在职场久了,一定会碰到很欣赏其专业技术的客户,他们会转介绍客户,这时候,很多技术人员要么怕麻烦,要么“不屑”,总之就是让这样的机会白白流走,这样一来几乎就自己把自己职业转型的机会扼杀了。

第三,专业技术是立业之本。前面讲了这么多,如果给读者诸君有一丁点我看不起“技术”的感觉的话,那一定是我表达不清,本质上,我也是一个“技术派”,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常常幻想着以“技术”能力征服客户、搞定同事,有些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效果,只是后来我发现,以自己的“天赋”,仅在技术上着力,边际效益会越来越差,而且可能会将自己陷入“无底洞”(技术本来是永无止境的)……

而事实上,如果没有任何的技术能力,在职场上就难有立足之地,以我所在的管理咨询行业为例,如果不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实际上根本也入不了行(当然,别的行业大抵也如此),同样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也不可能会有机会承担项目经理角色,我们所有的项目经理都是在某一个领域,如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国资改革等有被认可的技术能力,才会承担这一角色,以我为例,刚开始的时候,在企业文化领域有相对较好的技术能力,被委任项目经理,之后渐渐延伸做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国企改革、股权激励等项目。

所以,对于职场人,首先要有某一项的专长,我总结为要有“一竖”,如技术、市场、研发、管理等;其次,在“一竖”的基础上延伸,技术可以进一步往研发、市场、管理延伸,我总结为“一横”。职场中人,“一竖”有一定的深度(不必追求无止境的深度),这是根本;“一横”有一定的宽度(“横”不要给自己设限),给自己创造更多可能。显然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并被认同。

总结起来,本文开头提到的职场中的第三类人要摆脱当前的困境和焦虑,逐步成为第二类人,从技术型员工自身的角度来讲,重点是要发展自己多元化的能力,至于职场中的第一类人本来就是少数,不必强求。此外,对于那些能够在某一项技术上做到食物链顶端的人也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