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极太极

 直尾昂述 2022-05-01 发布于广东

无极与太极:

朱熹和陆九渊争论

周敦颐《太极图说》

首句:“无极而太极”

而揭橥

“无极”二字

出于《老子》:

复归于无极

陆九渊说:

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

太极二字出于

《周易·系辞》

是故易有太极

无极而太极这种结合

由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周敦颐完成

他出入佛、道,

援佛、道入儒,

从“本然之全体”上

建立了思辨的

哲学逻辑结构

为理学家出入佛、道,开辟了,新路

为建立理学体系,提供了,楷模

作为周敦颐思想之纲的

《太极图说》,扼要明确地说明了

无极太极—动静—阴阳之间的联结:

自无极而为太极

太极

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

……阴阳,

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脱胎于道士陈抟的

《无极图》

清初朱彝尊在《经义考》:

《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

……

在道家未尝诩为

千圣不传之秘

周子取而转易之为图

……

更名之曰《太极图》

仍不没无极之旨

此说甚有见地

邵雍

对太极作了

多层次规定:

其一,道为太极

以道生天地

则天地亦万物也

道为太极

其二,心为太极

心为太极

人心当如止水则定

定则静,静则明

其三,性为太极

太极,不动,性也

发则神,

神则数,

数则象,

象则器,

器则变,

复归于神

张载用“太虚即气”

的命题表示太虚是

无形、无感、至静

而就太虚,具有

这些特性,来说

犹如周敦颐的无极

气是客形

客形即系相当于

形质已具的太极

“太虚即气”的命题

实即

“无极即太极”的命题

二程《易序》:

太极者,道也

两仪者,阴阳也

阴阳,一道也

太极,无极也

万物之生

负阴抱阳

莫不有太极

莫不有两仪

氤氲交感

变化不穷

太极是道,与邵雍同

太极是无极

也符合邵雍

的思想逻辑

朱熹综合

周、邵、张、程思想

对无极与太极范畴

作了发挥

朱熹

作《太极图解》

和《太极图说解》

认为无极

即是无形

无极者,无形

太极者,有理

周子恐人

把作一物

故云无极

无极

只是极至

更无去处

至高至妙

至精至神

更没去处

濂溪恐人道太极有形

故曰:无极而太极

无中有个

至极之理

陆九渊认为:

太极之上不能加无极

《与朱元晦》:

《易》有太极

圣人言有

今乃言无

何也?

作《大传》时不言无极

太极何尝同于一物

而不足为万化根本

继朱、陆以后

无极太极之辩

成为一个

很重要的

哲学问题

论争达致

四百余年

主要倾向

大体有四:

其一

宗朱说者

恪守有余

而少发挥

如朱熹门人

黄榦、陈淳以及

元许谦、吴澄等

许谦说:

无极者,

周子形容,太极之妙,

二陆先生,适不烛乎此,

乃以周子,加无极字为非。

盖以

太极之上

不宜加为

无极一重

而不察无极

即所以赞太极之语

周子虑夫读易者

并不知太极之义

而以太极为一物

所以特著

无极二字

以明之

谓无此形

而有此理

其二

宗陆说者

既坚守陆说

又有所发挥

杨简认为:

人心即《易》之道也

道即太极

太极即心

后来

王守仁承继陆九渊心学

并且进而集心学之大成

虽于,无极太极,无多论述

但对,太极动静之说,有所发挥

他说:

太极

生生之理

妙用无息

常体不易

太极之生生

阴阳之生生

就其,生生之中

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

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

其三

折中朱陆

以求和会

如王柏

对朱熹

释“无极而太极”

为“无形而有理”

提出异议:

无极而太极一句

某非敢妄疑先哲

但疑其既是无形而有理

则图中图像非形而何

认为

从《太极图》的图形来说

是有几何图形,而非无形

因此说:

无形有理

并不精确

有未善处

王柏又为

朱熹回护:

太极无形无象

本不可以成图

然非图则

造化之渊微

又难于模写

故不得已

画为图像

其四

批判朱、陆

以发展无极太极之学

王廷相承叶適的批判精神

认为太极就是

天地未分的气

太极之说

始于'《易》有太极’之论

推极造化之源

不可名言

故曰太极

求其实

即天地未判之前

大始浑沌清虚之气是也

吴廷翰坚持

无极与太极

的一体性

他说:

'无极而太极’,本无可疑

盖太极者

言此气之极至

而无以加尊称之也

无极者,又所以释太极之义

若曰太极者,乃无极之谓

故下文亦曰,'太极本只是无极’

又曰

'无极之真’

而不言太极

见无极只是太极

无极太极

并非二极

而是统一

方以智就其

哲学逻辑结构

的整体而言

与朱熹不同

但就不落

有无而言

似有相似之处

太极者,犹言'太无’也

'太无’者,言不落有无也

不落有无一边

便是

非有非无

亦有亦无

它不是

简单的

有或无

这样

太极就是有与无的一体

亦即有极与无极的一体

有极无极相待

轮浸而贯其中

谓之落有,不可也

谓之落无,不可也

故号之曰太极

无极有极相对待

实乃一体而二名

王夫之亦从这

两方面的意义上

发挥无极与太极

他说:

无极

无有一极也

无有不极也

若有一极

则有不极

无极而

太极也

无有不极

乃谓太极

如实言之

则太极者

乾坤合撰

健则极健

顺则极顺

无不极而

无专极者

无极

则太极

未有位

未有位

而孰者

为乾坤

之所资以生乎

并非

乾坤之先

有个太极

太极

乃是乾坤

凝合为一

的统一体

因此

太极

既无不极

又无专极

无极即是太极

未有位的状态

无极

《老子》: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恒德乃足。

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恒德不武。

恒德不武,复归于无极。

历来有人认为:

从“守其黑”

到“复归于无极”

是后人窜入。

但《老子》帛书

甲、乙本均有此句,

甲本抄写年代当在战国,

并不是汉以后人的窜改。

复归于

婴儿、朴、无极,

都是对道的描述,

无知无欲的婴儿,

原始的纯朴,

无穷无限的无极,

这种对道的性质的

多层次、多方面的规定,

是老子对本体道的深刻认识。

反映出,无极作为道的属性范畴,

开始为,哲学家所重视和运用。

庄子承继老子,

多次言及无极。

吾惊怖其言,

犹河汉而无极也。

入无穷之门,

游无极之野。

正人莫如有极,

道天莫如无极。

道天有极则不威,不威则不昭,

正人无极则不信,不信则不行。

《淮南子》:

穷无穷,极无极,

照物而不眩,

响应而不乏,

此之谓天解。

所谓穷极无极,

无极

作空间无限

或无边无际

即就系是要

极至此无限

运乎无极

翔乎无形

是讲空间的无限

终而复始

转于无极

似指时间的无限

无极也即是指

一种精神状态

精神

澹然无极

不与物散

天下自服

故心者,形之主也

而神者,心之宝也

是讲

精神恬静

没有穷极

张衡论证

宇宙形成:

宇之表无极

宙之端无穷

《太平经》:

不在之在,在乎无极。

无被之极,极乎太玄。

太玄者

太宗极主

之所都也

老子被奉

大圣神人,

无所不能,

无所不在,

在乎无极。

《太平经》:

无极之极

即是有极

有极之太玄

极主的都所

今愚生以为

天上乃无极而正

独与此下地为合乎

天上无极之三光各异

自有自然,元气阴阳

即太乎矣

地下无极,阴阳各异

自有自然,元气阴阳

即太平矣

天上无极

地下无极

相对

《周易参同契》:

往来洞无极

怫怫被容中

这是讲涵养本原功夫

三国魏王弼:

道、玄、深、

大、微、远

各有其义

未尽其极

弥纶无极,不可名细,

微妙无形,不可名大

东晋僧肇:

物不异我,我不异物,

物我玄会,归乎无极。

物与我不相异

物我相通

而归于无穷极

《列子》:

无则无极,

有则有尽,

何以知之

无极之外,复无无极,

无尽之中,复无无尽,

无极复无无极,

无尽复无无尽,

以是知其,无极无尽

而不知其,有极有尽

无是无限,

有是有限。

张湛注:

或者将谓

无极之外,更有无极,

无尽之中,复有无尽,

故重明

无极复无无极

无尽复无无尽

无极之外,还有无极,是无所穷极

无尽之中,还有无尽,是不可穷尽

《列子》:

含万物也故不穷

含天地也故无极

其卒无尾

其始无首

运转无极

就是运转于

无穷极之中

万物万化,亦与之万化,

化者无极,亦与之无极。

变化无穷

即就是指

万物具有

无穷变化

支谦

把《般若波罗蜜经》

译为《大明度无极经》

把般若(智慧)译为大明

取《老子》“知常日明”之意

把波罗蜜(到达彼岸)译为度无极

取《老子》“复归于无极”之意

也就是说达到

与道合一之境

康僧会译《六度无极经》

祇多密译《大智度无极经》四卷

竺法护译《无极宝三昧经》二卷

这里的

度无极

也均有

到达彼岸

涅槃境界

的意思

《超日明三昧经》:

尔时世尊,

与无央数

百千之众,

眷属围绕,

而为说法,

讲大乘业

无极之慧

行大智慧

度于无极

《九箴篇》:

无上大道君治在五十五重,

无极大罗天中玉京之上,

七宝玄台金床玉几,

仙童玉女之所侍卫。

《道藏》:

上方开花无极

一号自然

二号无极

太上

无极大道

无上至真

入无穷之门

游无极之野

反归冥寂之本,入无穷之门

应变天地之间,游无极之野

就是无穷极之地

唐柳宗元

出入佛道

统合儒释

《天对》:

乌傒系维,乃縻身位

无极之极,漭弥非垠

南宋陈淳:

无极之说

始于谁乎?

《天对》:无极之极

康节《先天图说》:

无极之前,阴含阳也,

有极之后,阳分阴也。

周子

以前已有

无极之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