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父子是“将军”,还是杰出的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

 书法瞭望 2022-05-01 发布于湖南
618年,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朝代唐朝建立,自此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山水画艺术也随之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开启了山水画史上第一个辉煌时代。“大小李将军”就是那一时期山水画家的杰出代表。

唐朝经过李渊、李世民、李治祖孙三代的经营,在玄宗时期迎来了开元盛世,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各界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山水画艺术也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兴盛时期。然而,任何事物总是有规律可循的,小到个人,大到朝代,都应该始终谦虚谨慎,只要张狂就离倒霉不远矣,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转衰,唐玄宗带领百官仓皇而逃,往四川避难。一行人马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行进,其中有一位八旬的老者,他一路追随唐玄宗翻山越岭,领略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崇山峻岭以及世事的沧桑变幻,这些都化为他笔下的山水画卷——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名作《明皇幸蜀图》,之后以83岁的高龄仙逝。他,就是唐代山水画大家李昭道。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李昭道(675—758),字希俊,唐朝皇族宗室,官至太子中舍人。他的父亲李思训(653—718),字建景,官至右武卫大将军,由于李氏父子二人皆以山水画闻名,故被世人称为“大小李将军”。
李思训的山水画师法隋代展子虔。唐朝建立后以开放的心态、大气磅礴的精神屹立于世界之林,大唐气象表现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如诗歌、书法、敦煌壁画,等等,均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高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为表现“山水”的崇高与永恒,李思训的山水画大胆创新,将山水画由文人展玩的手卷形式,转变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表现层峦叠嶂、云雾缥缈的名山大川的壮美形式,这一形式也更适用于宫廷空间的布置展示,由此,构图、笔墨、用色也为之一变。据记载,李思训的山水画构图以高远为主,用笔变细劲为遒劲,着色以青绿为主,加以衬金,形成了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充分展现了盛唐气象。李思训开创的金碧山水画风,使山水画艺术迎来了新的面貌,时人称其为“国朝山水第一”,也使他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位以“山水”为专业的画家。但是李思训的作品早已散佚,而其子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虽为宋代摹本,却充分反映了李氏山水的风貌。

构图严谨,组织紧密
在继承展子虔和李思训画风的基础上,李昭道进一步拓展了绘画的内容和技法。《明皇幸蜀图》运用高远的构图方式,表现了蜀中的崇山峻岭。作者运用以大观小之法将山、树、云、人、屋宇等融汇于一幅作品之中。中景山峦重叠,远景烟云浩渺,近景的树木以松树为主、多种夹叶树为辅,山石、坡路穿插其中,人物、鞍马时隐时现,茂密而蜿蜒。该图较展子虔的《游春图》画面组织更为成熟和完善。
富有变化的用笔和深入的形象刻画
在《明皇幸蜀图》中,李昭道借鉴吴道子用笔的丰富变化,对图中的树木、山石采用了不同的用笔,松树顾盼生动,杂树丰富多样,夹叶如圆形、槐叶形等。全图虽然以勾线为主,但已有粗细、轻重、虚实、强弱等丰富的变化,生动地刻画了不同的物象,尤其是对山峰的处理,结构严谨,用笔劲健且变化丰富。

青绿为质,金碧为纹
该图为勾线填色画法,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点缀朱砂,但由于画面内容较多,用色也随之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在青绿着色完成后,作者以金粉复勾主要墨线,山石阴面和天空以金粉罩染,表现出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论及“大小李将军”对山水画艺术的贡献,必须要提到画圣吴道子。吴道子以其超人的天资,将中国画“春蚕吐丝”的线条变为变化多端、尽情书写的充满写意精神的用笔,他的这种用笔和线条变化,直接影响了“二李”。他们借鉴了吴氏的线条和丰富的用笔,用于对山水画中山石树木的刻画,在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中得到了充分运用。这就是张彦远所说的“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山水画的第一次变革,通过“大小李将军”父子的努力,最终在李昭道时代完成。李氏所开创的金碧山水画风,呈现的是金碧辉煌的正大气象,奠定了大青绿山水一派的基础,其意境、构图、用笔、着色等影响至今。

李旭飞《龙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