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欢乐的童年怎能不好好学习 这些学生时代经常听到的[名词]你还记得吗

 胡一帆 2022-05-01 发布于江苏

小编最近在追《小舍得》,可以说是好剧“全程无尿点”。

小编想着有孩子的人在看这部剧时,应该很能感同身受。

没孩子的人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自己小时候。

今天来说说童年、学生时代那些经常听到的“专有名词”。带大家“一秒”回到小时候。

1、订正

“订正”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校订、改正文字或计算中的谬误。

小学学习一门课程,就要做这一门课程的作业。作业中出现错误,就要“订正”。至于“订正作业”这一固定搭配是怎么来的,小编也没找到解释。

下面来看一些搞笑的作业错误答案:

老师和家长被这些答案“气晕”的同时也觉得很好笑吧。

那么订正作业的意义是什么,如下:

①有助于学生重新获得知识

②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③有助于教师进行反思

2、验算

“验算”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小学数学老师常常说,题目做完后,一定要再验算一次。

拓展阅读:

等于号的由来

为了表示等量关系,用“=”表示“相等”,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符号了。

说来话长,在15、16世纪的数学书中,还用单词代表两个量的相等关系。例如在当时一些公式里,常常写着aequaliter这个单词,其含义是“相等”的意思。

1557年,英国数学家列科尔德,在其论文《智慧的磨刀石》中说:“为了避免枯燥地重复aequalite (等于)这个单词,我认真地比较了许多的图形和记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等长的线段,意义更相同了。” 于是,列科尔德有创见性地用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线段“=”表示“相等”,“=”叫做等号。

用“=”替换了单词表示相等是数学上的一个进步。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列科尔德发明的等号,并没有马上为大家所采用。

历史上也有人用其它符号表示过相等。例如数学家笛卡儿在1637年出版的《几何学》一书中,曾用“∞”表示过“相等”。直到17世纪,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兹,在各种场合下大力倡导使用“=”,由于他在数学界颇负盛名,等号渐渐被世人所公认。

3、背诵全文

网上不知何时流传出一个梗“并背诵全文”

有一种恐惧叫“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好不容易读完的一篇课文,最后的要求竟是“背诵全文”?

下面就来……找回……最原始的……恐惧?!列举几篇要求背诵全文的文言文看看吧,大家还能记得多少?

能流畅地读完以上所有文言文的人,都是大神级别的存在啊!

学生时代累是累,但确实也是没有任何负担。那个时候的天很高,很蓝,空气很新鲜。最后用一首歌结束本篇推文,让美好的记忆留存心底。

【小提示: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关注本公众号,点击文章下方“在看”让更多人看,点击喜欢作者还可以给作者打赏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