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微观特征简要梳理(2)——唐及五代特征

 眉州闲人688 2022-05-01 发布于四川

唐至五代的瓷器,民间出土的实物器型、纹饰等特征,早已远远超过了官方博物馆数据库。而五代柴窑由于窑址始终未发现,柴窑瓷器属于官方尚未认可存在的领域。从窑口上看跨度也很大。笔者仅用一件典型的公认的绿釉瓷器做对比,看看唐及五代瓷器的微观特征。要将唐五代的瓷器和宋及以后区分开来,是不难的。但是要将唐和五代的瓷器区分,则是不小的挑战。尤其有一类唐代蓝、绿色的器物,民间统称为唐秘色越器者,经常容易跟柴窑器混淆。如下尝试做一些区别。文中会提到《古瓷鉴定术语解释》一书中的重要术语,稍做一些解释和梳理:

1、唐代绿釉执壶:

文章图片1

唐代绿釉执壶 宏观图片1

文章图片2

唐代绿釉瓷水壶 宏观图2

从上图可见,此器具有典型唐代瓷器的特征:施釉不到底、滴釉现象、釉色不均、通体老死气泡处掉釉。

放三张官方博物馆的唐绿釉瓷做对比如下:

文章图片3

重庆三峡博物馆藏藏 唐代绿釉罐

文章图片4

故宫藏 唐代白釉绿彩罐

文章图片5

郑州城外城陶瓷艺术博物馆 唐代绿釉执壶

文章图片6

唐绿釉执壶 侧光可见冬瓜霜

上图中侧光处可见一层薄薄的白色包浆层,类似冬瓜表面的那层磨毛白霜,是《古瓷鉴定术语》中的冬瓜霜现象。

文章图片7

唐绿釉执壶 冬瓜霜微观

下面几图,是唐代低温窑瓷器的面部气泡特征,基本上所有气泡都死亡了,在器物表面留下一个个的凹坑,术语中称“破泡坑”(以后简称【术语】“XXX”):

文章图片8

唐绿釉执壶 表面破泡坑

微观看,内部长有白色结晶体和黑色污染物,白色结晶物用更高倍放大镜可见从釉面内部逐渐上浮至生长出釉面的轨迹,【术语】“珊瑚石景观”中的一种:

文章图片9

唐绿釉执壶 破泡微观1

文章图片10

唐绿釉执壶 破泡微观2

2、唐代建窑瓷器上的微观特征:

文章图片11

唐代建窑松石绿釉 曜变盏 宏观 曜变鹧鸪斑

文章图片12

唐代建窑松石绿釉 曜变盏底足及滴釉痕

第一类还是先上破泡坑:

文章图片13

唐代建窑松石绿釉 曜变盏上的破泡坑

微观可见黑色外部侵入物【术语】“臭干黑”、黄土、土层上白色结晶物【术语】“珊瑚石”景观的一种:

文章图片14

唐代建窑松石绿釉 曜变盏上的破泡坑微观

文章图片15

唐代建窑松石绿釉 曜变盏釉面上的更多白色结晶物

【术语】“丝瓜络”微观特征,建窑曜变瓷、钧窑瓷等窑变类器物常有。

文章图片16

唐代建窑松石绿釉 曜变盏釉面上蓝色矿物料表面的丝瓜络

在日本《君台観左右账记》对曜变天目有载:“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里面提到曜变的“玉白色晕”曜变,绝不是如今这三只曜变,所以历史上很大可能上有一只完整的曜变天目,周身是玉白色的光。这第四只曜变就在织田信长手上,相传织田信长进入本能寺时便携带了这件曜变天目。而在他死的前一天晚上,还在本能寺举行了茶会,这是第四只曜变天目最后一次出现,之后毁于战乱之中,从此世上再无这第四只泛玉白色光晕的曜变天目。

“玉白色晕”曜变盏宋代和明代均有仿品,非常少见。如下是一只唐代“玉白色晕”曜变盏的宏、微观特征:

文章图片17

唐代“玉白色晕”曜变盏 宏观图

文章图片18

唐代“玉白色晕”曜变盏 破泡坑宏观

文章图片19

唐代“玉白色晕”曜变盏 破泡坑微观,其中有土沁

下2图是【术语】“出筋线”:微观看,即土沁渗入开片、固着、堆积至外凸的特征:

文章图片20

唐代“玉白色晕”曜变盏 宏观 出筋线

文章图片21

唐代“玉白色晕”曜变盏 微观 出筋线

下图是掺金粉“玉白色晕”的微观炸花纹,可见明显的金属光泽、破泡内的白色结晶物、侧光时的蛤蜊光感:

文章图片22

唐代“玉白色晕”曜变盏 微观 “玉白色晕”

文章图片23

唐代“玉白色晕”曜变盏 微观 色晕中的白色结晶物和金属光泽

文章图片24

唐代“玉白色晕”曜变盏 微观 色晕表面的蛤蜊光效果

如下是另一只“玉白色晕”曜变盏宏、微观特征:

文章图片25

唐代“玉白色晕”绿地曜变盏 侧光曜变效果

文章图片26

唐代“玉白色晕”绿地曜变盏 宏观 底足

文章图片27

唐代“玉白色晕”绿地曜变盏 宏观 破泡坑

文章图片28

唐代“玉白色晕”绿地曜变盏 微观 破泡坑

以下是宋代和明代“玉白色晕”曜变盏仿品:

文章图片29

宋仿“玉白色晕”曜变盏

文章图片30

宋仿“玉白色晕”曜变盏

文章图片31

明仿“玉白色晕”曜变盏

文章图片32

明仿“玉白色晕”曜变盏

3、“珍”字款秘色越窑“花开富贵 景色宜人”五彩瓷瓶,此类器物民间通常归入唐代越窑秘色瓷系(以后此类物暂沿用民间“秘色越器”称谓),具体出土地点和窑址不详。胎釉特征,与传统理解的秘色瓷截然不同,釉面特征接近唐代越窑瓷器,而胎土比唐绿釉瓷更紧密瓷实,胎土颜色也不同。从其底款及精美程度推断,应为供御之物。胎釉特征接近唐代器,称“唐五代”器物更严谨一些,是为民间藏最早的五彩瓷类:

文章图片33

唐代“珍”字款秘色越器 宏观图1

文章图片34

唐代“珍”字款秘色越器 底足

文章图片35

上海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碗

文章图片36

上海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碗 局部釉面特征

(1)【术语】黄水斑

文章图片37

唐代“珍”字款秘色越器 宏观 黄水斑1

文章图片38

唐代“珍”字款秘色越器 宏观 黄水斑2

(2)【术语】银点

文章图片39

唐代“珍”字款秘色越器 宏观 自然放置,从釉面钻出的黄、白色结晶物

文章图片40

唐代“珍”字款秘色越器 微观 自然放置,从釉面钻出的黄、白色结晶物

文章图片41

唐代“珍”字款秘色越器 宏观 通体遍布银色反光物

文章图片42

唐代“珍”字款秘色越器 微观 银色反光物导致釉面凹凸变形

文章图片43

唐代“珍”字款秘色越器 微观 银色反光物导致釉面凹凸变形

文章图片44

唐代“珍”字款秘色越器 微观 臭干黑自开片渗透入釉面底层

文章图片45

唐代“珍”字款秘色越器 宏观 手柄底部仍作露胎处理

(3)【术语】有机附着物

文章图片46

唐代“珍”字款秘色越器 微观 手柄露胎处见火石红,及渗入的黑色有机物

此件唐代越窑器虽为薄胎器,其胎仍略厚于柴窑薄胎瓷。器口边缘更为硬朗、犀利、规整,手摸有棱,更接近与唐代器物,不似柴窑略肥厚圆润,触手无棱。

文章图片47

唐代“珍”字款秘色越器 口沿

文章图片48

柴窑 口沿

(4)早期铁线:

文章图片49

唐“珍”字款秘色越器 手柄上的铁线

文章图片50

唐“珍”字款秘色越器 铁线微观

总结:此瓶与唐代绿釉瓷相比,同样具有釉面容易掉色和底色不均匀的特征。跟柴窑器相比,胎土中未见用骨料支撑【术语】骨不塌子(后面附图)。通体遍布的银色针状反光物【术语】银点,为釉中掺入的金属粉末,或为银屑,具体化学成分未测。

上手触感,比唐代绿釉瓷、建盏的温度要更高一些,加上出土时间在2年内,故破泡坑与未破气泡各占一半。下图是微观气泡,内含白色结晶物的气泡已破(黄笔圈出),宏观为坑;未破泡一周边呈现深蓝色,是将破的特征(绿笔圈出)。

一般来说,越是高温瓷比低温瓷的气泡更耐久,不容易破裂。

文章图片51

唐“珍”字款秘色越器 微观 破泡

4、唐五代传统意义上的秘色瓷:烧造温度更高,釉面玻璃化程度更明显。如下是一件唐至五代的传统秘色瓷瓶宏、微观特征。绿色已基本褪去(推测它刚出窑时也是美美的绿色),但微观看气泡刚开始在顶部出现破裂的小白点(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小白点是破开的口子):

文章图片52

唐五代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宏观1

文章图片53

唐五代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底足 垫烧痕、火石红、褪色残余

文章图片54

唐五代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底足上边缘瓶身 绿色几近全褪

文章图片55

唐五代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微观 破泡

5、唐五代过渡期秘色越器:此类镂空瓷器民间习惯都归入柴窑。如下这件其釉面特征更接近唐,较易褪色,也有铁线,但施釉已经十分均匀,口沿和镂空处边沿依旧比较硬朗犀利,笔者按釉面特征仍将其归唐五代秘色瓷。有考古学者也认为这是唐代越窑青瓷。

有一些有“柴”字底款的薄胎镂空瓷,胎和釉都更薄,跟五代特征完全吻合,可确定为柴窑。

文章图片56

唐五代秘色瓷 镂空瓷瓶 釉面特征近唐,也有铁线

如下微观特征,1是黑色环境污染物,已经长进釉面;2是从釉内浮出釉面的白色结晶物;3是【术语】骨不塌子,即胎中掺入骨类物以保证薄胎瓷不塌胎,也从胎中浮上釉面。

文章图片57

唐五代秘色瓷 镂空瓷瓶 微观特征更近五代

如下是底足特征,更接近柴窑:粉色胎土施黑色化妆土。

文章图片58

唐五代秘色瓷 镂空瓷瓶 底足

釉面有一些白色出筋线,微观易见,宏观仅见开片中略泛白,出筋线高度矮于“白色玉晕”曜变建盏。

文章图片59

唐五代秘色瓷 镂空瓷瓶 白色出筋线

文章图片60

唐五代秘色瓷 镂空瓷瓶 釉中掺入了宝石玛瑙之类物,呈现出宝石的折射光

6、宋徽宗御题“显德二年”底款柴窑镶金边碗:此器从釉面特征看,已经克服了唐代釉面颜色不均的问题,但是釉水偏薄、发色偏死,没有秘色瓷釉水通透盈润肥厚的效果,测光看也没有秘色瓷釉水盈盈一碧、仿如水波荡漾的效果。

文章图片61

御题“显德二年”柴窑镶金边碗 宏观

文章图片62

御题“显德二年”柴窑镶金边碗 底足

如下是宏观破泡特征:形成密密麻麻的一群小白点,与老化痕迹重的汝瓷接近,整体气泡较小,没有破泡坑。

文章图片63

如下是微观破泡特征:塞满了釉内浮出的白色结晶物。

文章图片64

御题“显德二年”柴窑镶金边碗 微观 破泡

如下是器口原镶金边的微观:可看出金属(左下部)与釉水(右上部)的结合紧密,白色环境附着物遍布,且从釉面到镶金处的附着物自然过渡,没有断裂带。

文章图片65

御题“显德二年”柴窑镶金边碗 微观 原镶金边处

如下是宋徽宗御题金水的微观:可看出釉水部分的微观附着物被金属隔断,但金属上后又附着了新的黑色附着物,可确定金水处是二次成型的,且符合北宋出土物的微观特征。

文章图片66

御题“显德二年”柴窑镶金边碗 微观 御题处金水

如下是宋徽宗御题“崇宁”剔刻处的红色颜料微观:特征与上述御题金水类似。

文章图片67

御题“显德二年”柴窑镶金边碗 微观 御题印章处红色颜料

如下是柴窑烧照时原款与徽宗复烧后刻款对比图:原款竹刀划于釉上,釉面有白色破泡,后刻款可见金属刀具剔刻釉面而后用金水填涂的痕迹。

文章图片68

御题“显德二年”柴窑镶金边碗 题款 对比图

7、柴窑“大周”款童子龙型提梁壶:与上述器物比对,白色破泡更明显,开片中的出筋线也更明显。

文章图片69

童子龙形提梁壶 白色破泡和出筋线 宏观

文章图片70

童子龙形提梁壶 大周底款

文章图片71

童子龙形提梁壶 黄土胎施黑色化妆土 白色出筋线

文章图片72

两件器物对比图

8、柴窑“柴”字款青色薄胎树瘤壶:此类器远轻于唐代秘色越器和笔者经手的所有宋瓷,唯明成化薄胎器可达这样的轻薄程度。故民间有人认为此类底款是北宋所仿,笔者觉得不可取。柴窑器用手扣之声音清越,釉表镜面光泽、流光溢彩,不失为瓷中精品,釉水跟秘色瓷相比略显薄,少细碎小裂纹,釉色均匀且不易褪色。微观看,不见釉水中的白色结晶物上浮。

文章图片73

柴窑“柴”字款青色薄胎树瘤壶 宏观

文章图片74

柴窑“柴”字款青色薄胎树瘤壶 “柴”字底款、底足白土胎施黑色化妆土

文章图片75

柴窑“柴”字款青色薄胎树瘤壶 底足白土胎施黑色化妆土

如下图,黄色圈出部分为破泡坑,下面蓝色圈出部分为黑色环境物沁入:

文章图片76

柴窑“柴”字款青色薄胎树瘤壶 破泡坑及环境沁入物

上图对应的微观破泡及泡内结晶物:

文章图片77

柴窑“柴”字款青涩薄胎树瘤壶 破泡坑 微观

黑色沁入物微观:

文章图片78

柴窑“柴”字款青涩薄胎树瘤壶 黑色沁入物 微观

另外柴窑还有“柴世宗”、各种变形字体的“大周”底款。

9、柴窑“柴”字款果绿色薄胎花口盘:

此器与上面树瘤壶底款略有不同,胎釉特征一致,开片内土沁严重,十分牢固,刀剃不去:

文章图片79

柴窑“柴”字款果绿色薄胎花口盘 正面

文章图片80

柴窑“柴”字款果绿色薄胎花口盘 土沁 宏观

【术语】探底:即用砂纸擦拭底足,可得白色胎土。

文章图片81

柴窑“柴”字款果绿色薄胎花口盘

土沁长入开片中,随机分布,深入胎骨:

文章图片82

柴窑“柴”字款果绿色薄胎花口盘 土沁细节

土沁腐蚀处的微痕:

文章图片83

柴窑“柴”字款果绿色薄胎花口盘 土沁 微观

本系列侧重说明官方未见、民间收藏多有出现的,有争议的器物。对于民间收藏的、官方已有的传统器物,如唐代玉璧底瓷器、邢窑白瓷、巩县窑等,则从略。

对于唐青花、唐代汝窑、唐代上虞窑等器物,参照上述的原则基本可以定老断代,不再赘述。

------------------------

本系列其他文章:

瓷器微观特征简要梳理(1)——前言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80388085661680143/

--------------------------

补充一件唐代钧瓷,容易跟两宋钧瓷或元钧混淆,存世量凤毛麟角:

(1)表面的破泡坑

文章图片84

(2)釉面

文章图片85

(3)底足

文章图片86

(4)【术语】胎土龟裂纹

文章图片87

(5)釉面:不见北宋【术语】活流纹(两宋瓷器处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