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辆自行车能带来多少幸福感?走过那些坎坷,才能明白

 颍川派 2022-05-01 发布于河南

作者:石泉

01

最早接触自行车,是在1957年,那年我十岁。

父亲不知是从哪里买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车破得通黑,把、圈、架子都呈铁锈黑,没一处有亮光。

部件也缺失严重,没有车牌,没有前后泥瓦,没有铃、还没有前后闸,连脚蹬也是用两块木板代替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辆破自行车也算是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了。我们村仅此一辆。

那时候人们称自行车为“洋车”,从外国传来的东西,都会加个“洋”字。

这辆破洋车是日本制造的,钢材比较坚硬,配件不容易找。

曾记得后轮断了八根钢条。我哥带着我嫂子,还有一个大包袱,从禹县骑到扶沟,安然无恙。

我出于好奇,总想摸一摸。

掏腿骑

那时,我身高和车把高低差不多。放学了在院子里推一推,有时单脚在脚蹬上站一站。

时间长了,另一只脚也敢离地了,把腿从梁架下插过去,每次只能蹬半圈,倒回来再蹬。

有时在路上骑,赢得了人们的喝彩。

02

1965年,我十八岁,去白龟山水库做工,离老家有三百里左右的路程。

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往返探家曾多次步行。很想自己买一辆自行车,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久久未能如愿。

1967年春,我们八个工友协商,决定买一辆自行车,供往返探家用。几经周折,托当地老乡买了一辆二手车,红旗牌,花了28元钱。

我们商定,这辆车大家共有,探家时轮流使用。

1969年,我们转到了昭平台水库工地。施工很紧张,春节不放假。

到了腊月二十几,领导忽然“开恩”,允许我回家探亲。

得到消息兴奋不已,天已过午,很快就会天黑,又身无分文。更重要的是,那辆自行车,被另一位叫宋贯雨的工友骑走了。

顾不了许多了,我向老乡付保国借了五角钱,带了几个蒸馍,匆匆启程。

天黑前,走了几十里路,不知在什么地方见有个干店,住下了。

一宿二角钱,喝了一壶白开水,五分钱。

第二天向郏县方向走,一直走到安良镇,实在走不动了,坐下来休息休息。

心里着急,一路没敢买饭吃,光喝水吃馍,兜里还有一角钱。

正在焦虑愁闷之时,迎面来了个骑自行车的。

那人见我在路旁坐着,急忙下车来到我跟前,问明来由,决定把自行车让给我骑。

他正是工友宋贯雨,探亲完毕,骑车返程的路上,恰巧与我相遇。

在那种情况下骑上自行车,不知是何等地幸福,何等地快乐!

飘飘欲仙,难以言表,终生难忘!

03

1976年,我终于圆了自行车梦。

在长葛和尚桥买了一辆武汉牌自行车,不凭票,140元。

武汉自行车说明书

这是辆“杂牌车”,质量很糟糕,骑着感觉车体前后晃悠,只有铃不响,其他地方都响。

为什么买如此糟糕的自行车呢?也是无奈之举。

当时是计划供应市场,一切物资都要凭票供应。特别是自行车更是热门产品,属于“三转一响”的紧俏物品。

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是当时最时尚的物件,女孩子出嫁的首要条件。

三转一响

要想买一辆名牌正品自行车,如飞鸽、永久、凤凰、红旗这类的,很难,除非找熟人托关系。

04

中国是自行车大国,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人们出行,基本以自行车代步。

拥有一辆自行车,再也不是普通人的奢望了。

我一生骑过的自行车,最少也有十多辆。如今年逾古稀,仍然还有两辆自行车在身旁,随时骑用。

不过,现在骑自行车,只是为了锻炼身体。


 
石泉     

刘水成  字石泉,号具茨山农,1947年生,河南禹州人,许昌美术家协会会员,摄影师。曾任禹县印刷厂工艺设计师,神垕陶瓷高中美术教师。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点击加关注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颍川派↓↓

你若喜欢,点个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