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消渴目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未来会更好 2022-05-02 发布于湖北

编辑:牵手   来源:养生之家   发表时间:2020-02-25 15:29:22

养生之家导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即中医消渴目病,是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包括雀目,内障,目无见等病。

【概述】

(一)病因病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即中医消渴目病,是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包括雀目,内障,目无见等病。主要是指由消渴病引起的眼底出血性病变,多发生于消渴病中、晚期。由于起病症状不同,可归属于中医学眼病“雾移睛”、“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为双眼发病,可反复发作,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以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眼病。

6.png-sy

中医学对消渴病会引起眼部病变早有认识和记载,《三消论》曰:“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藓,痤痱之类,皆肠胃燥热拂郁,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故也”《河间六书·宣用论方·消渴总论》又曰:“又如周身热燥拂郁,故变为雀盲或内障”。至《秘传证治要诀·三消》则初步认为,其病机为“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本病是由于消渴日久,精亏液少,不能上承目络,目精失养,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目络,致视物模糊甚至失明。本人根据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的进展,结合其眼底病变发生,发展及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本病的发生,以阴虚燥热或脾虚气弱为本。素体阴虚或情志失调,劳伤多度致伤津化热;脾肾素虚,或过食肥甘,或形胖湿盛可致运化失司。久病终必归肾,水不济火,致气阴两虚,虚火伤络动血,而气虚统摄无权。致血溢脉外运化失司又可致水湿上泛,致视网膜水肿,渗出。常因气虚血淤,痰浊互结,虚实夹杂而致变证丛生,形成复杂多样的眼底病变。

(二)辨证分型

中医药防治本病的重点在两方面,一是早期病变的治疗,即通过中医药预防消渴目病的发生即病程的发展;二是治疗消渴目病引起的并发症,如玻璃体出血,黄斑水肿,多与激光治疗等结合。并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病机特点,分为三个主证型(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及二个兼证(血淤、痰湿)辨治。

1.阴虚内热证:症见口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心烦怕热,尿赤便秘,舌红,苔薄,脉弦数或细数。眼底见微血管瘤,小出血点,硬性渗出。多见于本病早期。

2.气阴两虚证:症见倦怠无力,自汗盗汗,气短心悸,头晕耳鸣,失眠,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无力。视网膜可见微血管瘤或斑点出血,渗出或水肿。

3.阳阴两虚证:症见形寒怕冷,面白无华,腰酸耳鸣,小便清长,四肢欠温,大便溏薄,阳痿早泄,舌淡红,脉细数无力。可见视网膜出血,水肿,棉絮状渗出或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多见于本病中、晚期。

4.血淤证:症见面色晦暗或苍黄,清瘦乏力,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紫暗,舌暗或有淤斑,舌下青筋怒张脉弦或沉涩,结代。本病不同程度出现结膜微血管瘤或囊状扩张出血,干涩,视网膜出血,棉絮状渗出或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视网膜静脉充盈纡曲,毛细血管闭塞,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纤维增值。

5.痰湿症:症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浮肿或苍黄,头晕目眩,胸闷心烦,大便黏滞,舌胖,苔腻,脉滑或濡。形胖体盛或肾功能差者,较常见视网膜水肿,黄斑水肿,棉絮状渗出。

(三)消渴目病的治疗

临床治疗消渴目病,主要以滋肾健脾化淤方为主辨证加减。必要时可配合激光治疗,常取得良好的疗效。基于消渴目病的病机特点,本人自拟滋肾健脾化湿方(由山茱萸、黄茋、石决明、葛根、僵蚕、生地黄蕤仁肉、鸡血藤、三七等组成),具有滋阴益气,化淤泄热,降糖通络功效。可随症加减。按本病病因病机为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而血淤则伴随整个病变发展过程,在某阶段又兼痰浊证。因此,治疗从滋肾健脾化淤着手,用滋肾健脾化淤方随证加减。

如属阴虚内热加玄参、知母、黄连;阳虚甚加淫羊藿,夹淤明显加泽兰、益母草;、,

痰湿重加法半夏、茯苓、浙贝母;养血活血用鸡血藤、丹参、三七、茺蔚子;止血用旱莲草,大蓟,小蓟,仙鹤草,白茅根,炒大黄等。如出现虚寒证,亦可用炮姜炭,艾叶炭等温性止血药。值得注意的是黄斑水肿在用车前子,泽泻,陈葫芦等利水药时,应酌加泽兰,益母草,桂枝等化淤或温通之剂。并以滋肾健脾化淤方为基本方,配合其他方剂应用。如气阴两虚者,治以益气养阴祛淤利水,用基本方合猪苓汤加减;阴阳两虚者治以温阳利水化淤,用基本方合,真武汤加减。每天一剂,水煎服,一月为一疗程。

(四)针灸治疗

针灸:选取脾俞,睛明,膈俞,足三里,球后等穴为主。并辨证循经取穴,如多食多饮取肺俞,意舍;多食易饥加胃俞,丰隆等穴。针刺得气候留针15分钟。

:国医大师唐由之教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消渴目病)的经验方:

方名:生蒲黄汤合二至丸加减方:

基本处方:生蒲黄、姜黄、旱莲草、女贞子各20克,生黄茋,丹参各30克,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各15克,川牛膝10克,川芎10克。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一个月一疗程可连服半年。

加减:玻璃体混浊,眼底纤维增殖明显者加渐贝母15克,法半夏15克肝肾亏虚明显者加生地黄、熟地黄、金樱子、楮实子、五味子各15克,血虚明显者加当归15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中医辨治

糖尿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除了可引起肾脏,心脏,视网膜,神经等组织器官损害外,亦可导致各种类型的肝脏损害。一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可累及机体各脏器缺血缺氧,肝脏也不例外缺血可引起肝细胞二氧化碳蓄积,酸中毒。氧供减少,氧消耗增加,使肝脏转氨酶活性增加,胆红素代谢紊乱,重者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尤其是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肝脏损害。二是糖尿病患者易患病毒性肝炎,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可促进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糖尿病患者原发肝癌的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倍三是糖尿病与脂肪肝常为姊妹病伴随发生。四是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等等都随时发生。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出现肝损害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防治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性肝损害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一)糖尿病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糖尿病性肝损害是很常见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关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最常见症状为糖尿病及肝损害共同存在的症状,如消渴乏力,有部分患者由多食易饥,并发肝损害后转为厌食,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二是体征少,一般无蜘蛛痣、肝掌、脾肿大,肝病容等,发生肝硬化时,才有这些体征,而且肝质地较硬,可有或无触痛,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9%肝肿大;未控制者60%肝肿大;在酮症时100%肝肿大。三是肝损害表现为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及白蛋白下降,但大多数均为轻度异常,仅少数重度明显异常。四是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

(二)糖尿病性肝损害中医辨治

糖尿病性肝损害多属中医“消渴”、“胁痛”、“积聚”、“黄痘”、“痞满”、“呃逆”、“呕吐”、“腹痛”范畴。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畅,过度肥胖、劳累等。由于精神抑郁,肝失疏泄气郁结。致气血淤滞肝络,过食高粱厚味,或肝气悔脾或久坐气消,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生痰,郁久化热,热损肝络;淤血、湿热、痰湿搏结于肝络致肝脏损害,因此,应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清热利湿,化痰通络,活血化痞为治疗原则,在辨证基础上,分型论治为好。

1.肝郁脾虚型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情志不畅,抑郁焦虑,腹胀胁痛,心悸不安,纳食不香,舌质淡红,薄黄而腻,脉细滑。化验检查,糖,血脂,血黏度转氨酶轻度升高。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湿。

方药:四逆散加味:柴胡10克,白芍20克,枳实10克,茵陈15克,黄30克,香附子15克郁金15克,川芎20克,黄柏10克,苍术12克,泽泻15克,生山楂20克。水煎服。

2.湿热内蕴型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肢沉懒动,口干口苦,急躁易怒,胸闷气短,恶心纳呆,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或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转氨酶中度升高,或伴有轻、中度脂肪肝或胆石症。

治法:健脾祛痰,清热化湿。

方药:连朴饮加减:厚朴15克,黄连6克,石菖蒲10克,法半夏15克,淡豆豉10克,栀子10克,虎杖15克,芦根15克,丹皮9克,赤芍15克,黄芩9克,泽泻15克,熟大黄10克,水煎服。

3.痰淤阻络型

临床表现:嗜睡懒动,肢麻疼痛,胸闷刺痛,眩晕头痛,动则加重,口干心烦,夜尿增多,视物模糊,腹胀纳呆,舌质暗或有淤斑,苔厚腻,脉沉涩,除有转氨酶升高并发脂肪肝外,还多伴有持续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尿蛋白,冠心病,心绞痛等多种慢性并发症。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逐淤,疏肝通络。

方药:生脉饮合桃红四物汤加二陈汤或平胃散加减:人参6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熟地15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陈皮15克,黄茋20克,苍术15克,全虫9克,地龙9克,丹参15克,栝蒌15克,厚朴15克,水煎服。

(三)体会

对糖尿性肝损害的治疗,一定要积极治疗原发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资,谨慎或避免使用对肝功能有影响的口降糖药物,如黄双胍类口噻唑烷二酮类等,尽量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经保肝治疗使肝功能恢复后,再考虑口服这类降糖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可加用降低转氨酶活性或退黄作用的中药,如田基黄垂盆草,山豆根,茵陈玉米须等,并可加用保肝降脂抗氧化作用的中药,如郁金、泽泻、虎杖、姜黄、决明子、生山楂、丹参、桃仁、荷叶等治疗用药至转氨酶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脂肪肝消失为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