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套书签,引出一段或许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唯我英才 2022-05-02 发布于河北
保定的老白

04-18

这是我收藏的一套河北保定的“直隶总督署”印制並发行的书簽,它一套共有十六张,名为“御题棉花图”。为了让你更好地了解它,让我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它吧,

这一套《卸题棉花图》为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由时任直隶总督方观承编撰绘制,共分为布种、灌溉等16幅,因为每图后均附有乾隆帝的七言题诗而得名。

方观承(公元1698一1768年),安微桐城人,乾隆十四年至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49一1768年)出任直隶总督。为官奉职恪勤,政绩卓著,被誉为“乾隆五督臣”之一。

说起这棉花图,还真有一段故事要说呢。就在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帝下江南来到保定,他特意去了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由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陪同左右,事后方观承亲自主编了一套农书图录,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从种棉花到染织成布的全过程,共有图十六幅,每图都有文字说明,等乾隆帝回到宫中,方观承将这图谱献给了朝庭,乾隆帝看到很是喜欢,並在每一幅图画中都提有一首七言小诗,乾隆帝趁兴又将其祖父康熙皇帝的《木棉赋》也加了进去,这就是清宫传世的《御制棉花图》。

方观承拿到这套经过升华的《御制棉花图》后,他主持将此套《御制棉花图》刻在十六块端石上,全部用阴纹线刻出,十分精细,图中的房舍和百姓都刻的十分鲜活,堪称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这套石刻它的意义不只是艺术价值,因为这十六幅石刻图一一对应着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和染练的过程,都刻画的十分清楚明了。

有关这刻石的细节,现以下图为例,或许能让你看出点它的珍奇之处。这是十六幅石刻图中的“拣晒”图的细节。

这是“拣晒图”放大后所见到的图像。

关于这套石刻珍品,时至今日它们依旧是一件被人们珍视的历史文物,虽然己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沧桑之变,仍然完好无缺的延续至今,依旧是我国种植棉花历史上的一件珍宝。当年的方观承在刻完端石后,又将《御制棉花图》送回了宫中,因此只有这《御制棉花图》的石刻留在了直隶总督署,並镶嵌于大堂东侧小跨院的墙壁之上。请见下图!

准确地说,民间流传的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见到的並不是《御制棉花图》,而是《御制棉花图刻石》的拓本。

关于这石刻的存放地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上面照片上介绍的,它在直隶总督署里放着。另一种说法我引用一段文字说明吧[…方观承命人将其(指《御制棉花图》)刻在石上,镶嵌在两江会馆(即上图“半畝园”内)的墙壁之中,是研究中国植棉技术的珍贵文物。]。还有文说[一九五四年,在“半畝园”的两江会馆旧址中,将《御制棉花图》刻石运回到“河北省愽物馆”收藏了。]

所幸的是这套宝贵的石刻珍品在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却依然完整无缺地保留着,才有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御制棉花图》的石刻和它的拓本,这怎么说也是一件令人庆幸和高兴的事吧。

本文写于2002年4月18日

发布于 04-18
来自作品集有关古城保定的人和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