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夷坚志》记载了大量有关“龙”的事件,谈到“龙珠”的也不止一个故事;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但似乎很难见到真龙、活龙了,也许,“龙”们是存在于另外的时空吧? 【原文】 建炎元年,鄂州嘉鱼县农夫乘春天雨耕田,于阴云蔽野中,见一火球在空,欲上复下,竟堕地,光焰赫然,须臾渐息。牧童以箬笠覆之,一爇而尽。老人或稍有识者曰:“我闻骊龙有珠,是必因斗而坠,须持厌服掩取乃可。”农释耒,解犊鼻裩罩于上,火焰如沃,果一大宝珠。包以归,献于主人田二翁。翁与千钱,置诸佛室。至夜,祥光四发,高出屋外。远处望之,谓田氏遭火,及赴救,则不然。喧传达于邑令。令欲得之,而虑其闭拒,乃摭他事囚翁于狱,使吏讽之。翁曰:“此亦何用?愿以献。”令大喜,遽命取之。而前一夕浓雾罩翁居,对面不相认,迨开霁,已失珠所在。其家来报,令不以为然,谓其靳诞,横施械梏。
【白话语音文字版】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的一天,鄂州嘉鱼县(今湖北咸宁属县)有个农夫趁着春雨天在耕田,当时阴云蔽野,忽然间,他看见天空中有个火球,看样子是想上去,但又掉下来,反复折腾几次,结果还是掉地上了,那东西依然在冒出光焰,很亮的样子,很快的,那光渐渐熄灭下去。有个牧童用箬笠盖在上面,“哄”的一下,箬笠就被烧没了。田间有老人以及稍有见识的人说:“我听说骊龙是有珠的,这东西一定是骊龙在打斗中掉落的,必须要拿厌服盖着从下面拿出来。”那农夫放下农具,解下自己穿的犊鼻裩(某种短裤)罩在掉下来的火球上,那火焰像是被水浇了,完全熄灭,发现果然是颗大宝珠。农夫于是把它包起来回家,献给主人田二翁,老翁给了农夫千钱,把这颗“龙珠”安置在家中的佛堂。到了夜里,这龙珠祥光四射,光芒能穿透房屋,照到外面,从很远的地方往田二翁家宅这边看,人们都以为田家遭了火灾,急忙赶来救火,到了以后发现没着火。这一下田家有“龙珠”的消息被吵吵着传到县令那里。县令想要得到龙珠,又担心田二翁回避拒绝,于是找了个别的借口把老翁下了监狱,还让手下官吏给老翁传话:“抓你来就是想要你的龙珠。”田二翁说:“我要这'龙珠’有什么用?愿意献给县令。”县令大喜,马上命人去田家取。县里来人的前一天夜里,一片浓雾笼罩了田家宅院,这雾浓到即使面对面都见不到人,等到云开雾散,原来供着的龙珠忽然找不见了。田家人来县里报告此事,县令不以为然,觉得田家因为舍不得龙珠才撒谎。田二翁自己不能脱免这次霉运,结果竟然死在狱中了。这个事儿是施师俞说的。【祥宏点评】:鄂州,州治在今湖北武汉;箬ruò笠,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斗笠;骊lí龙,传说中的一种黑龙;犊鼻裩(裈)kūn,短裤;沃,灌溉、浇;摭zhí,拾取;掩取,乘其不意而夺取或捕捉;厌(或压)服,不干净的、不好的服装,这里意味着用不洁物以巫术的方式去镇服某物;这故事隐含了一个道理:不是你的东西,不要拿,否则给自己招祸。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帙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38-谈谈《夷坚志》里的“龙”)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