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变天 公元710年7月21日晚,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著名的安乐公主李裹儿正在家里对着镜子化妆描眉。而此时,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却已带人闯入宫殿策反羽林军,联手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 政变中,韦氏一族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被处死,韦皇后本人、上官婉儿、安乐公主等大家熟知的女性人物亦悉数被斩,这场政变就是被称之为“玄武门事件”续集的“唐隆政变”。 政变结束后,李隆基将父亲李旦又一次迎上了皇帝的宝座。为什么要说“又一次”呢?因为之前李旦也当过皇帝,只是没当几年就被老妈武则天给废黜掉了,所以这是他第二次登基大殿。 很有意思的是,关于这场政变,李隆基并没有事先通知李旦。所以7月21日当晚,李隆基带着大队人马在深夜搏命拼杀时,毫不知情的李旦仍在床上睡得正香,那面是火光冲天,这边是鼾声一片。一觉醒来,老李才发现长安城变了天,自己稀里糊涂地又要准备当皇帝了。 当时李旦颇有感触,泪眼汪汪地看着李隆基,感慨地说道:三郎(李隆基小名),之前危害祖宗社稷的灾祸都是你平定的,现在满天神明和全国百姓只能指望你了。 李旦当上了皇帝,史称唐睿宗,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立太子。按说老李能当皇帝这件事李隆基功劳最大,是太子之位的不二人选。但不巧的是,李隆基头上还有个好大哥,也就是李旦的嫡长子李宪。 依照古代的说法,储君一般都是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正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来看,大儿子李宪应该是妥妥的皇位接班人。可三儿子李隆基刚刚讨平韦氏立下大功,没有三郎,就没有自己的皇位。该怎么选择接班人,李旦感觉非常为难,无法作出决定。 就在这个时候,深明大义的李宪主动站了出来。他言辞恳切地对李旦说:储君之位,涉及国家的安危,如果此时天下承平,则可让嫡长子成为太子人选;但目前国难初定,时局不稳,需要的是三弟这种杀伐果决,平乱有功的政治强人,倘若这件事处理不当,让海内百姓失望,于国家无益,实非社稷之福。以死请求不要立他为储君。 说实话李宪能有这份思想觉悟那是相当难能可贵。李宪的生母是肃明皇后刘氏,也是李旦第一次当皇帝时的皇后,所以当年才6岁的李宪就曾被册立为皇太子。 如今李旦重操旧业再次君临天下,嫡长子李宪已经31岁,正是年富力强一展鸿图的年纪。可经历过童年在祖母武曌的统治下,每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李宪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彻底清除武氏干政带来的余毒恶果,重振咱李唐爷们雄风,非三郎李隆基不可! 兄长李宪这番推心置腹的表白,把李隆基感动得痛哭流涕。毕竟历史上有太多太多为了争夺皇位而父子反目,兄弟操戈,兵戎相见的血腥案例了。李隆基也同样上书李旦,表示既然大哥他这么够意思,这皇位我不要也罢,就照嫡长子的规矩来。 两个人让来让去,还是李旦最终拍板将李隆基立为储君。 夺人之爱 不久李隆基继承大统,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李宪也说到做到,主动远离政治,整日喂马劈柴,一心关心粮食和蔬菜,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李隆基有感于兄弟情深,专门在兴庆宫修建了花萼相辉楼纪念这段情谊。还时不时邀约兄弟们上楼小聚,吃饭喝酒,下棋赏乐,共叙兄弟情深。并特意命人制作了一床宽大的被褥和超大号枕头要与兄长李宪一起过夜,抵足而眠。 唐玄宗对李宪的这份荣宠,堪称皇亲贵胄中独一份,李宪也成了唐玄宗身边炙手可热的第一红人。但李宪很懂事,从不结交朝堂政要,身边来往的朋友都是以文人墨客为主。这里面,就有我们非常耳熟能详的一位大诗人——王维。 ![]() 王维 相比同龄人李白求官不得的坎坷之路,王维年仅20岁就高中进士,优异的高考成绩和出众的诗画天赋,让他成为各大王府的座上宾。几个王爷中最受皇恩眷宠的“王中王”李宪也不例外。李宪经常组织各种文艺聚会,举酒属客,与大家一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这天,已经被封为宁王的李宪又请了一大帮子文艺圈朋友来府上吃喝玩乐,王维作为老熟人自然位列其中。但这天有点不一样的是,在这种热闹欢快的场合,宁王身旁的一位俏丽妇人,却一直郁郁寡欢、满面愁容,时不时独自垂泪,也不开口言语。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宁王见状,便大大咧咧地解释了一番。 原来,自从李宪做了逍遥王爷后,喜欢找寻各类女子选做家妾,府上常备有数十位妩媚宠妓。这天李宪身边的这位美妇,原本是宁王府外一家卖炊饼汉子的老婆,虽然已婚,但长得肤白貌美,楚楚动人。宁王一见倾心,马上从炊饼汉子手里抢了过来。 面对宁王李宪的滔天权势,卖饼夫妇二人敢怒不敢言。无奈,丈夫含泪看着妻子被纳入王府,从此是一朝侯门,萧郎路人。不过,虽然宁王对这位美妇宠爱有加,疼惜愈盛,但和丈夫分开后,妇人从未停止对老公的思念,并没有因为李宪的赏赐恩宠而忘记爱情最初的模样。 以诗成全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有一天李宪突然问妇人:你还想念之前那个卖大饼的汉子吗?妇人没有回话,只是低头默然不语,面容忧伤。李宪心中有些不爽,什么意思,我给了你荣华富贵,给了你锦衣玉食,可你居然还忘不了那个卖饼子的大老粗? 李宪有些恼怒,也有点赌气,在这天这场宴会上,专门命人把那位炊饼汉子也召进府中让他难堪。时隔一年多两人再次相见,女子只能远远地注视着自己的丈夫,双泪垂颊,若不胜情,一时间不能自已。 在座十多位文人雅士听完事情的原委,又见此情景,无不唏嘘凄然,为这对苦命鸳鸯的遭遇深感同情,也对宁王的做法颇有微词。然而更过分的是,李宪还非常恶趣味地让大家就此情此景写诗留念。面对宁王这位唐玄宗身边的第一红人,大家都不愿意得罪他,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动笔。 王维心想,这群文人一到关键时刻指望不上,还得是我出马。他命人取来纸笔,不到一炷香的工夫,就写下了这首意味深长的《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让我忘记旧日的夫妻恩情,面对眼前的良辰美景荣华富贵,我仍旧忧愁不已,眼泪不断,始终不想和楚王说一句话。 可能你很奇怪,不是说要以炊饼夫妻为主题吗?为什么会写到息夫人?息夫人又是哪位? 息夫人,妫(guī)姓,陈氏,原来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息国国君做老婆,也就成了息夫人。传说她出生的那一天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所以后世多称她为桃花夫人。息夫人的姐姐之前嫁给了蔡国国君蔡侯,算起来,蔡侯是息夫人的姐夫。然而息夫人出嫁路过蔡国时,却被姐夫蔡侯强行留下数日,还想对她轻薄无礼。后来这件事被息夫人的老公息侯知道了,他火冒三丈,立马鼓动南方大国楚国一同讨伐蔡侯,一解心头之恨。 ![]() 没什么悬念,蔡侯在息、楚两国的进攻下溃不成军,国破家亡,蔡侯本人也沦为了阶下囚。但蔡侯不甘心,马上跟楚文王说,息侯的老婆息夫人天生丽质,人比花娇,是难得一见的人间尤物。 楚国自古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统,一听说有美女,楚文王立刻找了个机会去息侯家蹭饭,并在宴会上见到了息夫人。一见之下不得了,楚王吃完饭顺手把息国也灭了,还把息侯安排到城门口看大门。当真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息夫人得知此事后,要去跳井守节。身边的仆人连忙将她救下,说:如果您自杀了,不只息侯性命不保,整个息国百姓也难逃一死啊。息夫人没办法,只好忍辱负重嫁到了楚国。 在楚国,息夫人备受文王宠爱,还给楚文王生下了两个儿子。但三年时间里,她却从来不肯主动开口说一句话。楚文王有一天忍不住问道: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你为什么不说话?息夫人正色答道:我一个女人,却伺候两个丈夫,自己死又不能死,还有何颜面说话? 不得不说,王维的这首诗写得相当巧妙,表面是在写息夫人(桃花夫人)的生平经历,实际上是用息夫人对感情忠贞的典故,借位于炊饼妇人身上,暗讽了宁王李宪的做法。 在封建社会中,在古代的男权主导下,统治阶级视大众女子如货物一般随意买卖,是对她们人格的践踏和感情的侮辱。息夫人与炊饼妇人选择用同样的沉默来代替了所有回答,这是她们最后的倔强,是她们对黑暗社会的无声控诉与反抗。 王维没有直接提到炊饼夫妻再次相见的场景,而用古代相近的例子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立场,既有对炊饼妇人表现出不贪富贵、不忘旧情高尚气节的赞赏,也避免了直言其事给宁王造成的尴尬。 宁王读完这首诗后,沉默了很久。毕竟他也是个读书人,知道这首诗背后的历史故事。最终,王维用这首诗做通了李宪的思想工作。 老李意识到了自己的生活作风问题,又将炊饼妇人送回其丈夫身边,让他们夫妻二人得以再续前缘。 在这场宴会中,王维如一位四两拨千斤的艺术大师,在这么有限的时间与场合里,用一首诗短短20个字,句句叙事,字字写情,既吟咏了历史,也意喻了现实,留下了一桩用诗歌来成全他人爱情的历史佳话。 监制 | 先宏明 编辑 | 巫家宏 |
|
来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