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温统一论》序

 为什么73 2022-05-02 发布于北京

原创 半聪先生 抱朴堂丹道 2022-05-02 00:00


作者:万友生

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论争,由来甚久,至今未息。其实,从伤寒和温病学说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它们本来就是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即:

从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内经》、《难经》和《伤寒论》都是寒温合论的。如《内经》指出热病皆伤寒之类,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夏至日前为温病,夏至日后为暑病;《难经》所谓五种伤寒中就包括有温病、热病、湿温;《伤寒论》不仅论及伤寒,而且论及温病、风温、风湿和痉湿喝病等,都足以证明。但应看到的是,这一时期的寒温合论,在内、难两经中是有论无方的。继之而起的《伤寒论》才把它充实起来,形成为理法方药具备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只是由于《伤寒论》详寒略温,尚未能满足外感病辨证论治的需要而已。还应看到的是,这一寒温合论的局面,由东汉延伸到晋、隋、唐、宋时期,大都是谨守仲景成规的。

金元四大家出,诸子争鸣于医坛,活跃了学术气氛,尤其是刘河间倡言火热,主用寒凉,突破了仲景成规,开拓了医家心境。后人因有伤寒宗仲景,热病主河间之说。但他对于热病,只能说是在病机理论上有所发展,还未能说是在治法方药上臻于完善。到了明代,温病学说逐渐兴起,并从伤寒学说中分化出来,独立发展,吴又可首先著成《温疫论》,开创了寒温

分论的新局面,但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内容还不够完备。迨发展到清代,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吴鞠通等人,著成《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书,才形成了理法方药具备的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由于这一体系是在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因而它们是一脉相承,相得益彰的。

正由于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所以寒温两说发展到清代后期,又在寒温分论的局面中,逐渐地走上了寒温合论的道路,如杨玉衡著《寒温条辨》等。民国以后,主张寒温合论者渐多。新中国建立以来,寒温统一的趋势,已日渐成为中医学界的主要动向之一。不少中医学者认为,伤寒六经体系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体系虽然各自有其特点,但都属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范畴,应该冶于一炉,溶为一体。何况伤寒学说比较详于表里虚实的寒证治法而重在救阳,温病学说比较详于表里虚实的热证治法而重在救阴,分之各有缺陷,合之便成完璧。今天中医临床诊治外感病,大都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的理法方药,多无成见。因此,寒温是应该重新合论,使之归于一统的。当然,今天的寒温合论并非历史的重复,而是对过去寒温合论以及寒温分论的继承发展,是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统一的。

近时中医学界在寒温如何统一这个问题上主张不一,如:有的主张用伤寒六经来统温病三焦和卫气营血;有的主张用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来统伤寒六经;有的主张用西医对急性热病的分期方法来统一中医的寒温两说等。我之所以主张用八纲来统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是因八纲乃中医对疾病尤其是外感病辨证论治的总纲。而王叔和所编次的张仲景《伤寒论》,虽然名为三阳三阴辨证论治,实则其阴阳是落实在表里寒热虚实上的。因而也就是八纲辨证论治。继之而起的温病学家,如叶天士著《温热论》和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等,虽然是按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但都是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继承发展,仍然是以八纲为依归,并在表里虚实的热证治法方面大大地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因此,用八纲来统

一寒温两说,或许不只是惬我心意的吧?

这就是我写这部《寒温统一论》的思想基础。也就是本书之所由来。但学问无穷,人识有限,见仁见智,各有其是,本书之作,聊当抛砖引玉而已。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了解这些知识!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