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多难?在抵达伊犁后,为何没能一鼓作气收复全境

 风尘讲历史 2022-05-02 发布于江苏

同治四年(1865年)阿古柏在英国和俄国的支持下,率军入侵我国新疆,并建立“哲德沙尔汗国”,但当时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完全没精力管新疆,致使阿古柏盘踞新疆十几年。

对于是否要收复新疆朝堂上也是分成了两派,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并且李鸿章海防论的核心还是防范日本,他早在甲午海战爆发的二十多年前就将日本对清朝的威胁提高到了沙俄对清朝的的威胁之上,原话是“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方,今日所以谋划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对此主张“塞防”的湖南巡抚王文韶不认同,他认为“海疆之患不能无因而至,其所视成败以为动静者,则西陲军务也”。

1

但无论是李鸿章的海防论还是王文韶的塞防论,都是走的极端,要么放弃塞防,要么放弃海防,实际上这二者皆不可取。左宗棠则持“海防”与“塞防”并重论。他认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京师指北京);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秩,防不胜防,即在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所以时事之宜等,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的建议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年近七旬的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但收复新疆可不是耍耍嘴皮子就行,那可是困难重重。

2

军费难

不管是现代战争还是古代战争,都是十分烧钱的,刚经历过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的清政府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支持李鸿章收复新疆,慈禧太后只给了左宗棠200万两银子,又让各省给左宗棠的大军筹集了300万两军费,加一起也不过500万两银子,这点钱根本不够,没办法清政府又下令准许左宗棠自借洋款500万两。但经费仍然不够,仗还得打啊,于是左宗棠又先后于光绪三年(1877年)、光绪四年(1878年)和光绪七年(1881年)向洋商借钱。统计下来左宗棠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期间共向洋商借款1375万两,另外向华商借款846万两。

3

军粮难

军费的问题靠着借钱解决了,军粮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有人可能会说有了钱不就能想买多少粮食就买多少粮食了,这当然是不行的,很多商人都投机倒把,肯定会趁机哄抬粮价,况且军粮所需十分巨大,再有钱短时间内要筹备这么多粮食也十分困难。左公也知收复新疆不是一时的功夫,就命西征军前锋部队驻扎在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此举非常有效,光绪二年(1876年)屯田所产粮食有5160余石,可以解决大军半年的军粮所需。但毕竟屯田种粮需要一年的时间,眼下所需的军粮还是得靠买买买解决。为了保证军粮的供应,左宗棠建立了四条路线:

一是从甘肃河西购买军粮,经嘉峪关、玉门关运送到新疆哈密;

二是由包头、归化、宁夏经蒙古运送到新疆东部的巴里坤古城;

三是在新疆东部就地购买粮食;

四是向沙俄购买,从斋桑泊运粮。

有了这四条路线,军粮问题就解决了。

4

军队难

打仗靠的还是人,军费军粮都有了,可如果部队不愿意去,那这仗也没法打。毕竟当时的新疆属于偏远荒凉地带,七万多人马中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的,长途跋涉不说,光水土不服都能要了一部分人的命,到时候都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去新疆的路上。为此左宗棠也不勉强,只要是不愿意跟随他去新疆的士兵,一律发放路费自行回家。其后左宗棠又对部队进行精选壮丁、裁汰冗杂,既节省了粮饷开支,又加强了战斗力。

在解决了重重困难后,左宗棠不负众望,采取“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彻底消灭了阿古柏集团,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区。然而之后左宗棠并没有指挥大军一鼓作气,收复新疆全境,这是为何呢?

5

阿古柏能够占领新疆,是得到了英国和沙俄的支持的。尤其是沙俄,借助阿古柏侵占新疆的时机,于同治十年(1871年)悍然出兵占领伊犁。想要收复新疆全境,可不是光靠军队就行了,又涉及到与沙俄的外交问题。清政府便于光绪四年(1878年)派出了钦差大臣崇厚出使俄国,想要通过外交手段收复伊犁。沙俄内部对于是否归还伊犁也是意见不一,直至崇厚到达沙俄半年后才给出了归还伊犁的条件大致有三条:

一、中国仅仅收回伊犁城,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以及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地区斋桑湖以东土地割让给俄国;

二、支付俄国“代收代守”伊犁的军费五百万卢布(折合二百八十万两)

三、免去俄国在蒙古和新疆的贸易税,并新开三条通商路线。

崇厚也是个丧权辱国的无能大臣,在沙俄的胁迫下签订了这份条约,即《里瓦几亚条约》。国内得知签订的条约内容,舆论哗然,张之洞上奏弹劾崇厚,“若尽如新约,所得者伊犁二字之空名,所失者新疆又万里之实际”,要求朝廷将崇厚“拿交刑部,明正典刑”。左宗棠得知消息后更是愤怒不已,说“我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里间皆俄属部,孤注万里,何以图存”。清政府也是硬气了一回,拒绝批复此条约并将崇厚革职查办。

6

之后清政府改派英法公使曾纪泽(曾国藩的长子)出使俄国,与俄谈判改约。为了给谈判增加筹码,左宗棠大军再次开赴新疆直奔伊犁,并且做好了武力收复伊犁的准备。同时曾纪泽与俄国的谈判也有了进展,争回了中弄过一部分主权。条约主要内容是:中国收回伊犁,部分取消原约的割地条款;只允许俄国在嘉峪关、吐鲁番设领事馆;俄国在蒙古和新疆的贸易免税改为“暂不纳税”。可惜的是霍尔果斯河以西及斋桑湖以东的地区仍然划给了俄国,共计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需要赔偿的军费也由500万卢布涨到了900万卢布。虽然此条约仍然是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相较于崇厚签订的旧约来说,能有这样的结果也算不错了。毕竟那时候的清朝要是与沙俄开战,胜负难料,万一失败了恐怕连之前收复的新疆都要拱手相让了。

7

不管怎么说,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仗打得漂亮,让清朝看到了中兴的希望,也进一步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只可惜1894年甲午海战的失败,撕掉了清政府最后一块遮羞布,清朝丧失了东亚霸主的地位,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热潮。

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