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才子袁枚的萍乡行(原创文人故事)

 天山一剑图书馆 2022-05-02 发布于江西

清代才子袁枚的萍乡行

曾建开  

  清乾隆年间某年春天,午后的袁河水面波光粼粼,一只小篷船正朝着萍乡县芦溪镇方向驶来。因为是逆水行舟,船夫手握长篙用力撑着船,岸上脚着草鞋的七八个纤夫,使劲拉着粗长的纤绳靠河边行走。这只小篷船中的客人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长者,瘦高的个子,双目炯炯有神。这位老人在舟中看书看得有些乏味了,于是他猫着腰走出船篷,站立在舟头欣赏袁河两岸的风光。

  这位长者不是别人,而是清代大名鼎鼎的诗人和学者袁枚。他这次是去湖南访友,路经萍乡。而且,他还随身带来了好几部自己前几年呕心沥血才编成的著作《小仓山房集》。年轻的萍乡知县胥绳武于半年前曾托朋友带信给自己,说想购一部《小仓山房集》拜读,因此,他这次路过萍乡,也想见一见那位谦虚好学的年轻人。眼看已进入萍乡县东大门廷宣乡(宣风)境内,他想着明天就可见到那位胥知县了,心情不由得高兴起来。
  忽然,他听到前面传来牛哞声,远远望去,岸边有一片村庄。问船夫,方知这村子是芦溪的江霞村。船渐渐驶近江霞,只见村头岸边有一大片桃林,桃花正灿烂开放着,似一片晨霞。袁枚不由得自言自语:“唔,江霞,好一个名字啊,这些桃花不就是江边的云霞么?”
  船驶到村边,袁才子听到村中传来一阵孩童琅琅的读书声。他此刻兴致很高,忙叫船夫将船停靠在南岸边,让他带着自己和仆人上岸。寻声找去,只见一间普通的平房厅堂内,十数名儿童整整齐齐地列坐各自的小木桌前,正在跟他们的先生高声诵读启蒙读物《三字经》。
  那教书先生见有不认识的客人来到门口站立,便走到门口询问:“请问先生有什么事吗?”
  袁才子抱拳一揖:“先生您好,打扰您啦。我是江宁来的,名叫袁枚。因听得这里书声琅琅,便忍不住上岸来看看。请问先生尊姓大名?”
  教书先生一听“袁枚”两字,顿觉如雷灌耳!当世的读书人哪个不知袁才子大名啊,想不到今天袁才子竟亲登大门!
  教书先生高兴得连忙拱手还礼:“不知袁大人来到,有失远迎啊,一路辛苦了,请进屋用茶!”原来,袁才子年轻时中进士后曾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过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
  于是教书先生一边把袁才子等让进侧屋就坐饮茶,一边回答说:“本人免尊姓彭。因村中孩童不少,族人让我教这些孩子念念书。当然,教育自己的子侄们,我也责无旁贷呀!”
  寒喧一阵后,彭先生让几位年龄稍长些的学生将他们所读《论语》、《庄子》等书拿来让袁枚讲解。学童们团团坐下,围住了这位让他们感到陌生的老人。袁才子很高兴,于是让几位学生说了他们自己对所读课文的理解,然后再一一进行指点。袁才子讲得深入浅出,并不时询问这些学童是否听得懂自己的讲解,那些学童都笑着频频点头,口称:“听懂了”。
  那些学童们听袁枚讲完,趁他们的老师与袁枚闲聊时,都跑回家去。不一会,他们有的用小篮提来饭菜,有的提来盛了酒的瓷壶和酒杯,要请这位老人吃晚饭。这时,已是傍晚时分,孩童们的父兄们刚刚荷锄从地里回到家,听说私塾里今天来了一位大才子,也都赶忙去探看这位远方来的客人,并热情地挽留他在村中农家小住几天,以便自己的孩子或弟妹能得到他更多的教诲。袁枚一一谢绝他们的好意,他向这些好客的农民们解释说,自己因有事去湖南要赶办,所以路上无法耽搁了。于是袁枚和仆人、船夫等告别了前来见他的农民们,说今晚要到芦溪镇上投宿。彭先生则和那些学童一直将袁才子送到岸边上船,依依不舍,袁枚站在船头,船都已走了十数丈远,他们还在相互挥手致意。
  袁枚对这次到江霞村的印像极深,他当晚便在芦溪镇客栈里写下了一首古风诗《萍乡纪行》:

远望碧桃盛,不知何家村。停舟褰裳往,颇闻书声喧。
柴门教学子,列坐何彬彬。闻有江南客,欣然喜动颜。
各将文章来,愿闻所未闻。为之少讲解,围坐点头频。
归各具鸡黍,手自擎瓦尊。父兄荷锄归,亦来觇佳宾。
但劝客小住,不知天黄昏。我乃行役者,风中不定身。
告以势难留,纷纷泪满巾。披衣送登船,姓名佥云云。
后会知难期,前途君自珍。感兹醇朴意,如逢羲轩民。
方知古桃源,依然在人间。但恨无缘留,回头空白云。
  

  袁枚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纯用白描,讲究章法,萍乡人民的质朴与热情好客、萍乡秀丽的风光一一跃然纸上,而袁枚对萍乡的留恋之情也渗透在其中。这首古风诗寄寓了他对萍乡这一方水土和人民的深情,是袁枚诗中的佳作。
 
(2010.8.1日17时半至20:05分完成此文撰稿,计1708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