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讲平说2934期:《史记》《资治通鉴》篇幅大内容多不方便阅读,有本书把三国历史精炼为13件事娓娓道...

 凯哥好心情f6v8 2022-05-02 发布于湖北

图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图片


平讲平说2934期#

现在人人都有智能手机,随时可以打开移动互联网,在搜索引擎里查各种资料,这个确实特别方便。大家想过没有在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查资料该怎么查?这个就是我当年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巨大挑战,那个时候就是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要想查资料就只能跑图书馆翻资料、翻工具书,如果资料不准,工具书不全,那可能还找不着要查的东西。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始学习历史知识,在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困惑,这个困惑我相信大家在学历史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我们所读到的历史资料大致有两种题材,一个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一个是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纪传体以人物为核心比如刘邦有一传,项羽有一传,张良有一传,韩信有一传,每个传记当中都把这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从头到尾讲一遍;而编年体不一样,它以时间为核心,什么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在每一年的每一个月的每一天都发生了什么事儿,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把这些事都要写下来

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种题材实际上给我们查资料,特别是初学者查资料带来一个巨大挑战。我来举个例子,比如现在你想查一查“六出祁山”这件事儿,从时间上来讲,“六出祁山”发生于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前后历时7年时间,按照史料记载实际上发生了次战役,两次大型战役,一次中型战役,次小型战役。如果打开编年体的《资治通鉴》,你需要面对的是7年时间,每个月每一天都有各种各样铺天盖地的事儿,从这些事件当中你要筛出来跟“六出祁山”有关的,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这个过程有点像在一大堆五颜六色的玻璃珠子里边,专门只挑绿色的珠子,而且是一个也不能漏掉,从头到尾地挑完,这实在是太难了。

有人说,那我不看编年体了,我看纪传体。好了,那新的挑战出来了,“六出祁山”涉及到诸葛亮、赵云、邓芝、魏延、王平、姜维,还涉及到曹真、郭淮、张郃司马懿,可以说前前后后涉及到好多人物。我们研究“六出祁山”不能只看《三国志》里边的《诸葛亮传》,需要把所有涉及到的人物的传记从头到尾都捋一遍,并且要把筛出来的信息自行整理编织,形成一个“六出祁山”的脉络;而且要看司马懿的有关资料,还得查《晋书》,不能只看《三国志》。这个过程有点像从各个篮子里挑一些五彩的线,最后编成一件衣服,人物多,头绪多,特别容易产生疏漏和混乱。

所以后人评价,纪传体和编年体这两种史书题材,存在的问题是“年不依事,事不依人”,也就是说纪传体这一个时间点上要写好多好多事,这些事交叉在一起;而编年体会把一件事情分散的记载在好多相关人的传记里,造成的结果就是前后月,彼此杂陈”。看编年体史书,要跨越时间段去筛同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稍不留神就会产生遗漏;而看纪传体史书呢,要在相关的好多人物传记当中一点一点去寻找同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稍不留神就会产生错乱。

说到这儿我们要提一个史学家,此人名叫袁枢,建州建安人,南宋孝宗兴年间的进士他先后担任过州教授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还有常德府知府、江陵府知府等职务。袁枢很爱读历史,他也参与过国史的编写工作,我相信前面我讲的那种查史料的困惑,袁枢也遇到过。袁枢非常喜欢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是《资治通鉴》篇幅太大,内容太多,而且每一年之中各种事情的头绪交叉在一起,读起来就非常不方便。

袁枢《资治通鉴》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理,他开创了以事件为核心来记载历史的题材,把《资治通鉴》的内容整理为239个大事件,每一个事件都独立成篇,把来龙去脉、起因经过结果都写清楚。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三国这段历史,就被袁枢整理为13个大事件,每件事情都有头有尾,有始有终,一目了然。袁枢给自己的作品起了一个名字叫通鉴纪事本末》,从这本书开始,史学领域出现了第三种题材。

以前有以时间为核心的“编年体”,以人物为核心的“纪传体”,现在又出现了以事件为核心的“纪事本末体”。杨万里跟袁枢是好朋友,他评价袁枢的作品说,“读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价说,“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具详,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未见。

所以作为普通读者,在读《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这种大部头的作品之前,我们大家还是应该先读一读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