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轻声字的平仄

 杏坛归客 2022-05-02 发布于山东

谈谈轻声字的平仄

郑永钤

轻声是上世纪20年代才发现的语音现象是汉语中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变调现象在全国的广大方言和普通话均有出现,但多见于普通话。

轻声一般不被当作声调看待,因为它没有固定的调值。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

汉语拼音里面只存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轻声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轻声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在词语、句子中有的音节丢失了原来的调值,变成一种念得又轻又短的字音。因此,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轻声音节的读音不能独立存在.

旧体诗词曲(南曲)是按照平仄的声调写的,上、去、入,在平水韵、林正韵、中原音韵中,都不存在轻声字现代汉语的轻声字,同样也分别属于平、上、去、入四声,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个调值

今天传承旧体诗词,无疑必须遵守传统诗词关于平仄的基本格律要求,因此旧体诗词不能读轻声,也不能读变调读轻声,就没有平仄了,创作也是如此,否则音韵不协调,不能体现古诗词本身特有的音韵美。

轻声有音高的不同,即有的轻声念得高些,有的念得低些。轻声的音高决定于它前面的音节的声调规律是在阴平后读 2 度如:桌子、村子;在阳平后读 3 度如:旗子笛子 ;在上声后读 4 度如:胆子底子;在声后读 1 度如:豆子骗子。

轻声大致分为三种形式。第一、虚词轻读,如着、了、的,嘛、哩、呢、么等等;后缀轻读,如儿子、老头等;双音轻读,如萝卜、地方、功夫、街坊以及爸爸、处处等叠字词语。

如何处理轻声字的平仄?有学者认为,对于“轻声”汉字入律的平仄划归,应当分类“论处”用作虚词轻读的,可平可仄。如多音“哩”字,“哩哩啦啦”之“哩”(象声词性)归为平声(阴平);“英哩”之“哩”(名词性)归为仄声(上声);而“哩”(轻读)作为语气助词(虚词)时,则视入律情况,可平可仄。

至于后缀、双音的轻读汉字一律以其原声调来划归平仄。如桌子、孩子、本子等“子尾字”的“子”读“”,当仄声;木头、石头、码头等“头尾字”的“头”读“tóu”,当平声。

叠字词的轻声按其前一字的读音定平仄。如星星、听听、兜兜等轻声词的第二音节都为平声;妹妹、走走、试试等轻声词的第二音节都为仄声。

另外,古诗词中有先例的从例即可。比如字:“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刘克庄《卜算子》)“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古人作仄,现代虽然读轻声,但用在旧体诗词中肯定也一律作仄了,比如“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再比如字:余笑与客言,的有此说么。”(王迈《还毡行》)“梅霖骤涨江天阔,还有长午可钓么。”(于石《次韵宏父初夏》)古人可平可仄,现代轻声,同样也可平可仄。

最后说一下,轻声和平仄的研究,应该是各自分属于语音学和音韵学的范畴。

语音学是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轻声的研究属于语音学范畴。林焘和王理嘉编写的《语音学教程》第七章就有专门关于轻音(轻声)的论述,其中还特别提到,汉语大多数方言都存在轻音现象,只是范围和数量存在很大差别。广州话基本不存在轻音现象,北京话可能是汉语中轻音最多的方言等。  

轻音只是一种读法。普通话中一些双音词如聪明、干净、热闹等,第二个音节只是按照习惯读成轻音,很难说其中有什么规律。有的可以不读成轻音。还有一些单音语素进入句子后是否轻读是两可的,轻读或者重读对语义和语法结构都不影响,只是能引起语气上的变化。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轻声不是一个单独的声调,不存在平仄问题,只是一个读法。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平仄四声是属于音韵学研究范畴,这里就不再谈了。

语音学和音韵学有联系,语音学可以说是研究音韵学的基础和工具。但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总之,今天我们以旧体诗词曲形式进行创作时,必须了解普通话中轻声字的运用,不会改变其原来的平仄声调,轻声更不能等同于平声。正如周镭先生所说,当代诗词曲创作所用《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应不受轻声因素影响,即便是用《十三辙》《新韵》进行创作,由于人们对现代汉语中轻声现象的认知还不是很全面,所以在书面创作中尚不用考虑轻声因素。

参考书目:

林焘和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1月第一版。

                      (刊发与2022年《中华散曲》第19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郑永钤:男,1948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诗词学会散曲分会会长,《安徽吟坛》副主编,《安徽散曲》主编。入选《当代散曲百家选》,出版诗集《郑永钤诗词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