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脑血管疾病的10大误区,您中招了吗?

 江海博览 2022-05-02 发布于浙江

心脑血管疾病

据统计,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3.3亿,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超400万人,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走出心脑血管常见误区,了解真相!

误区1

年轻人不会得

心脑血管疾病

老年人有更高的概率得心脑血管疾病,但这并不代表年轻人就不会有。

在日常心脑血管病门诊中,从原来基本没有50岁以下的患者,到现在越来越多的25岁、30岁、35岁的患者。

中青年猝死事件也屡见不鲜了。

误区2

血压低于140/90

毫米汞柱就可以了

55岁或以上的人,一生中出现高血压的风险大于 90%。因而,应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

伴有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血压应低于130/80毫米汞柱。

误区3

血压、血脂指数降到

正常值,就不用服药了

不少人觉得,既然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当然是病好了就要停药了。然而所谓降到“正常值”却并非病好了,高血压患者大部分都需要终身服药。

图片

而血脂较高的人,则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标准才是正常值。比如,对于尚无动脉粥样硬化者,其理想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应该在3.1mmol/L以下;但冠心病病人,要在2.6mmol/L以下;患有严重冠心病的人,则要降到1.8mmol/L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血脂指数正常后要咨询医生,切不可盲目停药。

误区4

剧烈运动能降低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这里说的剧烈运动是指“能出一身大汗的运动”。与不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相比,每周进行5~7次剧烈运动的人出现心房纤颤的几率可增加20%左右。

图片

与此相反,若是每周做5次轻运动(使人出现轻度气喘的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可使自己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降低35%~50%,并可提高体内好胆固醇的水平。

误区5

三高没有症状

就不用治疗

高血压早期多没有症状表现,高脂血症和糖尿病都不一定会有症状,甚至有些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都没有表现。

但是,没有症状并不等于没有危害,如果放任病情持续发展,就会对动脉血管造成损伤,逐渐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是诱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误区6

父母有心脑血管疾病

我也一定会得病

有家族病史仅仅表明,自己未来的危险高于其他人,但若及早预防,如多运动、健康饮食、保持健康体重、控制血糖、戒烟限酒,对预防心脑血管病仍有奇效!

误区7

按时吃药控制血糖

就能预防心脏病

就算血糖值控制稳定,也只能延缓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无法完全避免

图片

有糖尿病的人还要控制高血压、服用他汀控制血脂,以及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才会最大程度地预防心脏病。

误区8

只要有胸口痛

就是心脏病

不一定。很多时候,心脏病发作之前,没有胸口疼痛的感觉,而是气短、想吐、头晕眼花等。为谨慎起见,有不舒服的话,还是到医院检查的好。

误区9

胖子才会患

心脑血管疾病

“三高”疾病和体重超标有密切关联,所以很多人都错误的认为,只有肥胖才会患病。

图片

殊不知,除了肥胖这个高危因素外,年龄不断增长、性别、种族、遗传等等,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误区10

女性不用担心

心脑血管疾病

有大量的研究和调查都明确指出,男性患“三高”、心脑血管病的几率高于女性。

但这并不代表女性就不会患病,事实上,有疾病家族史、体型过于肥胖、绝经后的女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需要提高警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