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一个人的认知塑造幸福

 小贤心理 2022-05-02 发布于江苏

在这里,读懂人性,读懂自己。  
每天学点心理|婚姻|自我成长|管理实用心理学
约咨询/讲座 :315789351(微信)

关于幸福这件事,这个词太大了,难以完整表达清晰。

每个人的认知不同,经历不同,对幸福的理解和需要也不同。
对于温饱都是问题的人,能吃饱就是幸福。
对于身体不健康的人,健康就是幸福。
对于婚姻不幸的人,婚姻和谐就是幸福。
这一切取决于每个人当下的需要,以及内心(潜意识)的需要。



幸福是什么?
哈佛大学做过一项大型实验,实验表明:
真正决定我们幸福指数的是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保持愉悦和放松,促进身心健康!
重要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是我们天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有各种让你不舒服的感受,例如:不被尊重、不被爱、被轻视、被攻击、没有存在感。
生命和关系的因素。
马斯洛五大需求,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从下至上分别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之所以放在最底层,不是说他最低端,而是因为他最重要。
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好,那么最首要满足的就是生理需求。
吃好,喝好,睡好,心情好,这是你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
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谈谈影响幸福的另一个因素。
生命就是关系。
没有人可以脱离关系独立存在。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
这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基础的关系,也是我们的第一份关系。
它是我们这一生所有关系的根基,也决定和影响着我们的所有关系。
如果我们在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家庭中成长,有一个装满食物的冰箱,有爱自己的父母,那么我们差不多相当于中了世界上的彩票。
父母给予孩子的无条件的爱是整个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之一,也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安全的基础之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至少需要有一部分是稳定的,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去面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波动和混乱。
当然,这并不是在说,如果我们在童年时期没有这种安全的基础,就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发展这种基础。
无条件的爱是稀缺的,但它是坚不可摧的,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
只是一个能提供安全感的家庭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它超越了一个人拥有的任何其他实际条件。
孩子是一面镜子,孩子的面孔,能照出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很多父母常说:“我的孩子我还能不了解?”
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
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内心意愿被深藏、被漠视,得不到精准回应,孩子就会迷失,也会疏远与父母的关系,而这使得父母更无从看见孩子。
弗洛伊德的著作《性学三论》中讲到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
“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没有回应,孩子就好像生活在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有回应,就有了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温暖。
一个成年人身上所有的问题,差不多都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答案,也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经历中寻找源头。
所以,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来说,的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一切关系的起点就是依恋关系——与父母的关系。
这种种关系定义了你自己,进一步定义了你所看到的世界。
幸福的核心,是关系
假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交易性的,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也变得扭曲了,因此就有了“我怎样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我需要的部分?”
这样的想法。
我们可以想象到,这可不是获得幸福生活的秘诀。
人永远不能被当作工具来用。
在需求无法满足和面临考验的时候,我们往往没有底气在自己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展现最开放的一面。
这就是我们自己要强大的重要原因,只有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我们才能让自己强大又对他人敞开心扉。
一只年幼的小猫追逐自己的尾巴,被一只年长的老猫打断,老猫问小猫在干什么。
小猫咪解释说:
“别人告诉我幸福就在我的尾巴里,所以我想抓住它。”
老猫说:
“啊,是的,我也被教导过幸福就在自己的尾巴里,但我发现,当我朝着成长和目标前进时,我走到哪里,幸福就跟到哪里。”
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自己为什么不快乐,或者纠结于自己为了“获得”快乐必须做些什么,那么我们几乎永远不会快乐。
就像故事中的老猫一样,当我们带着真实、坦率、创造性、目的向超越奋进时,我们所要的幸福往往会自动出现。

没有人能伤害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有一道简单的公式清晰地描述了我们对于伤痛的本能反应:
伤痛×抗拒 =痛苦。
“伤痛”是由生活中那些“不幸”造成的,比如事故、疾病,或者某个我们深爱的人去世,有可能只是我们和周围的人,比如爱人、孩子、父母、同事之间的冲突。
“抗拒”指的是为了击退伤痛而做出的所有努力,比如让身体绷紧,或者想方设法赶走伤痛。
“痛苦”是指我们在自己的伤痛之上增添的肉体或情感上的压力,一层接着一层。
在这道公式中,我们如何与“伤痛”相处,决定了我们将承受多少“痛苦”。
如果我们对于伤痛的抗拒降低到零,我们承受的痛苦也就降到了最低。
伤痛×零 = 零。
生活中的伤痛确实在那里,我们不需要对它们做多余的发挥,我们不需要到哪里都将它们带在身上。
受害者心态无处不在,即便下定决心想纠正,也会受到外界的持续影响。
家人、另一半、朋友等,他们身上的受害者心态也在时时影响着我们。
什么时候推卸了自己的责任,还得了好处?
如果想去除这种心理习惯,就得找出这种心态的源头——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样的心态让自己得利了?
所谓得利,既可以指实际的好处,也可以指情感上的某种满足或放松。
人这一生苦乐参杂,喜忧相伴,没有谁能一马平川,无波无澜。
人不但要面对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之事,还要管好自己情绪这一关。
常给自己设限,自我为难,遇喜就神清气爽,遇难就萎靡不振,这样的情绪会毁了自己美好的人生。
很多人都在情绪里犯错误,误认为发泄情绪就能解决问题,其实不然。
没有与情绪共处的能力,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和成长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今后和谁一起度过人生。
如果不想谈恋爱,就和朋友在一起聊天;或者是独处。
如果和父母很难沟通,尝试找到生活中你最信任的“重要他人”,比如心理咨询师。
打开自己的认知,将自己的人生不断地扩大。
改变自己最大的障碍,其实不在行为上,而在思维认知上。
而改变思维认知最大的障碍,在于我们通常都很难保持极度开放。
所谓保持极度开放,就要让自己能够放下原来的惯性思维,以一种空杯心态来重新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重新思考如何对待自己这件事。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