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24)

 读书和做人 2022-05-02 发布于河北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七讲 为政

不能狭义地理解“政”。

不是只有当了国家领导人才能谈“政”,

也不是只有进入国家机关才能谈“政”。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凡是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级别,凡是有级别的地方就可以“为政”。

【为政】【学习】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认为,诵《诗》是为了从政,如果做不到通达,不会灵活运用,在外交场合不能独立应对,死记硬背,即使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又有什么用呢?

程子曰:穷经将以致用也。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为政】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仆,驾车的意思。

庶,众多的意思。

孔子去卫国,冉有给他驾车。一路上,孔子看见卫国人口众多,感叹道:“人口这么多啊!”

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那再进一步该干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有。”

冉有说:“富有了以后,再进一步该干什么呢?”孔子说:“教化他们。”

【为政】【言】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几:近。

莫:没有人。

鲁定公问孔子:“有没有什么金科玉律,'一言’就可以让一个国家兴旺?”孔子说:“话不能这么说。如果非要找这么一句话,就是大家说的'当国君难,当臣子也不易’。作为国君,如果清楚地了解当个国君的难处,从而都能谨慎、认真地对待国家和人民;作为臣子,如果都能体谅国君的难处,处处替国君着想,给国君抬轿,替国君补台,这不就相当于'一言可以兴邦’吗?”

人心都是相互的,学会将心比心,方得人心。得人心者,国未有不兴。这句话其实说的就是换位思考,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往往都是有大智慧、大格局的人。理解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懂得换位思考的人,都有根植于内心的善良。理解多一点,苛责就会少一点;体谅多一点,矛盾就会少一点。

鲁定公又问:“有没有'一言’可以让一个国家毁灭?”孔子还是回答:“话不能这样讲。如果非要找这么一句话,那就是大家说的'我当国君没有其他的乐趣,唯一的乐趣就是没人敢违抗我’。如果他的命令是对的,没人敢违抗,不也很好吗?但如果他的命令是错的,也没人敢违抗,这不就几乎等于'一言而可以丧邦’吗?”

呵,所以不要老想着当一把手可以“说了算”,说得对还好,说得不对,执行下去是要犯错误的。当了一把手,更多的应该想自己的责任,自己肩上的担子,举轻若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谢氏曰:知为君之难,则必敬谨以持之。惟其言而莫予违,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邦未必遽兴丧也,而兴丧之源分于此。

范氏曰:言不善而莫之违,则忠言不至于耳,君日骄而臣日谄,未有不丧邦者。

【为政】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叶公询问治国之道。孔子说:“让国内的人愉快,让国外的人慕名投奔。”

换作一个学校,那就是让自己学校的老师工作愉快、有幸福感、有获得感、有尊严,让外校的老师羡慕,想方设法要调过来。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学有成绩,管理有人情,绩效多多发。

叶,shé,古音,作姓氏。

叶公,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叶邑。治水开田,颇具治绩。曾平定白公之乱,担任楚国宰相。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

【为政】

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jǔ]父:鲁国的邑名,在今山东莒县。

鲁国除了称家臣之长为宰,邑长也叫宰。

子夏担任莒父的长官,向老师询问应该如何施政。

孔子告诉他:“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倒办不成;眼睛只盯着蝇头小利,往往会因小失大。”

见小利,而弃大义。弃大义,则大事不成。

做事情站位要高,谋划要远,稳步推进,善始善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为政】【善人】【战】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君子”注重个人修养,“圣人”则需要一定的平台可以实践。

“善人”,是孔子对统治者道德素质划分的一个层次。高于“君子”,低于“圣人”。

即戎,出兵作战。

当时,训练军队很费时间,为使参训的人达到实战要求,孔子说要用七年。

参战前,要训练;上岗前,要培训。既是对战争和岗位的尊重,也是对士兵和员工的负责。

【为政】【战】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以,用。

不教民,指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老百姓。

孔子对军事训练很重视,他认为驱赶未经训练的老百姓上战场,等于是白白让他们送死。

如果不教民众战事,平时不对他们进行动员和训练,强调仁化,提倡和平,一旦发生战事,他国来侵,那就相当于是放弃抵抗了呗?

新聘任的教师,不经培训,不传授经验,就直接把他们推上讲台,让他们担任班主任,这是对新教师的不负责,也是对学生和学校的不负责。

【为政】【为命】

14.8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命:国家的政令。

这一段是讲郑国如何起草政令:

裨谌,bi,4声,chen,2声,郑国大夫,长于计划。他负责文件的起草。《左传》: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世叔,即游吉,字子太叔(即“子大叔”),世叔是字的另一种叫法。春秋时期郑国正卿,郑定公八年(前522年)接替子产担任郑国的执政,郑献公八年(前506年)去世。他负责初稿的审阅和加工。

行人子羽,即公孙挥,子羽是他的字。行人,指负责外交,是他的官职。他负责二稿的再审阅和再加工,特别是辞令的修饰。

东里子产,即公孙侨。他住在东里(在今郑州),属于郑国七大贵族之一的国氏。文件最后要交到他的手里,由他做最后的审阅和加工。子产是郑国最有名的执政大臣。

孔子称赞的是,郑国发布命令,一定要由他们四个共同起草,裨谌了解基层,先写草稿,然后交世叔组织讨论,再交子羽修饰,最后由子产定稿。四人各有所长,配合得很好。

既有分工,更有合作。通力完成,慎之又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