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绵密淅沥,不肯断绝,薄雾霭霭,弥漫于嘈杂的雨声中。远处人家隐约有灯影绰绰,窗边映出一个孤单的剪影,正对着烛火发呆。微微卷曲的纸角,暗示着它曾被人一读再读,反复摩挲。那是远在长安的妻子寄来的书信,娟秀的字迹间,诉说着久久无法得以疗愈的思念。一声几乎轻不可闻的叹息引得烛影轻轻一晃,正在发呆的人回过神来,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一首小诗,作为回信。  自从奉诏外任之后,他最放心不下的便是独自留在长安的妻子王氏。唯一能使他得到慰藉的,便是自千里之外寄来的一封封家书。 “你问我何时才是归期,但我却不能给你肯定的回答。”宦海沉浮,太多身不由己,来与去,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或许是察觉到了这样的回答对妻子来说太过残忍,他便将笔锋一转,落在窗外无尽的大雨之中。“你知道吗?今夜我这里下了好大的雨,淅淅沥沥,涨满了秋池。”因为爱你,所以想与你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因为想你,所以用这种方式拉近我们的距离。“记得从前在家的时候,也曾遇到这样的潇潇夜雨,我们总是秉烛夜谈,灯火下你美丽的脸庞,足够我一生都为之倾倒。” 短短28字,却承载着无尽的相思柔情,让人心头一暖。双向奔赴的爱情,即使相隔万里,也能给人莫大的鼓舞安慰。待到窗透初晓,云销雨霁,这一封满怀爱意的家书,便会被送上旅途,最终落入妻子手中。如此温暖的一首诗,为什么要给它贴上“绝望”的标签呢?那是因为,李商隐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妻子王氏已经病逝在长安。从前车马都很慢,一封带着思念的信,往往要辗转数月,才能落到主人手中。也许她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又不愿让他担心,所以才会一遍又一遍地问他:她渴望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在生命消逝之前,再见一见让自己魂牵梦萦的那个人。
 可惜的是,她还没能得到答案,便永远沉睡在夏秋之交时的长安。他怀着无限的期盼写下回信,憧憬着重逢之日,却未曾想到,一封书写着妻子死讯的家书,正在快马加鞭地朝他赶来。最绝望的,是我还在憧憬着重逢,但那一天却永远都不会到来了。 对于一生因身陷“牛李党争”而郁郁不得志的李商隐来说,妻子便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光。 被网友们称为“网红教授”的戴建业老师,因为其独特的讲课风格而一炮走红。 在他的讲述下,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化身为幽默诙谐的“段子”,不食人间烟火的古代诗人,成了他调侃的对象。当流量如洪水般向他袭来时,他没有躲避,而是不断录制短视频,在各大平台开通账号,受邀到全国各地举办讲座......许多人指责他“红了就只顾着赚钱,哪有一点文人风骨?”就在舆论甚嚣尘上时,他终于站出来道出“敛财”的真相: 五年前,与他相濡以沫半辈子的妻子被诊断出肺癌晚期,而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种靶向药没有纳入医保,一盒就要五万块钱。有一次,妻子拿药的时候不小心,一盒药全部倒在了地上,有几粒找不到了,妻子为此急得嚎啕大哭。从此以后,他便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赚钱,只为了延续妻子的生命。他说:“如果她都不在了,我要这文人风骨又有什么用?”只可惜,上天并没有听到他的祷告,与病魔抗争了五年后,妻子还是永远离开了他。后来有一次,他在讲解苏轼写给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几度哽咽,最后含泪离开了镜头。 我想,如果当年的李商隐早早得知妻子病重的消息,他也一定会不顾一切地飞奔回妻子身边。我们不愿面对衰老,于是挽留青春,但时钟永远不停,岁月终有痕迹。 我们不愿面对离别,于是挽留爱人,但或生离或死别,相逢便是为了说再见。凡人之躯,无法抵挡生老病死,光阴逝去,我们能做的唯有珍惜。 只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待到离别之时,也可以笑着说:【后记】: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