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好情绪?什么是坏情绪? 很多人可能张口就来: 好情绪就是能够让自己感到愉悦的情绪,比如:高兴、欣慰、轻松、喜悦、欣喜、兴奋、如释重负、心花怒放等等。 坏情绪就是让自己难受不舒服的情绪,比如:哭泣、沮丧、愤怒、失望、焦虑、悲伤、恐惧、紧张、不知所措等等。 这样的回答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这其实是对情绪的误解,把情绪分为好的和坏的情绪,容易造成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可能想象不到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到底会造成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人有趋利避害的心理,我们很自然地会排斥坏的,向往好的,所以,一旦把情绪分为好的和坏的,我们就会排斥坏的情绪,不仅排斥自己的,还会排斥他人的。 看看下面的情景,你肯定很熟悉: 孩子一直在哭,家长厉声呵斥:“哭什么哭?不许哭,真没出息!” 朋友在哭,我们会劝慰说:“不要哭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快别哭了”。 我们认为哭是不好的,是不应该有的,真的是这样吗? 有个家长群里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一个孩子敢在父母面前哭闹撒泼,起码说明一件事:他认为在父母面前发泄情绪是安全的。这也说明,你们的亲子关系是不错的。若孩子知晓自己的负面情绪、自己的愤怒是不会被父母允许的,是可能遭到严厉打压的,那么他很可能会被迫将愤怒转向自身。于是就会出现孩子“自虐”或者压抑自己的情况。 哭,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情绪释放,如果因为自己感觉哭是不好的,让情绪得不到释放,经常如此,就会出现心理问题,进而让身体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有些看似坚强、很少哭泣的孩子,最终出现心理问题,就是这个原因。 想一想,如果自己在乎的人遭遇不幸甚至离世,那么,不哭是好的?还是哭是好的?这个时候,哭才是应该的。 所以,正确对待情绪,就不要简单把情绪分为好坏,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情绪问题,探寻自己或者他人情绪背后的意义,或者,先接纳情绪的存在,感受情绪带给你的信息。 心理学认为,每种情绪都对当事人有着积极的一面: 比如:愤怒是在告诉你,有人侵犯了自己的边界;悲伤可以提醒你,要好好珍惜拥有;恐惧能够让你注意保护自己等等。还有刚才所说的哭泣,有时候能够让你焕发出新的能量。 有一位女性登山者讲了自己在登山时两次哭泣的故事。那一次,她要把攀登一座8000多米海拔的高山作为给儿子的生日礼物,但是,在爬到6000米左右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快撑不住了。她想到无法给儿子这个最好的礼物了,就开始嚎啕大哭,并且让队友把自己哭的情景拍摄下来。 但是,哭完之后,她感觉重新获得了能量,于是又继续往上爬。等爬到7000米左右时,她又哭了,并且对着镜头对儿子说对不起,自己要平安回去,爬不上去了。但是,哭过之后,她却还能够继续攀登,最后终于攀上了顶峰,给了儿子这份难得的礼物。 作为高中老师,我也遇到过很多学生在考试失利后的哭泣,我总是让他们尽情地哭个够。然后,他们会在哭过之后告诉我,老师,我感觉好多了。于是又开始精神抖擞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去。 正像上面家长群里的那段话说的,当一个学生感觉伤感时,能够在老师面前哭泣,应该能够说明这个老师当得很好,因为学生在老师这里感觉哭泣是安全的,他是把老师当做了亲人一样才可以哭出来。 这样一想,我怎么有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味道呢?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孩子在你面前从未哭泣过,或者很少哭泣,那你倒是要感到不安了,很有可能不是孩子格外坚强,而是孩子在你这里哭不出来,是他不信任家长。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反思自己在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是不是存在问题了。 至少,家长应该先改变一点,那就是不要在孩子哭泣时感到烦躁,不要去粗暴地呵斥孩子,更不要说一些伤害孩子自尊的话。 同样的,我们每个人也要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观察分析,当情绪来了,问一问它:“你来了是想提醒我什么呢?” 情绪无好坏之分,看你怎么对待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