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铭:科学、迷信和神学​

 汪平书屋 2022-05-03 发布于湖北


本号已入驻“个人图书馆”,四百多篇原创文章,你百度时可在个人图书馆搜索到,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路铭科学、迷信和神学

作者:路铭  

有个问题因涉及到为人处世的底层逻辑,所以在我心里沉淀了好久,也一直想把它解释清楚。但每逢想把它转成文字,却又多次望而却步,因为做这件事情似需要串联起不少知识和概念。现在恰逢五一长假加上疫情封控,使得我下定决心用文字娓娓道来。
想必很多人在学校时,常跟关于科学、迷信和神学(宗教)的定义打交道。我也不知道如今学校的相关课本,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只是认为在上个世纪的课本和读物中,对这三者的定义有着可商榷的余地。
如果我向别人声明自己“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敬畏神学”时,对于那些仅仅接受过去知识的人,他们听后会深感疑惑,还可能会带有一丝震惊:相信科学跟反对迷信固然无矛盾,可是反对迷信跟敬畏神学(包括部分宗教)之间似乎讲不通啊,而且相信科学和敬畏神学之间似又有极大的矛盾。
有人产生这种疑惑和震惊毫不奇怪,因为在我们以前所接受的课堂教学内容里,就是把神学等同于迷信,又把科学和神学对立起来。在当时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科学、迷信、神学和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体系。迷信:信仰神仙鬼怪等不存在的事物。神学:援用唯心主义哲学来论证神的存在、本质和宗教教义的一种学说。宗教: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的天国和来世等。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这些定义相对地简单粗糙,不够精准,并且其根本问题还在于强调“客观”。
因此,以下我更新过去的书本和词典等灌输给大家的,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希望阅读者能用开放和自觉的态度对待它们。
首先是科学:“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上述现代对科学的定义跟过去相比已严密许多,可是仅用这段话去定义科学似乎还不够完整。我觉得为了给科学以更加完整的定义,一是需要引入康德的认识论,二是需要引入波普尔的“科学就是可以被证伪”说。
一旦使用康德的认识论,加上波普尔的“科学就是能够被证伪”的学说来一起定义科学,就能使科学和神学成为平共处的兄弟。下面就先分别介绍一下康德认识论和波普尔理论的概况:
康德认识论的主要意义,就是抹去了人们对于人能够认知“客观世界”或者“客观世界规律”的臆想,掀起了一场认识论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认为:人类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世界,对于现象世界背后的世界,也就是“自在之物”或“物自体”,凭借人类的感官是无法给与正确的认知的。换句话说,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都是主观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世界”。“康德并不反对知识是认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符合关系,他只是把传统的知识观颠倒过来,认为知识不是认识主体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了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或直观能力的结构”。所谓的世界,仅仅是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并且按照人类所特有的认知框架进行整理后的产物。康德的名言即:“人为自然立法”。经过康德这一番革命,便为神学和宗教腾出了地盘,同时将所谓的“客观世界”交给神灵或者上帝去处理。
波普尔的可证伪学说,也是一次对以往的课本与读物中,关于科学定义的革命。波普尔对于科学的定义是:“科学就是有着被证伪的可能性的、能够被证伪的知识”。在以往的课本与读物中,人们仅仅把科学定义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但是自从科学战胜了神学以后,只经过区区数十年的风平浪静,随着在科学在量子物理学等领域研究与探索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不少无法自圆其说的物理和宇宙现象。比如在物理学著名的双缝实验中,光子通过两个狭缝的行踪会随着观察者的观察而改变,在有观察者(摄像机开启)时是一种状态,在没有观察者(摄像机关闭)时又是另外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光量子一经人的观察就会发生“坍塌”。还有科学家们后来发现的量子纠缠现象,一对量子是以超光速进行着彼此间的信息传输,这些都是违背迄今为止人们获得的科学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事件。说它们显得灵异,也丝毫不为过,这样就有了所谓的“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说法。近代以来,科学万能以及它的神圣性,正在受到各种有力的质疑和挑战。于是,伴随着波普尔关于“科学就是能够被证伪”的理论的问世,人们便顺势而动,将科学从一度取代神学的神坛上,小心翼翼地请回地面。
其次是迷信:迷信是指对人们某一些事物感到迷惘而不知其究竟,可又盲目地相信关于它们的各种说法。科学和迷信的区别是:“科学是一种允许自我证伪的动态开放的可靠方法,讲究的是形式逻辑和证据。而迷信是无条件接受,不允许质疑、没有形式逻辑、不需要可靠证据,是盲目的相信”。迷信作为科学的对立面,或者是从未被验证过的对于事物的盲目相信;或者是那些在当前已经被证伪的,但在过去被人认为是科学的学说。比如今天已经被证伪的地心说,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少数先入为主或信息渠道不畅之人,还是会盲目地对此信以为真。


最后是神学:神学是那些既不能被证明为真,又不能被证明为假的那些信仰、规则和说法。多数神学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超自然的力量或实体(上帝、天神、鬼灵等)存在,并认为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主宰或影响人们的命运,因而对这种力量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
所以,科学和迷信的区别在于:科学是可以被证伪,或者有被证伪的可能性的关于世界和事物的学说,迷信是已经被证伪,或者无法从逻辑推理或实践中被证明为真,却还有人相信它的那些关于世界和事物的说法。
那么迷信和神学的区别又在哪里呢?“神学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神学研究和论证神或上帝的存在,神和上帝的本性以及神或上帝和世界、人类的关系等。狭义的神学则是专门研究某一特定宗教(例如基督教)的神学”。至于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宗教所依靠的是神学。那么迷信和神学(包括部分宗教)的区别在于:迷信是已被证明为假,也就是已被证伪,或者无法从逻辑推理或实践中被证明为真,却还有人相信它的关于世事的说法。但是神学却是既不可被证明为真,也不可被证明为假的关于世事的说法。比如有人说:“通过祈祷,可以让天空下雨”。因为这种说法已经被人们反复证明为假,所以它属于迷信范畴。又比如有人说:“人死后具有灵魂,人的意识不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死亡”。因为这种说法既不能被证明为真,又不能被证明为假,所以它属于神学范畴。
读到这里,一直在开动自己大脑思考的读者,或许已经明白我在本文开始提出的,“人可以在相信科学的同时,又敬畏着神学和宗教”的原因了。因为科学既可以被暂时证明为真,又有被证伪的可能性。而神学既不能被证明为真,又不能被证明为假或伪。所以科学和神学从两者的本质上来看,本来就是涉及和讨论着两个不同世界的问题的学说。科学涉及并适用于此岸世界,神学涉及并适用于彼岸世界。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可以被人们用来为此岸世界也就是现实世界服务。科学用来管理和处理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神学(包括部分宗教)被人用来管理和处理人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所以,众多科学大师比如牛顿、帕斯卡尔、笛卡尔、波义耳、法拉第、爱因斯坦、莫尔斯和莱特兄弟等,他们或者原先就相信上帝,或者到了晚年由相信无神论到皈依上帝。
另外,按照康德的具有哥白尼式革命的认识论,既然人们无法认识现象世界背后的“物自体”和“自在之物”,科学仅仅是一套可以对观察和感受到的事物现象进行自圆其说,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行之有效的理论。至于“自在之物”究竟是什么,人们不必去追究它们。因为“自在之物”属于上帝管辖的范围,人类只需要去信仰它,只需要对它保持虔诚与敬畏。
像康德这样的通过现象去认识世界,而不去追究那些位于人的认知框架之外的,为人的认识能力所不及的“自在之物”的思想,也常常让我联想起那个叫做“鱼缸中的金鱼”的思想实验。这个思想实验有几种版本:
第一种来自于霍金的灵感:由于在鱼缸中的金鱼的世界里,光进入水以后会发生折射,所以尽管在我们看来,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外力影响的话,是做直线运动的。但金鱼们看到的物体,却是沿着曲线运动的。如果金鱼中有着一些高智商的佼佼者,那么这些鱼中精英也可以在它们的世界里,总结出一套物理学规律。“虽然这样的规律对于金鱼缸外的人类来说,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第二种是承认人就是“鱼缸中的金鱼”:鱼缸外面的人,就是如今我们人类心目中的神或者是“上帝”。人类就如同金鱼那样,无法用自己的眼睛和感觉器官,发现鱼缸外面的“人”,也即人类心目中的“上帝”的存在。金鱼们仅仅知道每天中午或晚上,会有食物会从水面上被投下。它们也知道每过一个星期时间,鱼缸中的水总是会重新变得清洁;鱼缸北边的温度,总是比南边的温度要来得低一些。而所有这些现象和变化规律,都是鱼缸中的那几条最聪明的金鱼总结出来的。这些被总结出来的规律,经过一年多来的观察和验证,似乎没有什么例外或者差错。于是被鱼中佼佼者总结出来的这些规律,就被全体金鱼们公认为是鱼缸世界中的“科学”。那几条总结出这些规律的金鱼,被整个鱼缸世界评为“优秀科学家”和“杰出的思想家”。
最后,我想或许会有人对用“鱼缸中的金鱼”跟“银河系中的人类”进行类比这种做法嗤之以鼻。他们的理由之一是,鱼缸中的金鱼们能够在人的照料下,生存多少代?而相对于在银河系中生存的人类,如果银河系外真的有操控我们生活的上帝的话,却已经繁衍生存了成千上万代。


但是这些人似乎不知道,现在世界上早已有着开放了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大型水族馆,生长在那里的鱼类们,不也是已繁衍了无数代了吗?同样重要的是,不管是在鱼缸中,还是在大型水族馆内,那些相信鱼缸世界中的“科学”的鱼类,总是相比那些不相信的鱼类们,要生活得更加安全、健康、快乐与长寿。因为这些金鱼会在适当的时候,游到靠近食物投放的地点获得更多的食物,它们可以通过感受水中液流的流速变化,及时回避水泵抽吸的低压。它们又学会了根据水中灯光的颜色,游向温度较高的区域取暖,它们可以保持让自己脊柱拉直的泳势,防止椎间盘突出。它们识得那种可以治疗口腔炎症的水草,它们也知道当水面上方投下大网时,必须主动避入由两面或三面围墙构成的死角。有些爱好艺术创造的金鱼,更是按照“优秀科学家”讲解的流体动力学原理,渐渐学会了在水中翩翩跳起轻松优美的舞蹈。

作者原创文章

路铭:诗人、猜谜者和偶然的拯救者

路铭:东食西宿

路铭:幸福检测仪

路铭:鸟儿和人儿

路铭:立竿见影和功在千秋

路铭:直面人生苦难的智者——叔本华和尼采

路铭:俗人、高人、超人和圣人

路铭:气质是怎样炼成的?又需要添加哪些元素?

路铭:对于科学与神学的重新思考

路铭:我是如何看待时间的

路铭:对“看不见的手”的重新思考

路铭:有限和无限

路铭:斗兽棋的启示

路铭:斯卡波罗集市

路铭:一面镜子

路铭:自然界没有玻璃墙

路铭:谈谈“地理环境决定论”

路铭:猜猜世界的真实模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