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和答案,他们都写过了

 牛几书吧 2022-05-0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一、
 
两篇读书笔记。第一篇,是鲁迅的。
  
民国二三年,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信用日见其好。他们发行纸币和存单,说纸币方便又好用。很多人,包括乡下的那些农人,都跑去把手里的银元换成了纸币。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
 
哪知,说变脸就变脸了。这边是袁世凯想做皇帝,那边是蔡锷云南起义,物价一天一个样,纸币一天一贬值,银行停止了兑换。老百姓手里的钞票,成了花不出去的废纸。稳重如鲁迅,也慌了。夜来写文章,“忽而变成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
 
没办法,只能自救。天天打听如何把手里的纸币,银行的存单,再换成银元。有天突然得到消息,说黑市有的换了:打六折几。鲁迅先生“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过几天,行情涨了,竟然到了“七折”。一听还涨一点了,那更是“非常高兴”。到最后,手里的纸币存单都打折兑换成了银元,甚至觉得万分欢喜起来,“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甸甸觉得安心”。
 
从银元到纸币,从纸币又到银元。从不能兑换,到打折兑换,从花不出去的废纸,到死而复生的银元。内心呢,从“不安”,到“非常高兴”,从“更高兴”,到“万分欢喜”。鲁迅先生反思了自己的这种“心路历程”,写下了著名的《灯下漫笔》。他说,这种心理,不仅是自己的,也是身边人的。不仅是个体的,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

“倘在平时,钱铺子少我一个铜元,我是绝不答应的。但在有可能失去全部铜元的时候,即使大打折扣,也是万分喜欢的”,这是为什么,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心理?

深夜无眠,鲁迅先生写下两句狠话: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为什么极易变成奴隶呢?因为两千年,向来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等到人羡慕牛马,再给牛马的待遇。便是太平盛世。鲁迅先生举例说,在中国历史上,老百姓经常要受到“官方”和“强盗”的双重掠杀。“强盗来了,百姓就属于官。官兵到了,该是自家人了吧,但仍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老百姓就希望,有一个稳定的主子,不用拿他们当百姓,拿他们当牛马就很好。

鲁迅先生说,观照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就两句话: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4月29日。
 
历史已过百年,先生写到泣血,反反复复在说在喊的,无非是:要“立人”。所谓立人,“尊个性而张精神”,给人以人的自由和资格。

时至今日,仍是掷地有声。
 
二、
 
第二篇,是王小波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刚拿起笔写作的王小波,写过一个略显稚嫩的小说——《猫》。
 
不知何时起,小区里隔三差五的,会死一只猫。不是毒死,不是乱棍打死,是被好端端的挖了眼珠,扔在一腿高的栅栏平台上。眼珠尽剐,血流不停,小猫惊惧熬痛。想逃啊,但逃不走。猫用腿探四周,四周都是不确定。不高的栅栏平台,于它成了深渊。无路可去,无计可施,只剩凄厉惨叫。整夜的叫。直到不再流血,直到力竭而亡。
 
这样的事情,隔三差五的出现。王二被小猫的惨叫折磨,整夜无法入睡。一次次,他起床看猫。看一只只猫,如何被折磨至死。看小区里的人,大家如何对此不在意。谁挖了猫的眼珠,猫如何惨叫死去。都没人不在意。他问周边的人,大家总是轻描淡写的说一句:是孩子们,真淘气。也有人告诉他:猫,是野猫,郊外捉来的。若再问得多了,大家会腻。会反过来数落他:你这个人,真没味儿。
 
痛苦的王二,记录了猫的痛苦,也记录了自己的痛苦。他说,他不明白,自己为何和周围人不一样。大家好像什么都懂,也早习惯了猫叫声。而自己,好像是初初才来人世,到现在才感知这一切。疑问至此,他没有再写下去。

只是草草写了几句莫名其妙的话,匆匆结尾。他是这样写的:我背着书包,书包里放着一条绳子和一把小刀。我要到动物收购站去买一只猫来。当我把它的眼睛挖掉送上平台时,我就一切都明白了。到那个时候,我才真正跨入人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懂王小波的这几句话。以为这只是一个文学青年对“丛林世界”的普通感喟。不就是要成年吗?不就是挖猫眼吗?后来,才慢慢体会,不是的。他在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的东西。你是否还能看见被挖了眼的猫,你是否还听见猫的惨叫声?为了走进人生,你是否已经交出了你的愤怒、疑惑和感知?你有没有失去真和善,失去共情和思考?当人世裂开口子,你是不是还在选择麻木?你是不是那个沉默的大多数?
 
时至今日,我仍不觉得王小波的这个小短篇,是个好小说。但那确是一个写作者可贵的起点。一个选择靠写作吃饭的人,一个社会的知识分子,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个“扪心自问”的东西。就像多年后,他给出版社的信里写的,“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所有的一切,都从不失去感知和表达开始,从对自我和时代保持敏感开始。
 
三、

人到中年,书是常读常新。因为生活经验,会走到书里。而书里的东西,也会走到生活中。你所疑惑的,他们都写过了。

多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