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柴烧——质朴的外表蕴含着熠熠生辉的灵魂

 新用户3536Meiv 2022-05-03 发布于四川

柴烧,指利用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主要分为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烧制陶器时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釉面上落了灰或胎体有走火的痕迹,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制瓷标准中是不被欣赏的,被认为是“瑕”。

「了解」柴烧——质朴的外表蕴含着熠熠生辉的灵魂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陶瓷以洁净整齐为佳。窑工们之所以发明匣钵,千方百计地把陶瓷和窑灰隔绝开,就是为了得到光洁的釉面。

督窑官之所以不惜成本地砸掉一切带有铁点、变形以及落灰的器具,就是为了保证出产器皿的“完美”。因为当时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带着落灰的、形状不规则的陶瓷就是残次品。

现代柴烧并不仅仅像字面上看到的“用柴烧制”这么简单。这个概念源于日本的寂侘美学,烧成的器具多用于茶酒具或是室内陈设。

「了解」柴烧——质朴的外表蕴含着熠熠生辉的灵魂

因为柴烧出的作品平和、自然,可以很好地烘托宁静平和的雅致氛围,色彩通常也很低调耐看,不会抢去主体物的风头,已经在日式生活中流行了很长的时间。

可以说,柴烧已然成为日本陶瓷的一大风格。例如极负盛名的信乐烧、志野烧等都是柴烧的门类。

近几十年,这种审美趣味经过台湾传入大陆,契合了大家近日渐浓厚的,对于专属定制、品质生活和回归自然的追求,于是风靡一时。

「了解」柴烧——质朴的外表蕴含着熠熠生辉的灵魂

柴烧陶器作品拥有浑厚内敛的质感,其“火痕”与“灰釉”所构成的自然美妙纹路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火痕和落灰会因烧窑的薪柴材质不同、坯表落灰多寡、烧窑时间长短、坯体在窑内的位置及所受的温度差异而呈现各异,这也决定了每件柴烧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柴烧无法量产,未能烧出精品,每次只能用小窑烧造,且成品率很低,市场极其稀缺。

近年来,柴烧作品越来越受到追捧,特别是在台湾地区,柴烧已成为陶瓷中的奢侈品。

「了解」柴烧——质朴的外表蕴含着熠熠生辉的灵魂

来源:北京陶瓷艺术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