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艳玲 | 我的二哥二嫂

 大河文学 2022-05-03 发布于河南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




二嫂又给我打电话了,问我们周末是否回老家,回去带点她种的菜。我推脱有菜吃呢,二嫂说自家种的菜好吃,比市场上卖的好吃。
二嫂是我的妯娌,细想结婚这25年来,虽早已没有公公婆婆,但兄弟姊妹给予我们的关爱从未停止过,二哥二嫂尤甚。
25年前,春节刚过,一个烫着短发,身穿小花袄,领口系着丝巾,打扮时尚的中年女人去了我家,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我从未谋面的二嫂。二嫂代替当时年事已高的婆婆来正式提亲了,并大包大揽向我父母承诺,婚礼在她家的新房子里举行。于是,在亲人的祝福声中,自由恋爱的我们如愿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这么多年来,二哥二嫂始终是这个大家庭的核心。兄弟姊妹七个,带小辈和更小的一辈,50余人,大事小事,红事白事,二哥二嫂总是冲锋在前。即便中间受到一些非议和误会,人多嘴杂,出力不讨好,但下一次,二哥二嫂还是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
每年清明和十月初一的上坟,三个姐姐和我们都是在二嫂家吃饭,二嫂总是早早把东西准备好。有时正逢周末,一去就是10余人。当我们到家时,二嫂已经早早盘好馅,并包了几篦饺子了,有时候是炖一锅排骨。
2016年春节过后,突然萌生回老家盖房的念头,老公与我一拍即合,也得到了兄弟姊妹的大力响应。于是,从拆土坯房,到挖地基,一步一步,二哥成了工地的监工。他一天到晚在现场,有时晚上睡在工地看护水泥,碰上房顶浇筑,还需要管十几个工人吃饭,都是在二嫂家张罗。村里人都纳闷,这到底是谁家在盖房子呢。我们由于工作,经常一周才回一次家,倒成了名副其实的亲戚。前前后后,历经一年,终于在公婆留下的老宅基地上,盖成了房子。从此,那个曾经陌生的村庄,我也有了家的感觉。
二嫂在六十岁那年力排众议入了党,因为她一直是村干部,入党之后又在村委干了几年,坚持原则,秉公无私。2021年春节,想着疫情没有2020年春节那样凶猛,大年初一,兄弟几家要在一起聚餐的,可二嫂坚决不同意,说啥也不允许,她觉得自己家得起表率作用,最后只好作罢。
现在,二嫂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但每天在手机上学习强国一点也不含糊,讲起国家大政方针,侃侃而谈,不拉人后。
每次回老家,二哥二嫂总是有啥给啥,来不及推让就送到我的院了。每年的玉米糁、玉米面,从来不用买。每个春节前,二嫂炸的麻糖,蒸的馍,总是弄一大袋子让我带,在没有公公婆婆的日子里,有了二哥二嫂的庇护,从来没觉得孤单。
二嫂的城里同学送给她的衣物,她嫌太时髦,硬要塞给我穿,而我这些年,我有了宽松点的衣服,也会给二嫂穿,二嫂每次都笑纳。凡事都能想到家人,厚道待人,才是自己和家人最好的福报。
二哥二嫂生性豁达,肯吃苦,俩人说话语调高,有啥从不藏着掖着,在村子里和亲朋间有良好的口碑。公婆去世后,许多老亲之间的往来,都是二哥二嫂出面应酬。一双儿女事业有成,女儿女婿在部队,英姿飒爽;儿子自主创业,风生水起;儿媳是中学教师,温良贤恭。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的二哥二嫂,已年近70,在城里接送三个孙辈上下学。
老子曰,“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温柔敦厚,是君子的立身之道。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要贪小便宜,宁可天下人负我,也不要辜负一个人。待人之道,精明不如厚道,厚道含混,才是真正享福之人。这些年,二哥二嫂深谙此道,才过得通透、明朗。
二哥二嫂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也深深影响着我们。从盖好房子的2017年开始,我们这个大家庭的聚会更加频繁起来。有了更大的场地,定制了更多的桌椅板凳,一大家子,几十个人在我们的院子里,众人齐上阵,做大锅饭,杯盏交错,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原来亲情同爱情一样,也是一场双向奔赴。
善良是火种,只有不停地传递,才能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简介

杨艳玲,河南济源人,就职于济源实验中学,喜文学,爱旅游,偶有心得,随手记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