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邓铁涛对药运用心得——桂枝、红花

 中医睡眠张医生 2022-05-04 发布于湖北

桂枝、红花

【单味功用】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气芳香,入肺、膀胱经。本品体轻,色赤,有升无降。其功用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桂枝味辛兼甘而性温,善于温经通络,活血通闭,并有强壮作用,在妇科和其他杂病中应用很广。

     红花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红花的筒状花。味辛、性温,入心、肝经。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用于治疗血瘀心胸疼痛(包括冠心病心绞痛)、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尽、瘀血积滞、小腹胀痛;亦可用于斑疹颜色不红活等症因于血滞者;还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以及关节酸痛等症。另外,本品小剂量入药,尚有调养气血之功。

【配伍效果】

      桂枝味辛兼甘而性温,善于温经通络,活血通闭,调合营卫。红花辛散温通,入血分,长于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二药配伍,活血散结,温通经络之效益彰。

【用量用法】

桂枝5~10g,红花3~6g,煎汤服用。

【用药心得】

      邓教授在治疗硬皮病时,常用软皮汤加上桂枝、红花,加强活血散结的力量,使硬结皮肤得以舒缓。笔者曾用邓教授经验治疗多例硬皮病患者,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如患者陈立颖,女,36岁。素体易患湿疹,且缠绵难愈,2006年2月17日首诊。患者面色晦暗,面部表情较僵硬,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和腹部及双上肢皮肤有白色及黑色斑点,肤质硬化,皮色光亮,双下肢皮肤有白色斑点,肤质仍软,双足足踝处皮肤色暗,质干且硬化。患者诉现双上肢关节肿胀,活动困难,时有肌肉疼痛,咀嚼困难,颈部转动可,胃脱胀痛,便濾,失眠,夜间咽喉干燥,心慌心跳,自测脉率100次/分。舌淡胖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系统性硬皮病。中医诊断:皮痹(脾肾亏损型),治以健脾、补肾、益精兼顾养肺。处方:党参15g,怀山药30g,茯苓15g,丹皮10g,泽泻10g,生地10g,熟地10g,五爪龙60g,鸡血藤30g,百合30g,仙鹤草30g,山萸肉10g,黄苗30g,白芍15g,扁豆花10g。嘱患者可用沙虫干煮瘦肉,猪肤(即猪皮)煮怀山药、黄苗、百合等食疗。

       2006年3月3日二诊:基本情况同前,患者诉服上方后,自觉呼吸时腹部皮肤稍有松弛,精神有所好转,纳差,但大便已成形,眠较前改善。舌淡胖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处方:黄茂30g,五爪龙60g,鸡血藤30g,怀山药30g,茯苓12g,泽泻10g,丹皮10g,山萸肉10g,生地15g,百合30g,黄精15g,鹿角胶10g,升麻10g。外洗方:川萼15g,当归15g,生地2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10g,细辛10g,防风10g,络石藤%g,稀荟草30g,老桑枝30g,加生姜5片、生葱连须5条共煮,煮好后加米酒、醋各30g外洗硬化皮肤及关节处。

       2006年3月14日三诊:患者诉服上方后大便次数明显増多,便质较烂,且后几次大便质稀如水,纳差,上下楼梯时抬脚无力,较前吃力,失眠难入睡,体重下降至36.5kg,其余症状基本如前。考虑患者脾胃功能较差,故上方去黄精、鹿角胶,加白术15g、扁豆10g健脾益气。患者3月17日行全身检査,结果:肝、肾功能正常,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羟丁酸脱氢酶等均在正常范围。改方后,患者大便次数减少,失眠稍改善。

       四诊到七诊略。

       2006年5月12日八诊:患者自觉服药后精神好转,诉近日吃生冷后,大便次数增多,每04~5次,质烂,不成形,双下肢则从服上方起出现对称红色皮疹,突岀与皮面,有瘙痒感。患者仍感觉眼部及嘴部有紧绷感,双上肢情况基本同前。査体:患者面部表情仍较僵硬,面部皮色较暗,但部分皮肤有泛红;双上臂皮肤从肩部向前端软化,左侧为甚;脐周有直径约7cm皮肤触之较软,皮色接近正常皮肤。处方: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5g,怀山药30g,黄芷30g,红花5g,桑寄生30齐络石藤15g,扁豆10g,百合30g,阿胶10g(样化),丹皮10g,白鲜皮15g,惹茧仁15g。嘱患者若皮疹瘙痒改善则去白鲜皮;若出现腹泻,加升麻10g、桔梗10g、番石榴叶10片。

      2006年6月2日九诊:患者自觉精神状态良好,现腹泻好转,每日约2~3次,太便可成形,纳食增加.但仍较难入睡。舌淡胖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査体:患者面部皮肤及双上肢皮肤状况基本同前,双下肢红疹及瘙痒感基本消失,颈部及腹部软化皮肤增多,背部肤色较前红润,皮肤纹理增多,有汗湿。处方:怀山药30g,茯苓15目.丹皮10g,泽泻10g,山萸肉10g,生地10g,熟地10g,黄K30g,阿胶(炸化),红花5g,桑寄生30g,宽筋藤15g,五爪龙60g,百合30g,太子参30g,乌豆衣15g。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嘱患者仍须定期就诊。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