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西征时,不喜欢携带粮草的蒙古人,是如何让士兵吃饱肚子的?

 逍遥_书斋 2022-05-04 发布于河南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粮草一般指的是军用的粮食和草料,粮食一般以供士兵食用的谷物为主,而草料主要指的是供马匹食用的稻草和苜蓿。

对于农耕民族来说,让战场上的士兵吃饱肚子一直是重中之重的事,每到战争爆发的前夕,农耕民族的军队总会先囤积大量的粮草,当能保证粮草足够支撑一场战争的消耗时,才会向敌军发动战争。

文章图片1

而对于以蒙古骑兵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军队来说,他们在战争前也会做好后勤工作,但是并不是像农耕民族军队一样费尽心思的囤粮和运粮。

由于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的不同,导致蒙古人并不像农耕民族一样热衷于使用谷物和蔬菜。他们在古代的主要食物是肉和奶,因此他们在外出征战时,并不喜欢携带粮草作为补给,即使他们有时会从被征服的土地上掠夺到粮草,也不会把粮草作为主要的后勤物资。

由于蒙古人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牧民一生中都是在迁徙中度过的。当他们外出征战时,会精心设计好路线和时间,他们会选择离草原较近的路线出发,并且避免在冬季物资匮乏的时候打仗。

文章图片2

蒙古人在外出征战时,经常会带上自己的牲畜一同出发,他们可以一边放牧一边进行打仗,而他们所携带的牲畜,则能给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肉食和奶类供应。

比如在蒙古的三次大规模西征过程中,蒙古人都会把当地的草原成为他们的后勤补给基地。在第一次蒙古西征时,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队便曾在花剌子模东部的草原游牧,当攻入花剌子模境内后,花剌子模北部的钦察草原也成了蒙古人的牧场。

到了第二次蒙古西征时期,拔都也以金帐汗国境内的钦察草原为后勤基地,当进入欧洲后,蒙古军队便在东欧大草原游牧。当旭烈兀发动第三次西征的时候,阿塞拜疆的草原为旭烈兀的西征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当时里海沿岸的水草非常丰美,以至于后来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为了争夺这里的草原而大打出手。

文章图片3

草原上源源不断的物资,让西征的蒙古士兵填饱了肚子,但是他们的这种后勤保障制度也存在许多弊端。当遇到一些自然灾害的时候,草原上牲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中亚之王帖木儿在东征明朝时,就曾携带了许多牛羊作为军粮使用,结果出发后遭遇暴雪,许多牛羊被冻死。

在三次西征过程中,蒙古人的闪击战让被征服的国家吃尽了苦头,但是蒙古人发动的闪击战,有时候也是被迫的。因为蒙古人一般不会将战争拖到冬季,因为当冬季降临后,草原上的物资会变得匮乏,会直接影响到蒙古军队的后勤保障。

当蒙古军队快速行军的时候,来自草原上的补给也难以跟进,这个时候蒙古骑兵就会携带一些肉干和奶酪进行果腹。除此之外,蒙古人还会通过掠夺和打猎来为自己提供军粮。

文章图片4

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期间,曾派大将哲别和速不台率领大约三万名蒙古骑兵追杀花剌子模的国王摩诃末。由于需要快速行军,因此他们无法携带大量的牲畜,沿途只能靠打猎和掠夺城市居民的物资来保障后勤。

速不台和哲别在追杀摩诃末时,沿途攻下了许多城镇,就是为了给军队供应物资。当摩诃末去世之后,速不台又率领蒙古军队转战至东欧,也是为了掠夺当地的资源。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才使速不台被迫发动“闪击战”,因为一旦一座城市久攻不下,那么蒙古军队的后勤就会出现问题。

文章图片5

在战争期间,蒙古人也会减少生火做饭的次数,因为炊烟会暴露营地的位置,而且生火做饭也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这对长途行军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除此之外,和蒙古人一样都是游牧民族的克里米亚鞑靼人,为了避免打仗时生火做饭,会制作了一种另类的军粮。鞑靼人在打仗时,会在马鞍上放上一块生肉,在进行过长时间行军后,通过马鞍的摩擦,会将肉质变得十分松软,而马的汗液则成了调味品,据说这种军粮的发明者,是曾横扫欧洲大陆的匈人骑兵。

而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肉干和奶酪,则成为了非常方便的军粮,而且他们在打仗前,往往不会食用太多东西,因为成吉思汗一直相信“狗儿吃饱,出猎不利”的古语。

参考资料:《世界征服者史》《草原帝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