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彭允好 2022-05-04 发布于北京

《增广贤文》说: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父子、兄弟”天然具有的血缘与亲情,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稳固、最牢靠的情感纽带。

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最重“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关系中,“父子、兄弟”血脉相连,属“天伦”,即家庭血缘伦理关系;君臣、夫妇、朋友,属“人伦”,即社会伦理关系。

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宗族礼法制度的影响下,血缘关系昭示着社会成员之间的亲疏远近距离,父子、兄弟之间的血缘亲情,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关系中最亲密的组合。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华传统孝悌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家族兴旺的重要基础。

宋代诗人邵雍在其创作的四言诗《君子饮酒吟》中欢乐高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给人足,时和岁丰。筋骸康健,里闬乐从。君子饮酒,其乐无穷。”展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生活场景,给家庭成员带来无比喜悦、闲适、安乐的幸福感、满足感,及心理感受。

位于江西省德兴市海口镇的海口村,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建村史。自唐代始祖、江西第一进士董申定居建村以来,英才辈出。

德兴海口董氏家规家训分为《家规十则》和《家训十条》。《家规十条》分别从“修身”、“学业”、“习文”、“交游”、“齐家”、“商贾”、“仕宦”、“睦族”、“信仰”、“典祀”等方面对家族子孙进行训诫和指导。《家训十条》则从“孝悌忠信”、“习业生计”、“婚娶择偶”、“守法奉公”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制定惩戒措施。

《家训十条》第一条开宗明义:“君子之道孝悌忠信而已,吾族自始祖乂公以来,代有显人不离斯道,若子若孙务以读书学问继述先志,其有居官而著忠良之绩、在家而著孝顺之实、超然出类者,并书其实行于以谱表扬之。”

“孝悌忠信”的家规家训,是海口董氏留给后人善德文化的样本,也是海口董氏一千多年来耕读传家、科举入仕、商贾货殖,人文蔚起,家族鼎盛,逐渐成为上饶第一大姓氏的兴家之基。

自唐代董申起,海口董氏家族考中进士者就有174人,以进士、举人、学士、贤达致官者达500多人。

海口董氏“在家著孝顺之实,居官著忠良之绩”,由“孝悌”而成“忠良”,谱写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人间佳话。

唐朝末年,朱温起兵反唐,董申第三子董全祯镇守鄱阳,朱温屡次劝降,均遭董全祯严词拒降,终因人乏粮绝,董全祯寡不敌众,自刎于鄱阳湖畔。苏轼曾为其祠宇题匾“威烈祠”并赋祭诗。

董全祯之兄董全福,在后方筹运军粮,对董全祯进行支援,助其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一次押送军粮,船行至海口银港处,一蛟兽忽然跃出水面,咬住船工拖入河中,董全福拔剑跳入水中,与蛟大战。最后与蛟同归于尽。邑人为其立庙祭祀,皇帝下旨谥曰:“银港威烈神”。

孝悌是道德的根本,孔子在《孝经》中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人有孝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精神才能就此展开。

在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孝与悌,不仅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纲常伦理要求,更是一个人修身养德、培育情操的必备条件。

孔子在《中庸》中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修身之道,最终需要落实在要有“仁爱之心”,而要具有“仁爱之心”,首先要有“先爱其亲”的孝悌之心,即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以此推己及人,才能广施仁爱,教化天下。

《菜根谭》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作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意思是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家庭中天经地义应尽的义务,否则总是感激与不感激一类的言语挂在嘴边,就会像路人一样,成为了一种交易。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孝悌思想,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并遵行的家庭伦理准则,早已深深地沉淀于中华儿女的生活和习惯之中,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