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时,日军士兵的背包里面都装的啥?为何包不离身?

 阿年282 2022-05-04 发布于河南

二战时,日本士兵的“造型”十分具有特点。

日本兵的军帽上窄下宽,像个“僧帽”,而且两边垂着两扇布面,老百姓俗称“猪耳朵”。日军还有两个特征,那就是“书包”和“眼镜”。在二战的影像资料中,我们能发现日本士兵无论在行军、休息、战斗,甚至连拼刺刀的时候,背上都背着一个亮亮的“小书包”。日军为什么对“书包”情有独钟?这个小小的背包里面装着什么呢?

其实日军士兵背的这个小书包,就是行军打仗时的行李,军队里称之为“携行具”。随着一些射击生存游戏的普及,很多人也了解了军用背包的作用,弹药、武器配件、饮料和急救箱都在这个小小的背包里装着。

不同国家的士兵都有自己的背包,其大小形制各有不容,而日军的这个小书包极具特色。日军的背包首先就是“小”,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时,日本还穿着1930年配发的“昭五式军服”,这种军服配备一个牛皮小书包,跟后来日本学生用的书包非常相似。

“昭五式”牛皮背包结实耐用,牛皮下面有木质框架结构,类似于今天的某些女士背包。

此外,“昭五式”日本军官的背包是马皮的,比士兵的牛皮包还要精致,直到今天在军品市场上也很贵。但这两种背包的成本比较高昂,随着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日本需要裁减一切不必要的开销,而这些背包也被属于“裁减”范围之内。

于是在1938年,日军改穿“九八式军服”,第二年日军又配发了“九九式背囊”,日本兵背上的小皮书包也变成了帆布包。

新款“九九式背囊”的大小几乎没什么变化,都比较小,只是外观没那么好看。这款帆布包的工业设计堪称一绝,包上有十条绳子,可用来捆扎各种军用装备。士兵们一般将日用品、食品、饮水、药品和财产装到背包里,剩余的军铲、军毯、弹药以及帐篷和雨披都绑在外面。

日军一个士兵出征时,一次会带两到三天的军粮,加上弹药和其他物资,背上的背包总重接近10公斤。尽管10公斤的负重并不算重,但是对于长途行军而言,还是有些累人的。那么,为什么日军在拼刺刀时都不愿放下身上的包呢?

一般在长途行军过程中,士兵个人的物资和武器都是分配到人头的,物资自己保管,武器自己保养。在战斗情况下,这些物资就是士兵唯一的补给,只要有背囊,哪怕是一个人,也能用背包维持两到三天的体力和战斗力。

背包是士兵的命运所系,要不要在开战前把背包卸掉取决于当时遇到的具体战场情况。如果是大规模的部队行动,比如挖战壕和打阵地战,一般军队后方会有后勤中心,士兵们也会根据编制分散开来,吃饭、睡觉都有统一部署,背包会统一存放起来。

存放背包的地方叫“军需库”,士兵的背包按照编制存放,在上级下达战斗命令时统一发放。这里要解释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军人的背包和里面的东西是私人物品,其实并不是这样。军队的物品基本都是公用,士兵的私人物品例如信件、照片、护身符、勋章等一般随身携带,此外装备、补给品都在战时统一发放。

但如果是行进中的运动战,士兵们只能以班排为单位战斗,背包就是士兵的命根子。战场瞬息万变,不断变换的战线让战场没有稳定的后方,所以士兵的任何物资都不能离身。

在战场上,食物和水可以一起分享,但是衣物、药品和弹药缺失后很难补充,一人拖后腿,就会影响集体战斗力。在战场上,军队是一个集体,长官会监督士兵们保护自己的物资和装备,哪怕在战斗中也不能轻易放弃背包。

参考资料:

1、《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陆军兵器生产的局限》,马军、张环泽

2、《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之比较》,姜廷玉、王湘江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