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读懂头颈部副神经节瘤

 JUN1854 2022-05-04 发布于江苏

作者简介

ZUO ZHE JIE SHAO

季颜平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病理科 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士

研究方向:头颈部系统疾病的诊断及发生机制

林岚

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耳鼻喉科病理的临床诊断工作,擅长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诊断,重点研究头面部软组织肿瘤的病理学特点,目前担任病理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头颈学组委员。

1: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定义及新分类

副神经节瘤 (paraganglioma)是起源于神经嵴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发生于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以外的副神经节瘤,后者也称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就是发生在头颈部的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约占该肿瘤的42%,主要包括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喉副神经节瘤等。

在2017版头颈部WHO新分类中把“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更名为“中耳副神经节瘤”,另外取消“恶性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术语,仅分转移性和非转移性,因为所有的副神经节瘤都有发生转移的恶性潜能,ICD-O编码从“/1”更改为“/3”。所以对已经发生转移的副神经节瘤,应诊断为转移性副神经节瘤。

2:解剖及临床特征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发生于沿鳃节和迷走神经分布的副交感神经节,多见于颈动脉体和中耳,其次为迷走神经,其他部位(喉、眼眶、鼻腔、鼻咽及甲状腺)较少。成人多见,男女发病率相似。临床表现因部位而异,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多表现为下颌角附近生长缓慢、无痛性肿块,少数可出现疼痛、颈部不适。临床上易误诊为颌下腺肿瘤、淋巴结肿大或囊肿、脉管瘤等。中耳副神经节瘤表现为耳鸣、耳闷、听力下降及颅神经功能障碍等。专科检查可发现特征性的鼓膜下方红色肿块,伴有搏动性耳鸣。影像学表现为以鼓室鼓窦或颈静脉孔区为中心的软组织肿块占位,可伴有骨质吸收破坏。

图片

内窥镜显示鼓膜下方红色肿块。

3:病理组织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手术切除的肿瘤大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较光滑、界尚清,中耳的肿瘤一般较小、破碎。肿瘤呈浅褐色或深棕色,这与肿瘤血窦丰富有关。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典型的器官样(Zellballen结构)、团巢状或腺泡状结构,由主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伴有纤细网状的纤维血管分隔。主细胞胞质呈细颗粒状、嗜碱性或嗜酸性,部分可为透明胞质,核分裂象少见,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CgA、Syn、CD56等)。支持细胞呈梭形,围绕于主细胞周围,表达S-100蛋白。多数肿瘤因术前进行栓塞,可见出血及血管内异物,不要误认为肿瘤坏死,肿瘤细胞也可以出现退变,结构模糊不清。部分肿瘤细胞可浸润骨及神经组织。电镜下可见特征性的神经内分泌颗粒。中耳内肿瘤瘤巢较小,血管极其丰富,需注意与中耳的肉芽组织、血管瘤、中耳腺瘤和脑膜瘤进行鉴别。喉部、鼻腔及鼻咽的副神经节瘤较为少见,送检肿瘤易受挤压,需要与喉神经内分泌癌,特别是中分化神经内分泌癌、鼻腔的嗅神经母细胞瘤和异位的垂体腺瘤进行鉴别。此外副神经节瘤可表达GATA3。

图片

显微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弥漫性、团巢状(器官样)、条索状、腺泡状结构

图片

免疫组化:Syn( )

图片

免疫组化:S100(支持细胞 )

4: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改变

对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慢性缺氧的高原地区会导致颈动脉体肥大,其氧压力的改变可能引起相应的基因突变。40%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有遗传学改变。目前研究显示至少有19余种基因(包括胚系突变、体细胞突变以及一种或多种融合基因)及12种基因综合征与该疾病有关。基因突变多为SDH基因家族中的一个,SDHB基因突变最为常见。

5:治疗及预后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生长较缓慢,年龄大于50岁、远处转移或SDHB基因突变提示预后不良。治疗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前应用血管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术后需注意随访。当病理提示肿瘤细胞丰富、有异型及临床病变范围较广的病例,肿瘤局部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增加。对于难以切除干净的病例,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可以减缓肿瘤生长。

参考文献:

1. Moore MG, Netterville JL, Mendenhall WM, Isaacson B, Nussenbaum B. 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s: An Update 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6;154(4):597-605. doi:10.1177/0194599815627667

2. Katabathina VS, Rajebi H, Chen M, et al. Genetics and imaging of 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 current update. Abdom Radiol (NY). 2020;45(4):928-944. doi:10.1007/s00261-019-02044-

3. Young WF Jr. Paragangliomas: clinical overview. Ann N Y Acad Sci. 2006;1073:21-29. doi:10.1196/annals.1353.002

4. Hu K, Persky MS. Treatment of 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s. Cancer Control. 2016;23(3):228-241. doi:10.1177/107327481602300306

5. Kupferman ME, Hanna EY. Paragangliomas of the head and neck. Curr Oncol Rep. 2008;10(2):156-161. doi:10.1007/s11912-008-0024-9

6. Katabathina VS, Rajebi H, Chen M, et al. Genetics and imaging of 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 current update. Abdom Radiol (NY). 2020;45(4):928-944. doi:10.1007/s00261-019-02044-w

7. 魏松锋. 国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及致病基因的相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

8. Kimura N, Shiga K, Kaneko K, Sugisawa C, Katabami T, Naruse M. The Diagnostic Dilemma of GATA3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Endocr Pathol. 2020;31(2):95-100. doi:10.1007/s12022-020-09618-1.

9.陈宗科,陈晶晶,顾萍,李传应.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47例临床病理分析[J].安徽医药,2020,24(12):2419-2421 2547.

END

欢迎个人形式转发,媒体、网站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本公众号,并在文首注明《来源:云病理科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