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光留不住,春意犹未尽,炎夏已姗姗而来。5月5日又到立夏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也是农历四月的开端。《历书》记载:“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夏,四月节。……夏,假(gé)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意思是说,立夏是农历四月的节气。……夏是“大”的意思,到了这个时节万物都变得壮大繁盛。“立夏将离春去也,几枝蕙草正芳舒。”夏天是生命力张扬的季节,草木茂密,鲜花怒放,骄阳似火,万物繁茂,新的季节开始了。所有春天里的酝酿,都将在夏天热烈绽放。接下来,我就谈谈关于立夏养生那些事! 《黄帝内经》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意思是要根据自然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养生方式。传统中医认为,夏应于火,在人则应于心。从立夏开始,春天结束,肝也不再值日,改由心主时。因此说,夏季要养心。养心非常重要,因为心含君火,主神明,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若养得好了,充满信心,心情愉快,面色红润,睡得好,四肢温暖有劲,关键是不容易生病;若养不好,夏天的气温又高,那无疑就是火上浇油,整个人也更烦躁了,时间长了甚至还会埋下病根,从而衍生出其他各种疾病。因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养心,就要养阳;而养阳,当用温法。心在志为喜,心情要和畅,快乐是养心的最方便法门。心藏神,心乱则神乱,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心是人体情志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夏季心火旺容易导致心烦意乱。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心静则火息,内心自然凉快。可以通过看书、绘画、听音乐、下棋、钓鱼等养神方式使自己内心平静。另外,夏季除了多吃清淡食物,还应多吃些赤色或苦味食物,以养心安神,如大枣、莲子、百合等,这些都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早晚餐时喝粥和汤类对身体也大有好处,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还可健脾祛湿,补养身体。对胃肠不好的人来说,避免食用梨、西瓜、香蕉等寒性水果,切忌饮用冰镇饮料。 进入夏季,天气逐渐炎热,应当顺应气候变化,适当出汗,使体内郁积的阳气与湿气及时的散出,因而不要一味躲在空调房里或久卧潮湿阴冷之处。出汗后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以免湿邪侵袭体表。但同时又要注意,汗为心之液,且“血汗同源”,故不宜大汗,以免耗伤心气,损伤心阴,甚者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前贤认为,夏季当“增酸”。酸味是收敛的,可以收敛浮阳。夏天由心主时,心若阳气过浮,当食酸以收之。再者,吃酸可以防止过汗伤阳。酸味的食物很多,如山楂、橙子、柠檬、沙棘、乌梅、葡萄、菠萝、猕猴桃、陈醋等。 进入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因此,立夏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夏季适宜“夜卧早起”,可以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午时阳气最重,此时小寐利于养阳。注意:睡觉时不要贪凉,避免在风扇、空调风口处睡觉,以防着凉受风而生病。睡醒后不要急于起来,再躺上10分钟起来为宜。另外,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若不能入睡,也可以闭目或听音乐或静坐以使身心平静。平时还可以多按揉内关穴(内关穴的位置在我们手腕横纹向上三指左右距离的位置),每天按揉这个穴位5分钟,可以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可以有效改善心悸、心慌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