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 为何“不尚贤”?

 舞酒绿林 2022-05-05 发布于广西


    《道德经》第三章开头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这是为什么呢?

河上公章句:“'不尚贤’,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也。'使民不争’,不争功名,返自然也。”他说的意思是,“不尚贤”的“贤”是世俗之贤。这种“贤人”能说会道,胡乱用权,浮夸虚华。不崇尚,是因为不值得提倡这样的高官厚禄。目的是要让民众不要争名夺利,自然而然地生活。也就是说,不崇尚世俗之贤,即假贤。

王弼没有对应的明确的注。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贤能之人既然已经出现,就不要显摆,更不宜被上下推重。因为显摆和推重容易在民众中造成羡慕和嫉妒,并由此产生竞争。……是要整个社会不要崇尚一些特殊的人,即便他们确实不错,也不要崇尚。”(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6页。)也就是说,真贤也要低调,不要崇拜。

南怀瑾说:“此处之贤,是指何种贤人而说?真正所标榜的贤人,又贤到何种程度?很难有标准。……有时候大奸大恶的人,看起来却像个大好的贤人。所以贤与不贤很难鉴定。”(南怀瑾:《老子他说》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68-69页。)意思是贤人真假难辨,所以不好尚贤。

陈鼓应今译:“不标榜贤明,使民众不起争心”,“名位实足以引起人的争逐”。(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88-89页。)主旨还是要避免民众争名夺利。

其实,在老子年代,儒家、墨家是主张“尚贤”的。特别是墨家专门有《尚贤》一文。墨子说,今天这些王公大人治理国家,使国家越来越穷,民众越来越少,社会越来越乱,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即没有贤良之士来治国理政。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必须是贤良人士,而且要给他们高官厚禄,享受荣华富贵。儒家也主张“尚贤使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学而优则仕”,品学兼优的人才就要让他们做官。

实际上,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的家国情怀是一样的,都是想如何治理好国家,只是方法不同罢了。老子说“不尚贤”,不是不需要贤良之士,而是主张全民贤良,提高国民素质,促使社会和谐。如果只给极少数人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两极分化的话,民众就会争先恐后地向往,日思夜想地追求,不择手段地谋取,民心不稳社会动荡。如果大家都一样,就不会出现这种局面。新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不就是这样吗?在革命队伍里,官兵一致,上下一心,同甘共苦,比贡献不讲享受,立功勋却不炫耀,有多少革命英雄隐姓埋名,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不尚贤”是对统治者而言的。我们要嘉奖英雄、树立模范、鼓励先进,但要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资奖励为辅。“不尚贤”关键在把握“尚”这个度,不过分地标榜,不过分地宣扬,不过分地“造星”,就能避免“追星族”的出现。

  社会是需要贤达人士,也需要智慧贤德的人来治理,更需要大量贤能的英雄人物、科技精英、大国工匠。所以,这一句应该这样翻译:
        不过分崇尚贤人,就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