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宗立派的刘文西与陈光健给画坛留下传奇

 甘泉书屋i30tsw 2022-05-05 发布于江苏

艺坛流光溢彩的伉俪(刘文西·陈光健)

              郭 谦

从 20 世纪中叶起,刘文西成为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绘画代表着水墨画写实派风格的发展方向,他被誉为现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0世纪 60 年代初,刘文西创作的《祖孙四代》,以“主题思想的深刻、人物塑造的生动,和笔墨技巧具有开拓性”被载入史册,从而成为“黄土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精神世界里拥有一个数量巨大的淳朴陕北农民形象的创作宝库。他的贡献在于创新性的把陕北农民形象带入了现代中国人物画的殿堂。

每一个艺术家大家总有独特的生活轨迹和人生经历,刘文西也同样如此。

1933 年秋,刘文西生于浙江省嵊州市水竹安山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其父上过中学,聪明能干、性格耿直,在村里颇具威望。据刘氏宗谱的记载,刘文西为汉高祖刘邦第 59 代裔孙。

刘文西的母亲是一个巧妇,她不但纸板描绘得好,剪纸剪得好,还能创造性地画出千姿百态的飞鸟、蝴蝶、花草,画作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让幼年的刘文西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心灵上对绘画有了喜爱。

1940 年,刘文西就读于村里镜清小学,童年就下田放牛、上山砍柴,参与农业劳动。1946 年,刘文西到阳山中学读书,美术老师讲述的大画家“达芬奇”成了他立志追逐的目标。1949 年 10 月初,嵊州举行欢庆新中国成立大会,那时书店没有领袖像出售,刘文西画的两幅领袖像被选放到大会主席台,即他的学校所处的城隍庙戏台上。这不仅给他带来了小画家的称呼,而令他终生受到鼓舞。

1950 年,刘文西到上海参加军政学校考试。舅舅带他去见熟人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想介绍他到育才学校美术组学习。当时,陈望道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要他为自己画一张肖像。刘文西自学过《芥子园画谱》,没有正式学过素描。但他大胆,沉得住气,居然画出一张令陈望道校长感到满意的肖像作品,陈望道觉得这孩子有潜力。之后,就将刘文西介绍给育才学校校长陶行知。

育才学校,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先“行”,后能“知”。刘文西曾参加过皖北、亳县的农民运动。每到假期,刘文西回农村老家,一方面体会农民生活,另一方面进行速写农工的创作实践。他淳朴的内心热爱农村,并形成了几十年画农工的习惯。

1953 年,刘文西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受到了5年严格而扎实训练:素描、速写、解剖、透视、色彩等,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在校求学期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刘文西为出版社画了不少连环画,如《赤卫队员》、《大郎救妈》、《秃鹰崖擒匪记》等。他把所得的稿费寄回家,补贴家用。

20世纪五十年代,物质贫乏,学习艰苦。所幸的是,刘文西遇到了潘天寿、李可染等国画大师。也遇到了同学陈光健。陈光健,她是一位留美橡胶专家的女儿,她独具慧眼,看中了刘文西的事业心和在绘画上的潜能,爱上了他。他们同窗学习9 年,后来一起到西安美院工作、成家,一直到后来创立黄土画派。60 多年间,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支持,成为艺坛为人乐道的伉俪。

  (刘文西年画《同欢共乐》)

陕北是革命的圣地,1957 年,刘文西第一次来到延安,进行三个月的实习。他深入生活,画了数百幅写生作品,留下了对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种种印象。他与当地的乡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被淳朴的民风和厚实的人物形象所感动。一天,他在延河畔写生,见一位牧羊老汉赶着一群羊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让他一下子联想到前几日的报纸,他看到毛泽东主席在杨家岭与老百姓交谈的照片,创作的激情喷涌而出。一幅成名作之一《毛主席和牧羊人》由此诞生。从此,画领袖像成了他系列创作的主题。特别是 1962 年,他采用了工笔重彩的手法,画出作品《同欢共乐》,获得了当年全国年画一等奖。

之后,《知心话》又成为另一幅重要代表作。刘文西从多方面的艺术视角,通过不同的事件与情节,着重展现了人民领袖与群众的亲密关系。

除了画毛泽东,刘文西的笔下也画过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画像。如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幅画《东方》,四个伟人形神俱备,音容犹在。组画《世纪伟人邓小平》(《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三幅),以及《春天》,更是充分展示了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崇高风范和人格魅力。

刘文西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地方是画陕北高原风情画。从1958到2017年,60 年间,刘文西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个春节是在陕北老乡家里过的。他和乡亲们同吃住同劳动,无论男女老少,他都与他们交朋友,那儿的乡亲们也把他当自家人,亲密无间。腰鼓、窗花、民歌、陕北人的热情和粗犷,成就了刘文西笔下一幅幅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他始终把对老百姓的感情,浸入整个审美过程,画陕北高原农民,为当代美术提供了崭新的原型和符号。

陈光健回忆道,有一年,刘文西发现了一个老汉可以作为创作对象,非常感兴趣,就对老汉说:“你晚上到我的窑洞来,我给你写生画个像。”老汉听说要画他,晚上就特意穿了件新衣服,刮了胡子,头发梳理的整整齐齐。这让刘文西大失所望,他又把老汉劝走了。老汉不知道他那最地道、最富有感染力的陕北形象被整理掉了,失去了原有的陕北味,那可不是刘文西想要的。刘文西对生活很随便,但对创作的原型很讲究。

每次创新,刘文西不遗余力寻找典型人物形象。陕北老红军杨成禄是刘文西作品《祖孙四代》里的老汉的原型,是刘文西软磨硬泡找来的。

1962 年,在刘文西深入生活、仔细研究陕北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后,他创作了《祖孙四代》,这副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受到画界及社会的普遍称赞,自问世起,就震惊了画坛。这幅作品将中国画的笔、墨、线、块、色融为一体,以纪念碑式的群像手法,富有雕塑感,呈现了陕北祖孙四代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热爱土地、热爱劳动,坚韧乐观的旺盛生命力。人物形象质朴,豪情满怀,体现出时代农村风貌的巨变,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刘文西常说,人物是在社会生活中成长发展的。画人,必须熟悉其生活环境和经历,否则没有生活气息,就不容易从感情上打动观众。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他在陕北画了几万张生活速写,一辈子描写了数千个人物形象,但总是画不够、画不完。艺术创作中浓厚的陕北气息,使刘文西成为黄土画派的开创者和这个时代陕西本土美术创作的引航者。

刘文西出生于在战火连绵、硝烟四起的年代,成长于红旗飘飘的新中国,经历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走过了特殊时期政治运动的十年,见证了改革开放、逐步繁荣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后,刘文西进入了一个视野更为广阔的时代,他大量搜集素材,与人物画相结合的风景画开始纷涌迭出。到了老年,他还外出采风,从黄土高原走到了平原、雪山、甚至大海。他的画风改变,表现了与时俱进和不断探索的思想。

  (刘文西《陕北老汉》小作品)

他辞去了院长、主席等相关社会职务,迎来了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他不为卖画而创作。2004 年,刘文西创作了《黄河子孙》和《黄河汉子》,2005 年完成了长篇巨幅作品《米脂婆姨》和《陕北老汉》。著名国画家方增先先生评价他说:刘文西的艺术高峰,是勤奋垒起的;是速写垒起的;是采风垒起的;是不断深入生活,扎实苦练基本功垒起的。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称刘文西:“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睹。”

2019年7月,刘文西离开了人世。但他留下的经典画作永远鲜亮。纵观当今中国画坛,不少名家高手往往被格套所缚,或取材于古人,或取意于古人,或拜倒在西方传统的脚下,或因袭现代流派的手法,不是重复前人,就是重复他人。刘文西却不是这样,他“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细览刘文西的陕北人物画作,老人的淳朴憨厚,妇女的勤劳秀丽,儿童的天真无邪,风情的粗犷豪放,一个个在他笔下呈现出别样的风采。他的作品善于抓住人物的精彩瞬间,通过传神之笔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他笔下的人物画真切、朴素、实在、自然,展现出了陕北普通劳动人民的本色,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他的画作记录历史,为时代造像。也可以说,是反映时代巨变,描述百姓的精神图谱。

  (刘文西与陈光健在美院毕业时集体照,刘文西前排左二,右一为陈光健)

刘文西一生巨大的成功离不开与他携手奋进的妻子陈光健。陈光健,1936年6月生,四川省荣昌市人。中国美协会员,曾任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她的代表作:《窑洞小学》(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这幅作品画面中温馨的窑洞,土坑上,坐着陕北农家的小学生在认真地做作业形象。构图朴素而丰满,勾线考究,渲染到位。稍带透视的构图,使众多人物的场面错落有致,色彩温暖协调,是一幅生活气息浓厚、形象刻画深入、国画技法完备的精品,具有长久的影响力。

  (陈光健《慈母手中线》)

其《慈母手中线》《爱洒人间》《跳啊跳》《旱鸭子》等一系列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主要以母亲、孩子、亲情、生活为题材和主题。在深入体验生活基础上,她通过对妇女、孩子、小动物的描述,体现出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热爱。在题材的挖掘上,有一种不事张扬而耐人寻味的内涵,抒发出的情怀画面细腻、优美、温馨。在人物审美上,她注意作品的时代性和生活情味,对人物个性追求富有内涵和深度。

系统研究过永乐宫、敦煌壁画和任伯年线描等古典工笔重彩的技法,并不断地继承民族绘画技法,又结合现实人物造型去表现时代生活,使作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艺术风格。她不但自己身体力行,画法、画风几十年不断地影响了众多的美术学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陈光健少数民族舞蹈画作之一)

创作方向上,她有两个特点:一。表现现实题材,创作有情节、有形象、有形式、有刻画的工笔人物画;二。借鉴宋代以后的大写意人物传统,结合过硬的速写功力,以表现舞蹈人物(唐乐舞、丝路花雨和少数民族舞)。她在原来对形象刻画生动、美丽的基础上,自由挥洒,注意了线条的粗细搭配,飞白时隐时现,强化了舞蹈的节奏感,让笔情墨趣更加浓厚和生动。

教学之余,作为母亲和教师,她和刘文西老师还共同拥有一个艺术家庭。对儿女的培养和家庭生活的安排,由她一个人承担,做的面面俱到。他们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分别在四所艺术大学和美术单位工作,他们的作品均获过全国性大奖,在教学和创作上个个都有所作为。陈光健常对人说,他和刘文西先生从中学同学至今50余年,在生活和创作上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她这辈子是无怨无悔。她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一个卓越的教育家和系主任,更是一个善解人意、富有牺牲精神的好妻子。刘文西的创作几乎都渗透了她的汗水,她是刘文西老师的助手、妻子、观众、评论家,同时也是秘书。为了让刘文西绘画条件得到保证,她总是把所有的生活琐事一人担起来,即使在共同写生中,也总是让刘文西选定角度后她才自己坐下来写生。她为人低调,谦虚、谨慎、博学、智慧,其美德赢得了人们对她的敬佩。

丈夫刘文西离世后,陈光健依然没有放弃绘画事业,我们期望看到她的新作,心内祝福她安度晚年而长寿健康

百年美术推动力人物评传

相关文章链接:

1.艺术教育有杰出贡献的父子院长 ——潘天寿与潘公凯 (360doc.com)

2.“实验——探索”石鲁·石果父子一脉相承(郭谦文) (360doc.com)

3.马孟容国画在朱自清妙笔下生花(郭谦文) (360doc.com)

4.百年优秀演员赵丹的书画缘(郭谦文) (360doc.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